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学语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有一位作者形象地把语文比作是一盘“菜”,一盘男女老幼东西南北皆宜的“大杂烩”,但我们要在这盘“大杂烩”中吃到“特色”,吃出“风味”,并且,要荤素搭配,冷热兼备,干稀俱全。刚开始只感觉这种说法挺新鲜,读完文章细细思量,颇耐人寻味。那么面对这么一盘独特的“大杂烩”,我们该怎样指导作为品尝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实际,恰到好处地添上独有的佐料,品尝到与众不同的的东西呢?我认为必须“软”“硬”兼施,这样学生吃起来才舒服才有营养,有滋味,也才能品尝到语文这道菜的真正韵味。
  所谓“硬”,是指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字词的音、形、意以及常识性知识等,也就是构成“大杂烩”的青菜、萝卜之类的原料。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是仅仅靠识记就能掌握的东西,谈不上能力。其实不然,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也是要掌握方法和技巧的。
  首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建立起自己的基础知识积累本,把平时课本、练习以及阅读中遇到的需要加以识记的字、词、成语、文学常识等基本的知识收集起来,定时加以复习,做到长期记忆。另外还要求他们建立起大语文观,到生活中去积累知识。平时走在大街上,或是看电视、读杂志都要做个有心人,找出读得不准,字形不正确,用得不合适的字词加以改正,在纠错中去积累知识。在记忆的过程中,更要指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记多音字时,力求记住特殊的现象。如此长期坚持,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量,而且他们要积累词语还必须去读书、看报,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增强了。
  硬知识多了是个好事情,但是只积累而不去感知、理解和运用,充其量也只是个杂物仓库,日子久了,那些积累的知识就会“发霉”,甚至灰飞烟灭。我们要学好语文,更重要的还是要掌握“软”知识,运用自己的能力去把那些生硬的“硬”知识变得活起来,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问题,最终学会自我学习,终生学习。
  那么怎样提高软知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阅读中充实自己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能力就像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流,即使有也不长远。而这种积淀光靠几个硬知识是无法形成的。郭沫若说:“多读名人著作,对于某几种作品还需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上求得法,有法之中求他。”学生不断地去阅读,甚至熟读背诵,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语感)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广泛地去阅读,学生才能获得学习的能力、生存的能力。
  然而我们的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重要的是要思考,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看待它,从中体味出一点东西来。如看《青年文摘》《读者》之类的书要关注对人性的探索、剖析;沉醉于《故事会》上那些扣人心弦的情节时,别忘了学习一下作者的构思和出人意料的结构安排;读新闻类节目(如“新闻调查”“共同关注”“法治在线”等)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一个个事例中找出普遍的规律或教训。惟有如此,我们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才会得以提高。
  
  二、讨论中明智自己
  
  在阅读中积累词汇、语言,特别是对警言妙语的品读、摘录,不仅能使语言完美,更能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于潜移默化之中开阔思路,培养独特视角。我们要时刻注意学生的阅读动态,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让不同的火花相互碰撞,产生更大的绚丽。
  让少女们疯狂的“超级女声”,让全世界激情四射的德国世界杯,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奥运会都可以引进课堂,大到国家政事,小到班级管理,都可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上敢于放开思想,大胆地去质疑、接受和表达,长期坚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挑战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他们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写作中提升自己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吸收知识,讨论是明辨知识,写作则是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文章是以生活的真实为生命的,任何偏离社会轨道、违反生活逻辑的文章,不管它多么富有创新式的“想象”,都会因其失却真、善、美的内核而被弃之如废纸。阅读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淀,这时候引导他们再去理性的思考:如何从细微末节的事情中去发现真情;又怎样把真情演绎成美好的文字;还要学做人,用真情、真诚对待他人。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此不仅可养成他们观察细节,思考细节的习惯,也使他们不再虚伪,而以真对人。
  写作的方式有很多,组织学生自办报纸就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方法。《百草园》是我的学生自办的刊物,里面包括“阅读风景线”“三味珍品”“阅读大观园”“文史万象”等栏目。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做编辑、自己推荐自己、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同时再在他们中间比较,这些都大大有利于他们兴趣的培养和基础、能力的双提高。以后每一届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份刊物。
  如同光有硬件不行,光有软件也是不行的,再好的软件也要依托于硬件这匹骏马。硬知识掌握了以后重要的是要有软知识来驱使他,软知识的提高也是在硬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做到的,学生两者都提高,语文学习才能更有效。
  “软”“硬”兼施才是学习语文之法。
  
  华苗荣,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其他文献
光线追逐草叶,探寻山脊的尺度  一棵老树隐藏起千年的脸  黑暗中,万物孕育的语言  从未有过边界  人群的缝隙间是死亡在穿梭  摇晃青褐色的身影  被夜阑遮掩的词,只看见  泪水在池子里種植莲花  而一朵花要被什么蛊惑  才能置换来一段偶遇?  要有什么样的勇气  才能妄想在词语中安居灵魂?  光线是太阳掉下的流苏  被暗夜尽数捡拾  睡眠之外,空着的一半床褥  是对峙,更是对我的嘲弄  折杨柳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及个人尊严。老师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些,我认为最基本的是心中必须有“爱”。  爱的内涵是多层次的,在当代主要体现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等。爱心是教师道德的灵魂。实践证明,教育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以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
从近几年教学和阅卷中看出,我们发现学生作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类作文不多;中等程度的作文雷同题材多;审题不清,不符题目要求;缺少真情实感,无病呻吟;没有文体感,选材视野不开阔;立足点不高,思考不深。究其原因,我认为他们生活阅历较浅,接触面窄,经验不多;阅读量少,阅读面窄,思想情感贫乏;加之学业负担重,忙于应付其它学科。这种情况下,初三阶段的作文教学该如何进行呢?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做:    一
语文课要把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除了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充分地备课外,我觉得老师教学的语言美是个关键。  美在文采风流  语文课,除具备与其他课程一样的话语明确、精准的共性外,语言还要有文采。比如,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前,教师可巧妙地选用下面精美语言来导入新课。  如:什么是文学?  庭前花开花落,天空云卷云舒,你觉得真好,这就是文学;  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你觉得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而且要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面对综合性如此强的复杂的教学实践,语文老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规律指导语文教学,更容易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充当心理辅导师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本设计针对尚未普及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全面体现了这一目标。  A.教材说明:  《清兵卫与葫芦》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通过对具有独特审美能力、酷爱葫芦,但遭到父亲和教员严重扼杀的清兵卫的形象刻画,体现了要尊重自
语文,是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结合体。语文知识的运用是贯穿于每一个人一生的技能,也是一个人个人修养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尤其显得重要,关系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远没有其他学科高。总的来说,有两种思想在学生中流行:枯燥和畏惧。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如何让学生从心里喜爱上语文呢?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告诉我们答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习多角度多层次阅读,对优秀作品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以为,在广泛阅读优秀作品的基础上,重点阅读四
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灰色的世态人情画。  一.鲁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家乡民俗的描写上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从正面宣泄乡土恋情的一篇。浙东一带乡村之间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社均有庙。社庙大多临河而建,前面有一片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一、送别的时间    唐代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傍晚结合在一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