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探讨及矫正措施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ho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学习习惯”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关键词:学习习惯;不良习惯;矫正;探讨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综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良习惯,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后进生
  此类学生是在学校或班级乃至老师眼里最最令人头痛的,因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都是受外部不良环境影响及自身的薄弱意志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对待此类问题学生时,就应当真心爱护,坚持正面教育,即“只能心疼,不能头痛”。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应当先进行自信心教育,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期待,寻找“闪光点”,给予机会,激励进取,发挥特长,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赏识,允许学生的反复,在反复中教育,逐步改变,对家长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而应时常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多注意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督促,同时对于家长亦可提出注意自身形象的要求,言传身教,共同改正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从现代学生身上往往会发现另外一种现象,许多的事最先知道的不是教师、父母,而是同学,许多的事在解决和发生中,同学是最亲密的,可以运用这一特点进行同学教育,实行“手拉手”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或“一帮一”以同桌为对,及时发现和帮助其养成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从而改变其身心上的不良现象,相信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努力做好这一系列工作,学生身上的不良现象就会有很大的改变,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 智优德差生
  智优生是只是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在其心理及外在的行为习惯上有严重缺陷制约其发展的学生。具体表现在骄傲自大,自私无情,爱慕虚荣,意志薄弱,性格较孤僻,轻视实践。对于这部分学生应采取区别对待,一分为二,不能只看到其学习好这一面,应尽其所长,让其正确运用自己的长处,多关心帮助别人,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发其热情,矫正其骄傲自大,自私无情的心理,创设逆境,培养意志。除了正确引导外,还应当有意识地、人为地创造一些逆境,磨炼其意志,有时再苦也应该苦苦孩子,对此部分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方合作,有时学生的不良表现多来自家庭,家长的人才观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所渴望的,但在具体的表现上却放任自流,只要学习好,子女的“非礼”行为、懒惰行为就被忍耐迁就,实行学习外的一切包办,久而久之则形成了成绩好了,思想坏了或是冷酷无情,处处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既要对学生进行品质转化,还要耐心地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化,力争做到家校联合沟通,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使智优德差生成为真正的“人”和“才”。
  三、 中等生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特殊在于他们占班级的大多数,同时,既不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占有重要地位,又不是教师心目中的坏学生令人嫌弃。曾经在某一段时间,学生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就是“要想让老师记得好,要么就学习好,要么就不停地给老师找麻烦,你如果处于中间,老师对你的印象就沒有”。的确,这部分学生的另一个特殊就是被忽略的群体,他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无自信心,缺少竞争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进取心。
  随着教育的深化,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及其每一个方面,端正教师教育思想,因而教师无视中等生的观念将会有大的改观。在具体的施教中,可以将中等生作为重点,授课时,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锤炼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避免教学过程中“冷场或优等生举手,中等生漠然,差生低头无语”的场面。在班级管理中,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将品学兼优的学生评为班干部,或者也会让少数差生参与班级管理,殊不知这一做法使能代表班级的中等生游离于班级管理之外,使大部分的人产生自卑、失落的感觉。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最要顾虑的是中等生,只有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产生进取心,增强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各方面的积极性。制定一些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激励对于中等生而言是最好的良方,中等生有时会产生不甘落后于人的心理,只要目标切合实际,让他们“跳一跳,也能够得着苹果”则会大大增强和激发其内在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积极进取,不断进步。
  总之,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身作则,形成典范。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同时教师要从小节开始抓起,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学习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李发旺.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几点尝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8):65.
  [2]袁子熹.浅谈问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改变[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12.
  作者简介:宋静静,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由幼儿园园长的感慨引发对学前师资培养的思考,发现学前师资培养存在忽视专业情感培养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全部落实;二是课程设置对专业情意发展的引领性不强;三是未能营造培育良好职业道德情操的校园文化氛围。由此,提出学前师资培养要重视专业情感培养的看法。  关键词:专业情感;学前师资;培养;偏差  带学生下幼儿园见习、实习时,与各个园长的交谈中多次听到园长们感慨幼儿园留
摘 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是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针对本课程难教难学的状况,采用比较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根据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对“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比较教学法进行了探讨,通过运用多种比较方式,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机与拖动基础;比较教学法;应用  一、 引言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
摘 要:同中华民族一样,阿拉伯民族也具有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其中有许多名言名句都是与求知有关的,本文试图通过解析阿拉伯文化中有关求知的名言名句来探析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关键词:阿拉伯人;名言名句;哈利法;求学者  纵观世界历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复兴、强大和衰败的时代。阿拉伯民族曾经也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中世纪它的文化达到顶峰,保护了已经在世
摘 要: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亲情与监护,导致当前农村存在很多的留守儿童,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很多孩子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如心理封闭忧郁、个性孤僻、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等,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关键词: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使得很多农村青壮年农民涌向城市务工,而其子女只能留守于家中,由老人照料看护,这些孩子即留守儿童。这个孩子
摘 要:现如今,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持续改革和创新,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与手段也在进行着有效的革新。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当中,一味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和激发,不利于中职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相关知识和内容。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们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好提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文主要对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