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是毛泽东的家乡,是他求学求知,领导中国革命的起点。而湖南图书馆创建于1904年,是全国第一个直接以图书馆命名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历史悠久,藏书丰富。毛泽东与湖南图书馆结缘,他曾在不同历史时期到湖南图书馆自学阅览,查找资料,借阅书刊。
1912年秋至1913年春:阅览许多中外名著
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成绩考入著名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但在这个学校只读了半年,因他一方面不满学校刻板的校规;另一方面其有限的课程也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学校国文教员柳潜爱才心切,有意栽培,便借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116卷。读后,毛泽东感到收获极大,认为在校读书还不如自学。半年之后,他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毅然退学,寄居长沙城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去浏阳门外定王台湖南图书馆自学。
毛泽东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后来曾说:“我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这个计划。”“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中餐。我每天在图书馆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
毛泽东到了湖南图书馆后,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19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应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菜一样。”
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看书的数量既多,种类也复杂,而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著作。这主要是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原始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密尔的《伦理学》。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诸书,他认为立论新颖,译文畅达,更是反复阅读,不忍释手。这些西方名著,使他集中地受到一次西方启蒙思想的教育。后来毛泽东在与斯诺的交谈中,回忆说那时他读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即《穆勒名学》,从此对逻辑知识有了掌握,也形成了时刻检查自己的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性的良好习惯。
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期间,除了主要阅读上述书籍外,还穿插阅读了小说、中国诗词、世界地理、历史和古希腊、罗马的文艺著作。
后来,毛泽东回忆说:“在湖南图书馆自学了半年,我读的书不算少,但我最大的收获却不在此,而在于我看见了世界地图。”“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坤舆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都要站住看它一看。”“世界真的大呀!世界既大,人就一定多,这样多的人怎样在世界上生活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以韶山冲的情形来看,一般劳动人民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也有因为没钱吃药而活活病死的,也有交不出钱粮,被关进牢狱活活关死的,在韶山冲我没有见过几个过得快乐的人。韶山冲如此,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世界恐怕也如此。”“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的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的多!从这时候起,我决心要为中国痛苦的人,世界痛苦的人服务。”
毛泽东回忆起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情景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修的半年。”
1954年11月:借去《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和《湖南考古略》
自1934年“通道转兵”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一直没有回过家乡。直到1954年11月2日,毛泽东乘专列从武昌前往湖南,12时火车通过岳阳,下午到达长沙。这是毛泽东离开家乡20年后第一次回湖南。在长沙,毛泽东探望了湖南省省长程潜,听取了“三周一谭”(即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副书记周里、周惠、谭余保)的工作汇报。毛泽东对家乡的社会发展和工农生产情况十分关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了解掌握,作为决策和领导的重要参考。
毛泽东在长沙时,曾派人至湖南图书馆借阅《湖南掌故考》。据该馆职工陈华惠回忆说:1954年,我在我馆烈士公园临时书库工作。11月的一天晚上,约11点钟,我正在睡觉,突然听到外面有急促的敲门声,我立即爬起来开门,勤杂员小沈闯了进来,递给我一张林(伯森)馆长的便条和一张借书单。借书单上写着,要借阅《湖南掌故考》。并说要马上找好书,给他带去。开始,我还有点犹豫,因书库里没有电灯,找书比较困难,想第二天早晨找好再送去。后来我仔细看了看借书条上所写的书名,是毛主席的亲笔手书,于是我就跑到园林队值班室借了手电,在书库里找了一阵子,因书库里没有收藏这本书,就找到了《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和《湖南考古略》,给小沈带去 。小沈走后,我想,这两套书还不知是不是毛主席所需要的,总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心里感到内疚。第二天,林馆长对我说:“要得,书已经拿走了。”这时我才放下心,感到能为毛主席做一点事情而高兴。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35卷,(清)王先谦撰,清光绪十四年(1888)长沙刻本。全书分郡县沿革、分野、疆域、形势、山川、水道、关隘、城郭、津梁、堤堰、古迹、书院、祠庙、寺观、陵墓、金石、风俗、物产、盐法、钱法、田赋、兵制、封建、名宦、人物、流寓、方伎、仙释、祥异、艺文、杂说31门。其《序》曰,旨在“明郡县之沿革,达疆域之体势,原始以表末,因巨以及细,审俗以达政,识名以博物,皋牢方隅之地,发皇乡曲之观,亦几乎备矣。”
该书于名宦、人物、流寓、方伎及仙释等,入选的人物众多,约在2500人以上。于地理以及唐代至明代之盐法、钱法、田赋与上古至明之兵制、风俗、物产等则尽事搜罗。
该书系上古至明代湖南地方志的一个资料库,对湖南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等,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1991年2月,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特以是书为底本,影印出版。 《湖南考古略》12卷,(清)庐峻编纂。该书依类编次为天部、地部、人部、物部,全书99门。其《例言》曰:“是书采辑明一统志、国朝一统志、省志、各府州厅县志、南岳志、洞庭湖志、及楚宝、楚纪、沅湘耆旧集诸书,其事之疑者又证以历代史传,展转搜索,务求详尽,但限于篇幅,不得不删去原文,然字字皆有来历,不敢妄为附会或涉杜撰。”体例全依类分条记叙,史料丰富,文字简明,信实可证,是湖南考古工具书之一。
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逄先知曾说: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须要做两个方面的调查。一是向实地做调查,询问现实情况,包括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毛泽东这次回湖南亦不例外。
1971年8月:给毛泽东提供了《国际歌》歌词作者的相关资料
1971年8月29日的晚上,约八九点钟,湖南图书馆已闭馆,书库、阅览室也关门上锁。忽然,图书馆领导找到了李龙如和阅览部负责人,要马上去查找《国际歌》歌词作者的相关资料。
寻遍了有关书架上的书,没有找到《国际歌》歌词作者鲍狄埃的有关资料。李龙如心里火烧火燎的,怎么办?李龙如想起了平时给读者查找资料的经验:遇到问题心莫慌,分析内容找出纲;查阅书刊目自张,按图索骥是良方。
接着,李龙如去翻辞典,查“国际歌”词条。果然,在《辞海》1432页,找到了“国际歌”词条;又在《辞海》3900页,找到了“鲍狄埃”词条。其文曰:“鲍狄埃(Eugene pottier,1816-1888),法国巴黎公社诗人。生于工人家庭。早年受诗人贝朗瑞影响,14岁编写出歌曲《自由万岁》。此后写了不少战斗诗歌,号召法国工人向资产阶级作斗争。曾积极参加1849年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后来加入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时,当选为公社委员。同年6月创作后来成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歌的《国际歌》。”李龙如将这两处地方夹上了纸条,立即送交了馆领导。
第二天一清早,馆领导碰上李龙如便说:“你昨天晚上送来的《辞海》,我们随即就送到了省文化局。文化局领导表扬我们说:‘你们还不错啊!很快就找了鲍狄埃的有关资料,没有延误时间。’”
这次查找资料,李龙如总觉得非同寻常,但究竟帮谁查的呢?心头一直悬着一个疑问号。1998年3月初,李龙如准备写一篇关于湖南图书馆的文章,翻出了《湖南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暨新馆落成纪念文集(1904-1984)》,偶尔看到了《湖南图书馆八十年大事记》上记载:“1971年9月(应是8月),毛主席派人来我馆借阅有关《国际歌》歌词作者的资料。”李龙如心里的疑问号拉直成惊叹号。
1971年8月27日,毛泽东南巡到达长沙当晚,华国锋、汪东兴、卜占亚上专列迎接,毛泽东没有立即下车。待华国锋、汪东兴、卜占亚进到专列车厢后,毛泽东即对他们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问题,反复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的道理;强调要学列宁纪念鲍狄埃逝世25周年那篇文章,要求大家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不仅要唱,要讲,还要照着去做。
8月29日早晨,毛泽东乘车视察了长沙市容,了解社会治安和居民生活情况。
8月29日晚,毛泽东在华国锋等陪同下,观看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节目。也就在这一天的晚上,毛泽东派人至湖南省文化局,要省图书馆查找《国际歌》歌词作者相关资料。
1912年秋至1913年春:阅览许多中外名著
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成绩考入著名的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但在这个学校只读了半年,因他一方面不满学校刻板的校规;另一方面其有限的课程也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望。学校国文教员柳潜爱才心切,有意栽培,便借给他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116卷。读后,毛泽东感到收获极大,认为在校读书还不如自学。半年之后,他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毅然退学,寄居长沙城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去浏阳门外定王台湖南图书馆自学。
毛泽东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后来曾说:“我非常认真地坚持执行这个计划。”“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我仅仅休息片刻,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中餐。我每天在图书馆一直阅读到闭馆的时候。”
毛泽东到了湖南图书馆后,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19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应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菜一样。”
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看书的数量既多,种类也复杂,而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18至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著作。这主要是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原始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约翰密尔的《伦理学》。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诸书,他认为立论新颖,译文畅达,更是反复阅读,不忍释手。这些西方名著,使他集中地受到一次西方启蒙思想的教育。后来毛泽东在与斯诺的交谈中,回忆说那时他读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即《穆勒名学》,从此对逻辑知识有了掌握,也形成了时刻检查自己的思维和表达的逻辑性的良好习惯。
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期间,除了主要阅读上述书籍外,还穿插阅读了小说、中国诗词、世界地理、历史和古希腊、罗马的文艺著作。
后来,毛泽东回忆说:“在湖南图书馆自学了半年,我读的书不算少,但我最大的收获却不在此,而在于我看见了世界地图。”“湖南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坤舆大地图,我每天经过那里,都要站住看它一看。”“世界真的大呀!世界既大,人就一定多,这样多的人怎样在世界上生活不值得我们注意吗?以韶山冲的情形来看,一般劳动人民都过着痛苦的生活,不是挨饿,就是挨冻,也有因为没钱吃药而活活病死的,也有交不出钱粮,被关进牢狱活活关死的,在韶山冲我没有见过几个过得快乐的人。韶山冲如此,全湘潭县、全湖南省、全世界恐怕也如此。”“我因此想到,我们青年的责任真的重大,我们应该做的事情真的多!从这时候起,我决心要为中国痛苦的人,世界痛苦的人服务。”
毛泽东回忆起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情景说:“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修的半年。”
1954年11月:借去《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和《湖南考古略》
自1934年“通道转兵”到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一直没有回过家乡。直到1954年11月2日,毛泽东乘专列从武昌前往湖南,12时火车通过岳阳,下午到达长沙。这是毛泽东离开家乡20年后第一次回湖南。在长沙,毛泽东探望了湖南省省长程潜,听取了“三周一谭”(即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副书记周里、周惠、谭余保)的工作汇报。毛泽东对家乡的社会发展和工农生产情况十分关注,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了解掌握,作为决策和领导的重要参考。
毛泽东在长沙时,曾派人至湖南图书馆借阅《湖南掌故考》。据该馆职工陈华惠回忆说:1954年,我在我馆烈士公园临时书库工作。11月的一天晚上,约11点钟,我正在睡觉,突然听到外面有急促的敲门声,我立即爬起来开门,勤杂员小沈闯了进来,递给我一张林(伯森)馆长的便条和一张借书单。借书单上写着,要借阅《湖南掌故考》。并说要马上找好书,给他带去。开始,我还有点犹豫,因书库里没有电灯,找书比较困难,想第二天早晨找好再送去。后来我仔细看了看借书条上所写的书名,是毛主席的亲笔手书,于是我就跑到园林队值班室借了手电,在书库里找了一阵子,因书库里没有收藏这本书,就找到了《湖南全省掌故备考》和《湖南考古略》,给小沈带去 。小沈走后,我想,这两套书还不知是不是毛主席所需要的,总觉得没有完成好任务,心里感到内疚。第二天,林馆长对我说:“要得,书已经拿走了。”这时我才放下心,感到能为毛主席做一点事情而高兴。
《湖南全省掌故备考》35卷,(清)王先谦撰,清光绪十四年(1888)长沙刻本。全书分郡县沿革、分野、疆域、形势、山川、水道、关隘、城郭、津梁、堤堰、古迹、书院、祠庙、寺观、陵墓、金石、风俗、物产、盐法、钱法、田赋、兵制、封建、名宦、人物、流寓、方伎、仙释、祥异、艺文、杂说31门。其《序》曰,旨在“明郡县之沿革,达疆域之体势,原始以表末,因巨以及细,审俗以达政,识名以博物,皋牢方隅之地,发皇乡曲之观,亦几乎备矣。”
该书于名宦、人物、流寓、方伎及仙释等,入选的人物众多,约在2500人以上。于地理以及唐代至明代之盐法、钱法、田赋与上古至明之兵制、风俗、物产等则尽事搜罗。
该书系上古至明代湖南地方志的一个资料库,对湖南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等,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1991年2月,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特以是书为底本,影印出版。 《湖南考古略》12卷,(清)庐峻编纂。该书依类编次为天部、地部、人部、物部,全书99门。其《例言》曰:“是书采辑明一统志、国朝一统志、省志、各府州厅县志、南岳志、洞庭湖志、及楚宝、楚纪、沅湘耆旧集诸书,其事之疑者又证以历代史传,展转搜索,务求详尽,但限于篇幅,不得不删去原文,然字字皆有来历,不敢妄为附会或涉杜撰。”体例全依类分条记叙,史料丰富,文字简明,信实可证,是湖南考古工具书之一。
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逄先知曾说:毛泽东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必须要做两个方面的调查。一是向实地做调查,询问现实情况,包括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一是向书本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毛泽东这次回湖南亦不例外。
1971年8月:给毛泽东提供了《国际歌》歌词作者的相关资料
1971年8月29日的晚上,约八九点钟,湖南图书馆已闭馆,书库、阅览室也关门上锁。忽然,图书馆领导找到了李龙如和阅览部负责人,要马上去查找《国际歌》歌词作者的相关资料。
寻遍了有关书架上的书,没有找到《国际歌》歌词作者鲍狄埃的有关资料。李龙如心里火烧火燎的,怎么办?李龙如想起了平时给读者查找资料的经验:遇到问题心莫慌,分析内容找出纲;查阅书刊目自张,按图索骥是良方。
接着,李龙如去翻辞典,查“国际歌”词条。果然,在《辞海》1432页,找到了“国际歌”词条;又在《辞海》3900页,找到了“鲍狄埃”词条。其文曰:“鲍狄埃(Eugene pottier,1816-1888),法国巴黎公社诗人。生于工人家庭。早年受诗人贝朗瑞影响,14岁编写出歌曲《自由万岁》。此后写了不少战斗诗歌,号召法国工人向资产阶级作斗争。曾积极参加1849年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后来加入第一国际。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时,当选为公社委员。同年6月创作后来成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歌的《国际歌》。”李龙如将这两处地方夹上了纸条,立即送交了馆领导。
第二天一清早,馆领导碰上李龙如便说:“你昨天晚上送来的《辞海》,我们随即就送到了省文化局。文化局领导表扬我们说:‘你们还不错啊!很快就找了鲍狄埃的有关资料,没有延误时间。’”
这次查找资料,李龙如总觉得非同寻常,但究竟帮谁查的呢?心头一直悬着一个疑问号。1998年3月初,李龙如准备写一篇关于湖南图书馆的文章,翻出了《湖南图书馆建馆八十周年暨新馆落成纪念文集(1904-1984)》,偶尔看到了《湖南图书馆八十年大事记》上记载:“1971年9月(应是8月),毛主席派人来我馆借阅有关《国际歌》歌词作者的资料。”李龙如心里的疑问号拉直成惊叹号。
1971年8月27日,毛泽东南巡到达长沙当晚,华国锋、汪东兴、卜占亚上专列迎接,毛泽东没有立即下车。待华国锋、汪东兴、卜占亚进到专列车厢后,毛泽东即对他们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问题,反复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的道理;强调要学列宁纪念鲍狄埃逝世25周年那篇文章,要求大家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不仅要唱,要讲,还要照着去做。
8月29日早晨,毛泽东乘车视察了长沙市容,了解社会治安和居民生活情况。
8月29日晚,毛泽东在华国锋等陪同下,观看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节目。也就在这一天的晚上,毛泽东派人至湖南省文化局,要省图书馆查找《国际歌》歌词作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