汉语词汇核心义管窥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en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义是探讨词义拓展的依据。通过对“轩”“窗”的核心义进行分析,“轩”的核心义是“高”和“蔽”,“窗”的核心义是“通空”。“轩”在三国时期出现表“窗”意的用例,并在六朝时期逐渐增多。“轩”的“蔽”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通”,这与“窗”的核心义相似,这是“轩”有“窗”意的深层合理之处。
  关键词:核心义 “轩”“窗”《说文解字注》
  核心义是由本义概括而来,贯穿于所有相关义项的核心部分,是词义的灵魂,因而是看不见的,通常没有一个具体词是这个意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保留了大量的关于核心义方面的探索。现试以其中的“轩”“窗”为例进行相关方面的分析。
  一、“轩”的核心义
  《说文解字·车部》:“轩,曲辅藩车也。从车,干声。虚言切。”《说文解字注》:“谓曲辅而有藩蔽之车也。曲辅者,戴先生日:‘小车谓之辀,大车谓之辕。’人所乘欲其安,故小车畅毂梁辅;大车任载而已,故短毂直辕《帅部》日‘藩者,屏也。’……许于藩车之上必云曲辅者,以辅穹曲而上,而后得言轩。凡轩举之义引申于此。”段玉裁的注对“轩”作了详细说明,可以看出,“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曲辀”,二是“藩”。段玉裁认为“轩”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是辅的“穹曲而上”,也即朱骏声所说的“穹隆而高”。段玉裁还进一步提出了“凡轩举之义引申于此”,也就是说“轩”的核心义之一是“轩举”,一言以蔽之日“高”。张舜徽先生也持此论,《说文解字约注》:“轩之制前高,故引申为凡高之称。余所云轩昂、轩翥皆是。”“轩”的二十个义项中有几个是由“高”义而来,可见一斑。从另一个角度看,段玉裁所举服虔等例说明“车有藩日轩”,可见“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藩”,《说文解字·帅部》:“藩,屏也。从帅,潘声。”屏即屏蔽之意《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以藩载栾盈及其士。”杜预注:“藩,车之有障蔽者。”因此,“轩”的核心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藩蔽”,由之,“轩”的核心义是“高”和“蔽”。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对此二点把握得十分独到。
  “轩”在《汉语大字典》中的义项有二十个,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从一到十五是核心义制约的范畴,从十六至二十是基本读音制约的范畴,分别是“溷”“揎”等的假借字。这里主要讨论前十五个义项。“轩”是指古代的一种前顶较高、四周三面有藩蔽而虚其前面以供人出入的车子,因此义项中有几个是与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当然,与普通的车子相比,其特征主要是顶高而有藩蔽,因此其核心义主要是“高”和“蔽”。“高”和“蔽”可以从两个角度看。
  一是着眼于“高”。除了“辀”本身的特点“穹隆而高”,后来车子前高后低貌也叫“轩”,相应地前低后高貌叫“轾”《诗经·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郑玄笺:“戎车之安,从后视之如挚,从前视之如轩,然后适调也。”由车子本身的特征指称动物的飞翔之高、飞举之貌,王粲《赠蔡子笃诗》(见《昭明文选》):“潜鳞在渊,归雁载轩。”李善注:“轩,飞貌。”又抽象指人的“看重”等意《后汉书.马援传》:“夫居前不能令人轾,居后不能令人轩,与人怨不能为人患,臣所驰也。”李贤注:“言为人无所轻重也。”这里“轩”的意思变成了不被别人看得起、做人无足轻重的“看重”之意。
  二是着眼于“蔽”。“轩”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有“藩”,也即车之周围有“藩蔽”“屏障”,楼板、栏槛对于楼阁来说正是一种“藩蔽”,因此“轩”也指楼板、栏槛《楚辞·招魂》:“高堂邃羽,槛层轩些。”王逸注:“轩,楼板也。”屋檐最早的作用即是遮挡雨水,防止雨水对墙体造成损害,因此屋檐也是一种“藩蔽”,故而“轩”也指“屋檐”。“轩”是三面有“藩蔽”而前面虚之以供人出入,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轩”反而有“通”的特点,这和窗本身十分相近,故而“轩”也指“有窗户的长廊”和“窗户”。如三国魏阮籍《咏怀》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总体来看,“轩”的核心义既由最初纵向上的具体的“高”而引申至抽象上的“提高”,也由横向上的具体的“藩蔽”而反向指称“通空”,这是十分特别的。如此梳理之后,“窗”的十余个义项也就不再杂乱无章,核心义将看似有些联系却不十分密切的义项串在了一起。
  二、“窗”的核心义
  “窗”的义项相对比较单一。《说文解字·囱部》:“在墙日牖,在屋日囱。象形。凡囱之属皆从囱。窗,或从穴。”《说文解字注》:“《片部》曰:‘穿壁以木为交窗也。’屋在上者也。’《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窗”,但除了“囱”外,收录了“窗”的异体字“意”《说文解字·穴部》:“意,通孔也。从穴,息声。”段玉裁认为“孔”当作“空”。不惟如此,《说文解字-土部》:“坄,匀富窗也。从土,役省声。’《说文解字注·土部》:“坄,匀,各本作陶,今正。《缶部》曰:‘匐者,瓦器竈也。’《穴部》曰:‘窗者,通空也。’烧瓦器之竈上必通孔,谓之坄者,其火荧然而出也。”墁是指砖瓦窑的烟囱。段玉裁在土部和穴部分别提到了“窗”的“通空”的特质,这也正是“窗”的核心义。除此之外,《說文解字·囱部》:“息,多遽息息也。从囱,从心。囱亦声。”《说文解字注》:“从囱从心者,谓孔隙既多而心乱也。”杨树达在《说谓》中有过精辟的论述:“囱为通孔,故物之中空可通者皆受声于囱。”这些都说明了“窗”的核心义正是“通空”。
  “窗”在字典中的义项只有三个,且都是比较具体的指称。“窗”的本义就是指天窗,也即段玉裁所说的“屋在上者也”,后来泛指通气透光的洞口。《周礼·考工记·匠人》:“四旁两夹窗。”郑玄注:“窗,助户为明,每室四户八窗。”汉代王充《论衡.别通》:“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窗”作为最初的天窗,除了通气透光外,也承担了烟囱的功能,而且最早的“囱”即指“窗”,“窗”只是或体,后“窗”单用,“囱”专指烟囱,不过“窗”也偶作“烟囱”意。唐崔涯《嘲李端端》:“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总之,无论“窗”是作天窗、洞口,还是烟囱,其三者都具有通空的特点,“通空”作为“窗”的核心义是一以贯之的。
  三、从核心义看“轩”“窗”的关系
  “轩”的义项比较多,其中有一个义项是为“窗”,这也说明了“轩”“窗”的关系是比较近的。“轩”有“窗”意始于何时,“轩”为何会有“窗”意,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轩”在先秦多有出现,但“轩”表“窗”意出现的较晚,典籍中出现的时间大约在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其中的“轩”是典籍中确定表“窗”意的例证。六朝时期,“窗”的功能向审美方向转化,“轩”本身作为一种华美的有帷幕的车子在某种程度上与“窗”联系在了一起。于是有了“轩”在三国和六朝时期表“窗”意的用例。
  上文提到“轩”的核心义是“高”和“蔽”。关于“轩”的“蔽”的特点,有可加以探讨的必要。与“轩”有关的两个特别的词分别是“轩县”“轩城”。“轩县”也即“轩悬”,是指古代诸侯陈列乐器三面悬挂《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郑玄注:“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玄谓轩县去南面辟王也。”清陶炜《课业余谈·乐》:“宫悬,四面悬也;轩悬,缺南面也。”“轩城”,是指诸侯之城,缺南方一面《公羊传·定公十二年》“百雉之城”下汉何休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轩城者,缺南面以受过也。”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轩”抽象出的特点是“缺”,这和“蔽”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得出来的结论。“轩”共有四面,“蔽”更多的是从三面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缺”是以另一面“无”的角度来考虑的。张舜徽在此问题上阐述得尤为清晰,《说文解字约注》:“舜徽按:古乐县四面而去其一面谓之轩县,犹古诸侯之城,缺其一面谓之轩城,皆取象于藩车。藩车三面有蔽,独虚其一以出入人,自两旁视之,其形如厂。”“缺”者,“虚”也,“虚”者,“空”也。这样就和“窗”的核心义“通空”出现了相同或相似之处。我们认为,核心义相同或相似的词往往在用法上会出现借用的情形,此正是一例。
  四、结论
  “轩”的核心义是“高”和“蔽”,“窗”的核心义是“通空”。“轩”在三国时期逐渐出现表“窗”意的用例,并在六朝时期逐渐增多。“轩”的“蔽”意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通”,这与“窗”的核心义相似,这是“轩”有“窗”意的深层合理之处。
其他文献
记得去年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其他人还徘徊在招聘现场,陶子便已率先斩获两家业内知名公司的offer,引起所有同学的热议。  当众人都在一边感慨陶子运气好,一边羡慕他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时,陶子的好友小林却在一旁笃定地说了句:“你们别只看到他人眼前的成功就把这归为运气好。没有什么所谓的好运气,一切都是因为早有准备。”  小林说,陶子从大一刚进入学校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到相关企业实习;每天一有时间,就一头栽
第一次听古典音乐红了眼眶,是听年过八旬的钢琴家巫漪丽老师弹奏《梁祝》。她颤巍巍地走上舞台,头发灰白、身材瘦弱,看起来就是一位极为普通的老人。但当她的指尖触碰到钢琴键上,一个个音符从满是皱纹的双手间弹奏出来,形成触动人心的旋律,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现场观众们屏住呼吸的安静。  台上的嘉宾、台下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我,在不同的空间,为同一旋律所感动,眼里充满了泪水。用苏轼的话来形容: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腸中
曾读过一个关于贝罗尼的故事:  法国名画家贝罗尼到瑞士度假,每天仍然背着画板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用心画画儿,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儿,便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会说这儿不好,一会说那儿不时。  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又碰到昨天那三位妇女,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了他,便朝他走过来,问他:  “先生,我们听说
摘 要:以往的评论多集中在头羊之死与瘸羊倌之恶,而很少看到瘸羊倌之恶的根源及其普遍性,更很少由此引发对人性的考问及自我的审判。本文认为,恶人瘸羊倌并非一开始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相反很善良正直。他之所以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与他对自己弱者命运的复仇密切相关。这种复仇让他丧心病狂,“由人而魔”,人性完全异化扭曲。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但确实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瘸羊倌人性蜕变的故事真切地告诉我们:我们未必是
摘 要:老舍先生说:“在北平才能享一点清福”,在老舍先生眼中北平建筑布局处处有空,北平日常生活中花多菜多果子多,北平给老舍带来美好的回忆,正是在这些看似闲趣的描写中寄托着他的家园情思。  关键词:《想北平》 闲趣  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中多次说自己说不出来,用老舍先生的话说,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自己知道的又少。实际上,在文中,老舍先生不仅表达出了对北平的思念,而且让读者也为之动容。他为我们生动展现
摘 要:山西被称为“民歌之乡”,有着悠久的民歌歷史和丰富的民歌文化,题材多样的山西民歌中歌颂爱情、婚姻、家庭的作品有很多。以婚恋、家庭题材的山西民歌为研究材料,从审美分析、社会伦理审视的角度窥见山西民众感情生活中的情感形态、婚姻态度、生活理念,同时也可以从情感表达的文字间看到山西日常生活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之下山西地方精神风貌不变的质朴与向上的风貌也自然显现。  关键词:民歌 婚恋家庭观 审美 伦理
生活在“无现金社会”的中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留学生 Peter的无现金生活  罗马尼亚留学生Peter的父母2017年来中国参加儿子的本科毕业典礼,在中国待了3个星期。父母一点汉语都不会说,担心他们生活不便,Peter想到一个好办法,给父母的手机装上支付宝,告诉他们买东西的时候什么都不用说,只要把这个二维码给收银员看看就行。Peter说:“你们的钱不够时,不用去找银行取现钞,发个信息给我,马上
83元走西藏的她,把最后2块钱给了在拉萨磕长头的人,再身无分文回到都市;她的游记红透天涯论坛,点击率破2000万;她出的第一本书《走吧,张小砚》,是那年当当网的第一名,更是无数人说走就走的起点。作品卖到脱销,她却不为多赚钱去再版,而是转头来到陶渊明居住过的深山桃花源,当起了古法酿酒师。后来传遍网络的“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正源于她用自酿花酒与人换故事的经历。这个80后,她一生从不按常理出牌,却活成
摘 要:延安文学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文学与政治上均取得成功,深刻反映了文学与政治的双向互动关系,是延安时期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典型范本,在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今天我们思考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文学叙事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小二黑结婚》  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党思想
摘 要:封建社会的女性一直都被束缚在社会规范中,履行某种事先已经被确定好的功能,无法在现实社会中追求正常的欲求和幸福。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具有反叛精神、拥有独立人格和行动力的女性重新走回了大众视野,大众开始重新认识女性在性爱中的地位。本文以《送我上青云》与《九香》为例,探讨女性在不同情感境遇中对于爱欲自由的不同追求和女性在性压抑下如何主动或被动地克服她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对女性性别本体究竟如何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