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知道,思考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思维方式又是与思考紧密相连的。所以说,个体的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思维开始的,写作作为一种切实的创作活动,更能体现出写作人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观念。写作其实属于一种精神产品,培养创新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作,如果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则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有时候被人定义为一种思想、心理活动,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在与外在的联系可以通过它反映出来。
创新思维还被定义为一种用独特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过程,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及本质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揭露出来,独特新颖的思维成果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
除了以上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把创新思维当成一种解决特别需要或者目的的思想过程包括它的功能。
说法再多,但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不变的。人类思维模式的最高形式和创造力的源泉便是创新思维能力,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泼、最积极的思维方式也是它。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而创新思维的结果就是知识的增长。因此,与思维的其他形式相比,创新思维更符合主观能动性。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1. 主题思想的开拓
首先是要对主题思想进行创新。一篇文章中的核心和灵魂便是主题,主题创新是最为重要的创新内容。信息掌握是主题创新的基础,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最直接的感受。自己单纯的主观认识以及俗套的观点要被破除,所确立的主题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
2. 写作材料的创新
其次是要对写作的材料进行创新。写作时,需要进行选择材料的创新,意思就是一定要选择新颖的,别人没有发现的,或者是不同于别人视角的选择。而且还要具有别人不注意的,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主题。我们身边不缺少新颖的素材,因为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要想选用最佳的材料,一定要善于发现,独具慧眼。
在选材上,一定要注重于“新”。材料的价值就体现在“新”上,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社会现实情况或看法等。相对而言,材料的选择一定要避免落入俗套。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所写的是同一水平的时候,那么就会有一种已知的感觉,从而对阅读文章的兴趣就大大地减少了。因此,要注意写作中对材料的自我创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材料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一篇好的文章的鲜明特点就在于材料,但这并不代表只要有了好的材料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我们要研究材料是否具有价值。
3. 写作方法的创新
然后还要创新写作方法。一篇文章所用的表现方法就是写作方法,比如说对比、借景抒情、衬托等,不同的问题写法自然也不相同。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自创新法,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只要它有利于文章的表达。举个例子,如节外生枝这个方法,就是在写作过程中,特意加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从而改变读者原本认为的故事发展趋势,然后得出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就拿曹雯的《家庭的喜剧》来说,妈妈回家发现两个孩子一个打碎了碗,一个烧糊了饭,按照常规思维发展,会出现两个结局:要么孩子和妈妈吵架,导致不愉快;要么承认错误,检讨一番,保证以后再也不犯了。但作者却不是这样写的,她将一些偶然的因素加入其中,锦上添花。先是加上爸爸的烟头烧破了衣服这个偶然因素,使故事有了喜剧色彩;然后加上妈妈烧菜不放盐这个情节,从而将矛盾推向高潮,家庭生活的和谐和欢乐被充分体现出来。两个孩子在这种喜剧的矛盾中明白了事理,文章读来显得新鲜有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写作方法,比如说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通过写作文,学生也有所练习,但如何利用写作方法使主题表现得更新颖,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老师和学生可以相互探讨,从而更好的创造。
4. 语言表达的创新
第四是语言表达的创新。只有认真下过一番苦功,力求语言的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个性特征,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优秀作品,作家才能成为优秀作家。比如说: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以创新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鲁迅的杂文犹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时,作家的经典作品一定要先学习,仔细品读,通过语言大师的作品来提高自己。向生活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日常用语的使用,有时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创新的前提条件,一定要遵循语言的逻辑规律,让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另外还应该注意语言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创新。“生动”就是指语言具有艺术性,具有生动性和活泼性。“鲜明”就是要使文章具有褒贬分明的语言感情色彩,避免含糊不清,表达效果要充分。说话人的声调、神态、语气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出来。
总之,要想作文得到创新就必须创新思维,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创新思维,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也是创新思维,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学生创新灵感能被激发出来。
一、创新思维的定义
创新思维有时候被人定义为一种思想、心理活动,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内在与外在的联系可以通过它反映出来。
创新思维还被定义为一种用独特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过程,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及本质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揭露出来,独特新颖的思维成果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
除了以上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把创新思维当成一种解决特别需要或者目的的思想过程包括它的功能。
说法再多,但创新思维的本质是不变的。人类思维模式的最高形式和创造力的源泉便是创新思维能力,人类思维活动中最活泼、最积极的思维方式也是它。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而创新思维的结果就是知识的增长。因此,与思维的其他形式相比,创新思维更符合主观能动性。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1. 主题思想的开拓
首先是要对主题思想进行创新。一篇文章中的核心和灵魂便是主题,主题创新是最为重要的创新内容。信息掌握是主题创新的基础,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最直接的感受。自己单纯的主观认识以及俗套的观点要被破除,所确立的主题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新,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
2. 写作材料的创新
其次是要对写作的材料进行创新。写作时,需要进行选择材料的创新,意思就是一定要选择新颖的,别人没有发现的,或者是不同于别人视角的选择。而且还要具有别人不注意的,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主题。我们身边不缺少新颖的素材,因为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而已。因此,要想选用最佳的材料,一定要善于发现,独具慧眼。
在选材上,一定要注重于“新”。材料的价值就体现在“新”上,生活中的热点事件、社会现实情况或看法等。相对而言,材料的选择一定要避免落入俗套。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所写的是同一水平的时候,那么就会有一种已知的感觉,从而对阅读文章的兴趣就大大地减少了。因此,要注意写作中对材料的自我创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材料的趣味性和思想性。
一篇好的文章的鲜明特点就在于材料,但这并不代表只要有了好的材料就能写出好的文章,我们要研究材料是否具有价值。
3. 写作方法的创新
然后还要创新写作方法。一篇文章所用的表现方法就是写作方法,比如说对比、借景抒情、衬托等,不同的问题写法自然也不相同。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自创新法,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只要它有利于文章的表达。举个例子,如节外生枝这个方法,就是在写作过程中,特意加入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从而改变读者原本认为的故事发展趋势,然后得出一个难以想象的结果。就拿曹雯的《家庭的喜剧》来说,妈妈回家发现两个孩子一个打碎了碗,一个烧糊了饭,按照常规思维发展,会出现两个结局:要么孩子和妈妈吵架,导致不愉快;要么承认错误,检讨一番,保证以后再也不犯了。但作者却不是这样写的,她将一些偶然的因素加入其中,锦上添花。先是加上爸爸的烟头烧破了衣服这个偶然因素,使故事有了喜剧色彩;然后加上妈妈烧菜不放盐这个情节,从而将矛盾推向高潮,家庭生活的和谐和欢乐被充分体现出来。两个孩子在这种喜剧的矛盾中明白了事理,文章读来显得新鲜有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写作方法,比如说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通过写作文,学生也有所练习,但如何利用写作方法使主题表现得更新颖,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老师和学生可以相互探讨,从而更好的创造。
4. 语言表达的创新
第四是语言表达的创新。只有认真下过一番苦功,力求语言的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个性特征,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优秀作品,作家才能成为优秀作家。比如说:赵树理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山西“山药蛋”的气息,以创新语言风格,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散文婉约柔顺,娓娓道来,颇具情趣;鲁迅的杂文犹如匕首投枪式的辛辣、幽默;老舍的小说语言具有纯正的京味。教师指导学生语言创新时,作家的经典作品一定要先学习,仔细品读,通过语言大师的作品来提高自己。向生活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简洁明了的通俗语言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日常用语的使用,有时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语言的准确性是语言表达创新的前提条件,一定要遵循语言的逻辑规律,让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另外还应该注意语言生动、鲜明,这样才能创新。“生动”就是指语言具有艺术性,具有生动性和活泼性。“鲜明”就是要使文章具有褒贬分明的语言感情色彩,避免含糊不清,表达效果要充分。说话人的声调、神态、语气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再现出来。
总之,要想作文得到创新就必须创新思维,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创新思维,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也是创新思维,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学生创新灵感能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