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剪秋风:叶落疏处人隔风烟外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我家小院的那株梧桐,不经意间,竟“逗”我想起《红楼梦》大观园的秋爽斋来,那可真正有意思极了。
  大观园花草树木以及棋布其间的诸多别院,见竹见桐最令人会心者即在一“馆”一“斋”:一是林黛玉所居的潇湘馆;一是贾探春的秋爽斋。潇湘馆所植以竹为标配,竹影投窗,满室生绿,正切黛玉清雅高洁的品性,宝玉曾题一联云: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含意隽永耐人生思。至于梧桐,仅见于秋爽斋院中。探春爱梧桐,也爱芭蕉,皆阔叶植物,大大咧咧,疏疏朗朗,确也合乎其人阔爽性格。所居秋爽斋,秋而“爽”者也。居室阔朗,也与众姐妹迥然不同。陈设雅洁,布置简约,西墙正当中挂一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系贾宝玉所赠颜鲁公墨迹,细研起来最具意趣:
  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斋名中一个“爽”字,上下对联一个“闲”字,一个“野”字,人品恰与梧桐之性暗暗契合:阔朗、豪放、闲散、野逸,既“文”又“野”,既“敛”又“放”,无怪乎探春有女中丈夫的雅称了。
  2
  由此可见,探春作为贵族小姐,虽受种种礼教束缚,但在众姐妹中,最具自在天性,骨格清朗,爱自然,爱花草树木;爱文墨,自得天地灵气,且人文素养除黛玉、宝钗二人外也高人一筹。
  看来贾母也蛮喜欢她的,而且也喜欢她的庭院。刘姥姥进大观园,早宴亲定设于秋爽斋,嘱咐凤姐:“你三妹妹那里就好。你就带了人摆去,我们从这里坐了船去。”翠晓堂早宴众人捉弄刘姥姥,闹了一阵,贾母与凤姐众姐妹来到探春房中,说笑闲聊之际,别人都未在意,只有贾母注意到了后院的一棵树:
  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
  见梧桐所评唯有两字的评:一是“好”,一是“细”。说“好”,可见这位老祖宗和三丫头一样,也是喜欢梧桐树的,审美别具只眼;欣赏自然天性,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情趣。她观赏院内梧桐,一是“隔了纱窗”看的,赏物不求太“透”,有点“隔”,也有点朦胧,任其自然就好;二是“往院内看了一回”,这“一回”,不是“一次”的意思,也不是“一会儿”,而是观赏“有时”,并非漫不经心地随意一看便罢,而是有一个时间过程:慢慢的,闲闲的,怡然自得的,有所兴味并有所感的,这恰恰是一种审美力和审美意趣的情感呈现和心理感知。
  而且,她在观赏时还有意无意地点出树的环境位置“在廊檐下”,这梧桐与建筑便生发出相与依存和衬托的和谐关系,梧桐的瘦劲挺直,长廊的横向延伸,上下纵横,二者的对比和映照,平添视觉审美的鲜明效果。贾母斯时见了,只淡淡地说了句是处“梧桐也好了”。由此可知,并非仅此偶然一见,早先也已见过,留意过,只是还没有长“好”,現今则长“好”了。一个“也”字,透露出这一梧桐树成长的时间过程,于是方有长“好”与否的比较。然而,“好”是“好”了,又觉得“细些”。说“细”,可知树龄不长有待长大长高而越发粗壮伟岸,到时自当呈现别一番风情韵致,这在贾母的心里,不隐隐约约还有一种审美期待吗?
  有话说,美在自然,亦美在过程,此之谓也。
  可惜喜欢热闹的贾母,没有来得及做出更为具体而感性的评价,就被“鼓乐之声”吸引了过去。这在作者的写法上是故意一“断”,观树只点到为止,随即笔锋陡转,贾母带一众人“移师”藕香榭水亭,叫戏班的女孩子们继续吹奏起来,并说“借着水音更好听”;听过一阵,回来又转到缀锦阁“吃酒”。“吃酒”惟为赏乐助兴,主意在换个场景和角度,赏乐更添兴味,因而又说“又宽阔,又听得近”。就为听鼓乐,先是隔水远听,既而宽舒近听,这是多么高雅的艺术品位啊。
  美在距离,亦在环境氛围,在“隔”与“不隔”之间;美在人意,亦在鉴赏兴致,在“此时此在”与“彼时彼在”的动态转换之间。贾母之美学观也。
  毋庸讳言,贾母懂生活,会享受,不仅在世俗化的物质生活的享受,同时亦在艺术化的精神生活的享受。多年前,我曾于拙作《悲欢同奏一挽歌》就其对文学、戏曲、音乐、书画、建筑、工艺、园艺、美居、陈设等等诸方面的艺术品鉴和美学观念做过评述,认为“她的世俗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味”。
  前已表过鼓乐之赏,不妨再来领略一番贾母中秋赏月闻笛的佳话,也许更可一窥其高雅的艺术品位——
  正当中秋,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闻笛的考究首在音纯脱俗,如她所说:“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再是笛声与赏月人要有一定的距离,近了便闹,远了则雅,因而她吩咐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果然,贾母与众人赏桂花时,“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于是遂又斟上酒来”。贾母笑道:“果然听得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那知众人听乐动情,人笛共鸣,更见另一番情景:“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坠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赔笑,发语解释。”这中秋笛声,景中有音,音中有景;人因音生情,情因音合景。这种艺术境界妙合自然,清绮流美,令人浮想联翩,意慨万分!而这恰恰是贾母一手导演出来的音画效果。
  《梦里梦外探红楼·悲欢同奏一挽歌》
  别的就不多说了,还是再补叙一点贾母对花草树木的喜好。然而,其所好者非自然生态本身,而更注重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如上文所引,中秋赏桂闻笛,月色朦胧,树影绰约,只将笛声远远地出自“桂花阴里”,果然触动人心,因景生情,众皆顿生寂寞意绪。至于庭院所植,更在乎与房舍的对比和协调。潇湘馆多栽翠竹,并无桃杏,用绿窗纱“反不配”,于是便叫凤姐换上了银红色的“霞映纱”,翠绿映银红,映衬得多么鲜明而和谐啊。再说庵堂处静,花木宜闹,故而一见妙玉的栊翠庵“花木繁盛,拾掇得生机盎然,便情不自禁地赞曰:比别处越发好看”……此般种种,岂不可见贾母对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和谐之美的独到眼界吗?   3
  探春院中的梧桐,众人皆视而不见,除得贾母青睐之外,还有一人更是品赏有加,那就是贾元春。探春的大姐,因德才双馨,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淑妃。她的才艺品位自在众人之上。
  元妃贾元春奉旨省亲,得享数日天伦之乐。余暇,在宝玉等一众人引导下,巡游观賞大观园及诸别院。兴致一来,即“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等皆一一赐名题匾。其中探春的秋爽斋肯定也到过,并也留神院中那棵青青瘦瘦的梧桐树。曹公惜墨虽未详叙,但元妃亲笔题匾曰:
  桐剪秋风。
  可以想见,秋爽斋亦为大姐“最喜”的一处院落,而且也“最喜”那棵梧桐,故而信笔所题别具境界意思。
  4
  这一个“剪”字,我思量再三,一时难悟究竟。
  有人据“二月春风似剪刀”其本义,直落落地释“剪”为剪刀之“剪”,作为比喻,说飒飒秋风如剪刀般,剪取桐叶纷纷飘落。如此一释,哪来一点审美的意味?又哪来一点令人浮想联翩的时空留白?更哪来一点激起情感涟漪的心理体验和人生启悟?
  元妃是才女,有诗人气质,哪会如此直白一“剪”了之呢?
  经我再三琢磨,反复赏物度人,犹觉其题巧思疏阔立意隽永,直叙景物不假慰帖而曲意兴寄,别饶蕴藉。遽见字句不觉奇崛,然“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我识不逮,思之所及,恐也难以憬然大悟。聊且略言寄寓其间的美学意趣,以盼方家睿识。
  一桐之“剪”,赋予诗性的虚实相映之美。
  凡为诗者,最忌以实为实,亦忌以虚拟虚。谢榛说:诗“妙在虚实。”(《四溟诗话》)明代焦竑也说:“诗有实有虚,虚者其宗趣也,实在其如何名物也。”(《澹园集·诗名物疏序》)
  元春用笔虽有题无诗,然斯题诗意盎然,既“名物”,又“宗趣”,确乎实而虚之,虚而实之,兼具虚实相映之致,恰呈清雅端凝气象。至于书法如何,曹公只字未着。王羲之论书云:“实处就法,虚处藏神”,想来笔致也不会相差太远。
  秋风轻寒,万物凝霜,乔木随之日渐由绿转黄变枯而纷纷坠落,纯然节气流迁自然现象,然用一“剪”字,把自然拟人化、诗意化,自然与自然现象便染上了人的主观情味。
  当然用“剪”字并非元春独创,古已有之。如《吕氏春秋》就用“剪桐”的故事,说成王援梧叶以为珪授予唐叔虞,并戏言要用这梧桐叶分封他。本为“戏言”,说过就算了,后听信周公谏言“天子无戏言”,成王“遂封叔虞与晋”。后人因以“剪桐”为分封的典实。唐·高适有诗云:“剪桐光宠锡,题剑美贞坚。”(《信安王幕府》);白居易也有诗称:“戒君无戏言,翦叶封弟兄。”(《答桐花》)。“剪叶”也即“剪桐”,剪取桐叶。以上所载,“摘”桐“援” 叶,用一“剪”字,动作的迅捷和爽利,颇富形象感。
  从语法的角度看,“剪桐”一语,是为动宾结构,省略了主语“人”。元春所题,是为写实,把“剪桐”倒置为“桐剪”,词序一变化,“桐”即转化为主词,名物是实,一个“剪”字,作为及物动词,也是实词,是为实词虚用,及物“秋风”,即成“剪”的宾语。“桐”为一木,何以能“剪”?“秋风”乃自然气息的流动,无形无状,何以可“剪”?“桐”为实,叶落秋时也是实,著一“剪”字,则化实为虚,虚以实用。“剪”之于物,开合自在剪裁得宜;“剪”之于“秋风”,隐喻无痕剪拂快捷利落,犹若告白夏暑即止,秋凉叶落。唐人李中诗云:“门巷秋凉至,高梧一叶凉。”司马光也有诗云:“初闻一落叶,知是九秋来。”一叶落而天下惊秋,此之谓也。
  片片桐叶翦取片片秋凉,纷纷落叶舞弄纷纷秋色,虽为体感的移位、观感的错觉,然落墨偏偏“实下”而“虚成”,妙在虚实相宜相济之际,漫出清秋爽朗之气息。
  元春斯题,物在言“桐”,时在点“秋”;一“剪”秋风,实为寓“爽”。说来道去,兴起于姐妹情深,诗心隐现在题內题外,韵味清发,境界疏朗,原来还是心喜探春所居之“斋”啊。
  秋之凉者,爽也。
  一“桐”之“剪”,“秋风”片片,快哉爽也。
  一院清雅,芭蕉梧桐,美哉秋爽斋也。
  (待续)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大学本科人才,也有别于中职人才。在学校这个教育阵地中,引导教师把握好高职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学督导工作的经验,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听评课工作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课堂教学 听评课  高等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我们每一个高等职业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相对来说属于较年轻
【摘要】基于为语文课堂增质增效,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高中经典诵读社团就有了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诵读社团就是要建构合理适宜的方式,将读者与经典作品之间的藩篱打通,让作品真正成为思想表达之所在,让诵读真正为诠释情感抒发所用。  【关键词】诵读社团;经典;文学作品;培养点  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一个难以破解的难点,那就是“语文教师始终没有走出传统教学的僵化思维,导致课堂的活动有余而活力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77页例1和“试一试”,第78页例2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角,会用数学语言描述角的特征,能正确使用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发展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3.感
[摘要]童话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教学可以以童话为起点,培养1氐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文章通过对童话特质的归纳,探究了童话阅读策略,通过对不同童话题材的阅读策略的分析,归纳出适合不同童话题材的阅读策略,并进行阅读策略的具体指导,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童话题材时有的放矢,读有所得,逐步体悟童话中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童话阅读;阅读策略指导;自主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
【摘要】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加强对学生党员后期教育管理,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真正實现从思想上入党,成为高校党务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文章分析了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学生党员后期教育的创新性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后期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在高校学风建设、校园文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61—62页例3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使学生体会反比例与生活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摘要】项目活动是一个或一个以上幼儿对某个主题进行生活的体验、未知的探索。它主张幼儿在教师的帮助、扶持下自主活动,通过与真实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多方面的学习经验,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的活動形式。它强调兴趣爱好、自主探究、环境互动及新经验的获得。  【关键词】项目活动;自主探究;幼儿  一、关注兴趣,与幼儿共生话题  1.观察幼儿,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幼儿的兴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大磡小学  【摘要】现代课堂理念告诉我们,具体到作文教学,大量的读是根本,是写作之源,而读写结合是帮助学生把写作的渠道疏通,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导”的具体体现。文章从立足文本语言的多样性、转换文本语言的叙述方式、挖掘文本语言的提升点、关注文本语言的结构关系四个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加以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文本语言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少、慢
【摘 要】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也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以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为前提,探索在课堂中学习、在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的通专结合途径,并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例,来探讨如何建立通专结合有特色的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 高职外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外语教育一直都是通
【摘要】在幼儿园进行主题创设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通过这个机会进行互相交流,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之间友谊的发展。幼儿教师在进行主题环境创设时,要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调查,从而了解孩子们的实际状况,根据这点创设符合幼儿的主题环境。主题环境的创设对于儿童的情绪发展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门隐形课程,良好的环境创设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