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school-based)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人把它更简练清晰地表达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不管哪种说法基本上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即它应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是在中学开设的,以一线教师为主体开发的课。也正因为如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带有开设这一课程的教师的个人特色。在此,笔者谈谈对在历史教学中开设校本课程的认识。
一、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人文学科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和热爱生活,同时,通过它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了解世界、了解人类行为与历史的另一扇窗。《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这一课程的开设,就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然后结合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西藏的问题、奥运会的由来、奥运精神、自由主义的由来等,以期在教会学生做人的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并使他们的思想能更上一个台阶。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没有什么比教师自己编写、实施教材能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为中学教师提高科研能力提供平台。如笔者在给学生开设《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这一课程时,就查阅了大量关于我校的历史,而且还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思考——百年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在对史料的挖掘中也发现了许多以前不太注意的专业问题。这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开设校本课程的形式
总体来说,开设校本课程可以分长期校本课程和短期校本课程两种形式。刚开始,可以选取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形式,因为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大,有一定的升学压力(而这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其知识更新、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一开始就开设长期课程是有难度的。因此,开设短期校本课程是首选,即使开设一两节与教学大纲无关的课程也可看作是短期校本课程,应把这一过程作为教师的经验积累阶段,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后,再逐步向开设长期课程过渡。从长远来说,开设短期校本课程也可以作为长期校本课程的一种补充而存在,它可以让教师根据社会的变化来确定内容的变化,如《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就是因为学生热议该事件,然后以此为契机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典型。
校本课程的上课方式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也可以是现在较为时髦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讨论式,选取什么样的方式应根据开设的内容而定。笔者上《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式相结合,而上《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则是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式。
三、选取哪些内容来开设及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此,笔者主要从短期校本课程来论述。“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某一时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问题,或者是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此来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内容:第一,选学校的事情来开设;第二,选身边的或学生比较关心、感兴趣的事情来开设。比如,短期校本课程《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和《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就是围绕着这两个角度来开设的。
开设《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短期校本课程是选学校的事情来开设,因为2008年恰逢南宁三中建校100周年,当时学校计划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校的历史,这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把学校自身的问题解决好,就要放在本校中进行,而且还要把开设的课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即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社会的变化与教育的关系。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本校的历史,如采用图片、文字、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阶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学校的教育是独立存在的吗?它会受到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在南宁三中的百年史中留下了哪些足迹?回顾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哪些借鉴?……把身边的历史加入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思考,就成为了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一个立足点,也是让遥远的历史走进学生心中的一个尝试。
而开设《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是在2008年4月底,当时奥运圣火在国外传递时,遭到了藏独分子的破坏,海外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心与强烈的民族情感,但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从青岛二中毕业的学生王千源在美国的所作所为。学生对此非常关注,因此,笔者以这一事件为契机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开设了两节短期校本课程。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我捕捉了几个相关的名词:王千源的个人成长史、奥运、藏独、近现代的中国、自由。然后设计了几个板块的内容来开设:(1)什么是王千源事件?(2)关于西藏。(3)关于奥运会。(4)关于言论自由。(5)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通过开设课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马上给出答案,但要对他们有所触动,让他们有所思考。
笔者认为,开设校本课程应该是在学校中的,开设的内容可以是在我们身边的、对我们有所触动的,也可以是当地或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是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或者是把学生的思想引到更高层次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四、开设校本课程前教师应该做的准备
开设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就要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1898--2008年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同时,要求教师对身边的事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并且要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对自己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如《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既涉及了奥运圣火传递、藏独在海外闹事等相当多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涉及了许多中学教科书上没有提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充分地了解;开设校本课程还要求教师善于思考,尤其是尝试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最后提出的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和《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这么说,要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首先要有有思想的老师;最后要求教师能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热情,热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情的学生。
(责编 雷靖)
一、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说,人文学科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和热爱生活,同时,通过它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了解世界、了解人类行为与历史的另一扇窗。《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这一课程的开设,就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然后结合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西藏的问题、奥运会的由来、奥运精神、自由主义的由来等,以期在教会学生做人的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并使他们的思想能更上一个台阶。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没有什么比教师自己编写、实施教材能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为中学教师提高科研能力提供平台。如笔者在给学生开设《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这一课程时,就查阅了大量关于我校的历史,而且还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思考——百年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教育的关系,同时,在对史料的挖掘中也发现了许多以前不太注意的专业问题。这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说,也增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开设校本课程的形式
总体来说,开设校本课程可以分长期校本课程和短期校本课程两种形式。刚开始,可以选取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形式,因为中学教师的工作量大,有一定的升学压力(而这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其知识更新、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一开始就开设长期课程是有难度的。因此,开设短期校本课程是首选,即使开设一两节与教学大纲无关的课程也可看作是短期校本课程,应把这一过程作为教师的经验积累阶段,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后,再逐步向开设长期课程过渡。从长远来说,开设短期校本课程也可以作为长期校本课程的一种补充而存在,它可以让教师根据社会的变化来确定内容的变化,如《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就是因为学生热议该事件,然后以此为契机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典型。
校本课程的上课方式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也可以是现在较为时髦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讨论式,选取什么样的方式应根据开设的内容而定。笔者上《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采用讲授与讨论两种方式相结合,而上《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则是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研究式。
三、选取哪些内容来开设及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此,笔者主要从短期校本课程来论述。“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某一时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问题,或者是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此来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内容:第一,选学校的事情来开设;第二,选身边的或学生比较关心、感兴趣的事情来开设。比如,短期校本课程《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和《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就是围绕着这两个角度来开设的。
开设《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短期校本课程是选学校的事情来开设,因为2008年恰逢南宁三中建校100周年,当时学校计划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校的历史,这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把学校自身的问题解决好,就要放在本校中进行,而且还要把开设的课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即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社会的变化与教育的关系。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本校的历史,如采用图片、文字、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的阶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不同的?学校的教育是独立存在的吗?它会受到哪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在南宁三中的百年史中留下了哪些足迹?回顾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哪些借鉴?……把身边的历史加入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来思考,就成为了开设短期校本课程的一个立足点,也是让遥远的历史走进学生心中的一个尝试。
而开设《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是在2008年4月底,当时奥运圣火在国外传递时,遭到了藏独分子的破坏,海外的华人、华侨及留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心与强烈的民族情感,但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从青岛二中毕业的学生王千源在美国的所作所为。学生对此非常关注,因此,笔者以这一事件为契机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相关内容开设了两节短期校本课程。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后,我捕捉了几个相关的名词:王千源的个人成长史、奥运、藏独、近现代的中国、自由。然后设计了几个板块的内容来开设:(1)什么是王千源事件?(2)关于西藏。(3)关于奥运会。(4)关于言论自由。(5)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通过开设课程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需要马上给出答案,但要对他们有所触动,让他们有所思考。
笔者认为,开设校本课程应该是在学校中的,开设的内容可以是在我们身边的、对我们有所触动的,也可以是当地或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是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或者是教师有独到见解的问题,或者是把学生的思想引到更高层次的问题。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
四、开设校本课程前教师应该做的准备
开设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就要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1898--2008年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同时,要求教师对身边的事保持一定的敏锐性,并且要进一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特别是对自己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如《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既涉及了奥运圣火传递、藏独在海外闹事等相当多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涉及了许多中学教科书上没有提到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充分地了解;开设校本课程还要求教师善于思考,尤其是尝试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南宁三中百年沧桑史的研究》最后提出的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和《青岛二中王千源事件引出的思考》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可以这么说,要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首先要有有思想的老师;最后要求教师能保持对生活的敏感与热情,热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情的学生。
(责编 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