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综述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jinsongdu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湖南地区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文化对于这一地区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就进行了一定的介绍,在探索湖南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只要从音乐文化内涵入手,就能够了解和认识湖南当地民族与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特点。本文从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入手,对于该地区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内涵进行了解和分析,从多个角度,不同分类中探索湖南民间文化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保证在对于民歌、戏曲、说唱等三个类型的民间音乐文化探索,在了解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湖南这片灵山秀水中所孕育出的音乐艺术和情怀。
  【关键词】湖南;民间音乐;传承发展
  一、湖南民间音乐文化概述
  在湖南这片艺术土地智商,湖湘文化的孕育丰富了中华历史文化,湖湘文化成为了历史遗留的瑰宝,而受到文化的影响,民间音乐文化而较为多样化,所以本文以湖南民间文化为例,重点分析湖南音乐艺术的发展。在探索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之前,我们需要对于湖南这一省份的民间音乐文化进行基本的概述。从音乐分类上来看,湖南民间地区音乐文化主要分为三大基本类型,民歌、戏曲和说唱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继承了湖南历史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将区域性文化和风俗融入到了民间音乐之中,使湖南音乐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的现状。
  首先,湖南民歌是湖南地区民间文化最为宝贵的财富,其题材较为广泛,旋律优美动听,以其独特的风格与艺术旋律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音乐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湖南民歌之中,当地的语言成为了民歌的主要语言形式,语调与语言之间进行了紧密的相连,旋律上面也配合当地的艺术模式。
  其次,在湖南,戏曲中较为重要的就是湖南花鼓戏,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了湖南的代表性音乐文化,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和追捧。在湖南境内,花鼓戏也分为不同地区的不同类型,所以本文在对于湖南民间戏曲音乐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需要从艺术风格、取材特点以及音乐曲调这些方面对于花鼓戏进行分类和概述,保证读者对于湖南民间花鼓戏的认识能够基于区域性分类的前提下进行。
  最后,湖南民间文化之中说唱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音乐内容。湖南的说唱文化主要受到了侗族的影响,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文化特征都被融入到了说唱音乐之中,所以对于湖南的说唱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广和发展作用。在说唱音乐之中,除了对于侗族人风俗习惯的展现,还一定程度上加入了祭祀等传统性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将历史遗留的生活方式以音乐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通过对于湖南民间民歌、戏曲和说唱文化的概述,我们可以简要了解到在湖南音乐发展过程中三种基本的音乐类型有效的对于湖南民族文化进行了推广。所以从继承的角度来看,湖南音乐与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促进,互为依托,都对于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发扬效果。
  二、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湖南来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流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音乐文化的推广使湖南民间文化被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之下,探索湖南民间的音乐传承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音乐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程度,最大限度的认识和了解湖南历史中音乐的重要价值和地位。下面,我们就从戏曲、民歌和说唱三个基本类型入手,根据其发展与传承来全面探索湖南民间音乐文化。
  (一)湖南民歌
  在湖南这片古老的土地智商,数不胜数的民歌都以不同的艺术面貌不断地流程和发扬着,无论是战国、唐朝还是明清时期,历史音乐中永远都有湖南民歌文化的一席之地,以此可见,湖南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地理位置上面来看,湖南处于我国的中原地带,其三面环山,中部属于丘陵地区,北方有着洞庭湖水的影响。这样多样复杂的地理位置,使湖南民歌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多元化,而在湖南生活的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不同的语言和习俗文化也为民歌艺术增光添彩。从历史角度来分析,湖南作为楚湘文化的发源地,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乐器配乐等音乐体裁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屈原的作品中湘君和湘夫人都是为湖南地区所写就的歌曲,楚辞还收录了一系列的有关于湖南民间的艺术曲目。
  一般来说,湖南民歌主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一般来说,劳动号子都是劳动人民在进行工作的时候所创造和歌唱的曲目,不仅起到了统一劳动行动、组织劳动动作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丰富劳动者的情感,令音乐旋律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升劳动效率。在湖南地区,较为发达的水系令劳动号子比较偏向于船工方面,人们在依靠船只进行水上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依靠其进行水上工作。在劳动号子之中,《平板》《三幺台》都是较为常见的民歌内容。
  相比于劳动号子来说,山歌更具有娱乐性和艺术性,其一般来劳动结束后所歌唱,起到放松劳动者身心的作用。山歌的形式较为多样化,无论是独唱还是对唱,都能够展现出其主要的音乐艺术特点。在山歌之中,关于历史文化的记载较为丰富,湖南地区有着较多的山歌传说,在全省范围都都不断流传。在山歌传说之中,刘三姐传说流传最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山歌的基本形式,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之上,这些没有历史记载的传说和故事都生动形象起来,人们在品味湖南山歌文化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历史和文明。在山歌之中,其分类也较为多样,一般被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哼腔山歌和童腔山歌四种。与北方山歌豪迈情感不同的是,湖南民间山歌受到环境的影响具有了一定的灵动性,在大气的音乐旋律中也不缺少南方的婉约和秀丽。这样的艺术特点使当前山歌艺术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有效的与其他地区的山歌进行了区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歌艺术形式。总体来说,这样的湖南山歌艺术形式,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关注,所以在进行传承的过程中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对于湖南山歌艺术的学习和研究之中。
  在湖南民间民歌之中,最后一种为被称为小调,与上两种基本的演唱方式不同的是,小调音乐中有着较强的叙事特性,经过了人们的编排和创作成为了一种较为规范的音乐形式。在小调委婉的旋律之中,浓浓的生活情感和艺术元素被展现了出来,抒情性的民歌内容保证了其流传范围较广,受到关注度较高。湖南的小调一般被分为丝弦小调和生活小调,前者是用丝弦作为乐器进行演唱的伴奏,以历代文人学士所写作的内容作为歌词,利用柔和的曲调来缓缓展现湖南民歌艺术的魅力。在丝弦小调中,《到春来》属于流传较广的曲目,其歌曲演唱和艺术发展主要是通过卖唱者来进行了,以茶楼、酒楼作为演唱的地点,描绘出浓浓的人世百态。   对于湖南民歌来说,其传承和发扬方式主要是通过演唱等方式来实现的,因为民歌中蕴含着湖南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所以保证民歌的不断传承就是对于湖南各民族历史的探索和研究,能够有效地保证历史文化被大众所了解和认可。
  (二)湖南戏曲
  说到湖南戏曲,我们第一时间就可以想到湖南名扬天下的花鼓戏。作为湖南音乐的代表内容,花鼓戏从清朝兴起并在全国方位内大范围的推广,当时繁荣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保证了花鼓戏的推广效果,而当时社会人类对于精神娱乐文化的追求也较高,所以花鼓戏的发展被当时的文化所促进。一般来说,湖南正宗的花鼓戏拥有丰富的曲调、明快的节奏和突破传统美学的审美艺术,在进行音乐抒情的过程中,能够将显示题材融入其中,保证聆听着能够在花鼓戏的欣赏中得到各个方面的思考与学习。在花鼓戏的剧本之中,戏剧冲突利用情节展现出来,传统戏剧模式将音乐和喜剧语言进行了结合,保证了湖南民间花鼓戏的艺术效果。在湖南花鼓戏之中,题材和文学特点都受到了湖南民间传统和传说的影响,所以其剧本内容有着较强的地域性色彩。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地域性文化元素,所以花鼓戏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与湖南的文化相生相存。
  对于花鼓戏来说,湖南原有的民族文化最大限度的推广了其发展与传承。在相关的湖南本地歌舞和音乐活动之中,花鼓戏都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力追捧,为花鼓戏的传承创造一定的文化艺术氛围,保证了花鼓戏能够将湖南民俗结合到一起,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湖南花鼓戏主要是以田园牧歌作为主要的艺术剧情,所以湖南当地的风景能够为花鼓戏表演和创作者带来灵感,使其能够在湖南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花鼓戏的艺术风格。总体来说,花鼓戏其发展离不开湖南民俗文化的支持,其欢乐而又喜庆的情感与湖南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息息相关,艺术风格的奠定也受到了湖南山水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三)湖南说唱
  与湖南民歌和戏曲相比,湖南的说唱音乐文化影响力较低,但是其却有着其他两种音乐形式所不能比拟的韵律性。在湖南地区,说唱音乐艺术主要起源于侗族,侗族文学中记载,说唱文化被分为刚锦、多锦、刚款和刚锦多锦四大基本类型,不同的类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说唱音乐文明。在说唱艺术之中,其早期被应用于祭祀等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必须拥有一定的仪式效果,保证既带有音乐的基本特点,还能够符合侗族祭祀的基本要求。在说唱的过程中,不同于歌唱或者普通说话,表演者需要以吟唱的方式来进行,保证将说唱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这样带有祭祀性质的说唱音乐,在湖南新晃等地区较为常见,所以从当前说唱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角度来看,其受众范围面较窄,受到大众的认可程度较低。
  一般来说,想要进行湖南民间说唱音乐的传承,就需要对于相关的史料进行分析和整理,保证还原不同历史场景之中说唱文化的特点。但是因为在湖南地区说唱文化仅限于某些特定的族群之中,所以留下的记载资料较少,相关的学者不能够从中提炼中说唱文化的完整内涵,所以其传承给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是,这样并不能够影响湖南民间说唱文化的发展,相关的继承者还在为说唱文化的推广和发展而努力,我们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湖南民间说唱音乐就能够以完整的面貌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在大众的眼前。
  三、总结
  在文章的书写过程中,对于湖南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在这样的资料整理和总结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其题材并不仅仅限于我们所知道和了解的内容。无论是湖南民间戏曲、民歌还是说唱文化,都需要以自身文化特点为基础进行发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在进行推广,这样才能够保证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保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湖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之中。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国当代民间说唱艺术的生存与经营[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4).
  [2]韩芸霞.维吾尔民间说唱艺术对维吾尔戏剧形成的影响[J].中国戏剧, 2007(07).
  [3]王宪昭.黎平侗乡:侗族口头文化传承的活态博物馆[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0(01).
  [4]林琳.浅析深受湖南花鼓戏滋润的湘籍歌唱演员[D].上海音乐学院,2013.
  [5]曾比翼.论花鼓戏唱腔在湖南民歌演唱中的特征[D].云南艺术学院,2013.
  [6]曹琬铭.扬琴在湖南花鼓戏伴奏音乐中的艺术[D].吉林大学,2014.
  [7]李闽.湘南湘北民歌差异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8]李闽.湖南民歌中的地域性差异成因[J].中国音乐,2010(03).
  作者简介:阳赛玉(1975—),女,湖南省冷水江人,硕士,讲师,就职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音乐系。研究方向:音乐学。
其他文献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声乐是在文化沃土中成长起来的,从远古时代至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色,它的表演风格以及演唱风格铸就了多样的演唱艺术,使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教学环节重实践的特点,特别是高职院校音乐课的教学,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教师大多采用“一对一”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形式,这一教学形式灵活、易把握、针对性强,但缺少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基于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将案例教学的形式融入教学环节,并从结构和意义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在复制和推广两方面取得突破,丰富高职院校音乐课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课;教学案例;结
分别用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及果胶酶对黄麻纤维进行脱胶处理,简要分析了各种酶对黄麻纤维脱胶效果的影响,得出了各种酶处理工艺的相对最优工艺参数。各种酶的最优化工艺比
新时代互联网世界不断升级,网络空间随之不断走向无限领域,其包含内容愈加丰富.主体缺场或不在场的次数和机会逐渐增加,呈现为虚拟性.虚拟主体的存在不同于现实主体的逻辑性,
介绍了自1970年以来我国苎麻生物脱胶的试验研究情况,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利用生物全脱胶的全过程.
【摘要】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其中音乐成就数不胜数,各种器乐更是成为蒙古族的瑰宝。火不思就是蒙古族文化瑰宝之一。火不思是蒙古族乐队编制中非常关键的器乐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到保护以及传承传统器乐的作用,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火不思等传统器乐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特色,本人将火不思当做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火不思等蒙古族民间器乐的独特艺术
本文通过对4-6岁儿童身心素质的简单分析,总结出一些在钢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创新的路径及可行性建议,使幼儿钢琴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
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裕固族传统民歌更是裕固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裕固族"象征标志"的一面旗帜。裕固族传统民歌在数辈人的努力下美丽绽放。裕固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