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杂志在新媒介环境下的经营之路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198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疲于应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阅读方式和受众观念的变化。同样,体育类的杂志在技术冲击下,也陷入了经营的困境。除了将纸质内容搬到网络上,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本文在分析《时尚最体育》技术突破和读者定位的变化的基础上,探寻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类杂志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体育杂志 数字化 读者定位
  21世纪是技术主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时代,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越来越快。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同样,新技术带动的新媒介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加深刻。iPad、iPhone成为技术革新的代表性产物,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阅读的方式,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促使了体育运动的普及。相伴而生的体育类杂志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有很大的增加。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体育类杂志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体育类杂志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环境呢?
  《时尚最体育》的诞生似乎让人看到了希望。它利用新技术,并在内容上有重大突破。本文通过对《时尚最体育》与传统体育类杂志的比较,来探讨体育类杂志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经营之路。
  一、表现形式上的突破——技术为先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媒体创新发展的动力。在新技术条件下,媒体需要探索出新的形式,来融入新技术的发展浪潮。《时尚最体育》率先在这种探索中占得先机,找到了一条体育类杂志发展的新道路。
  《时尚最体育》的前身是《最体育》电子杂志。其创刊于2009年6月26日,半月刊,由黄健翔自主运营。在运营两年后并入时尚传媒集团,更名为《时尚最体育》,成为时尚传媒集团旗下第18个出版刊物。
  《时尚最体育》不只是一份数字发行杂志,它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数字时代的各个领域:在互联网发行的pc版是一本深度阅读的电子杂志;在ipad等平板电脑上发行的是更具视觉效果的互动读物;在手机发行的是一个碎片阅读的娱乐读品。它是一个体育内容客户端,直接内置于硬件厂商销售的笔记本、台式机、一体机、平板和手机等各种设备里;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一个体育内容供应商。传统的体育类杂志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冲击下,并没有改变其纸质的发行方式,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拓宽渠道、改变版式以适应读者的需求上。与传统体育类杂志面对新技术的“变革式”发展相比,《时尚最体育》是“革命式”的,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体育类杂志。它是顺应技术发展而诞生的,并与技术相融合,以技术为支撑,内容为保障,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经营方式。
  在新技术条件下,其发行和推广平台与传统的体育类杂志不同。微博开创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加。《时尚最体育》以网络为平台,其宣传主要是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介。其前身《最体育》以全球最大的电子杂志发布平台佐罗网为发行平台,以黄健翔和最体育的新浪微博为宣传平台,其中黄健翔的微博起到的宣传作用不可忽视。截止2011年6月24日黄健翔的新浪微博拥有超过7394672的粉丝,时尚最体育也有174684位粉丝。此外,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扩散方式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在佐罗网的体育热门杂志中,《最体育》位居榜首。更名为《时尚最体育》后,其发行平台得以拓宽,可以利用时尚网已有的资源。
  《时尚最体育》利用新技术实现了低成本、高回报经营。不论是《时尚最体育》还是之前的《最体育》,其都是数字杂志没有纸质版本,这就大大降低了其经营成本。由于传统体育杂志的采访成本和印刷成本较高, 因而定价一般较高。统计显示, 1999年全国大众类体育期刊的平均定价为4.7元, 2007年为9元。①与之相比,《时尚最体育》和《最体育》都是免费发行的数字杂志,更受读者青睐。此外,电子杂志在广告经营方面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视频、动画、页面下方滚动等方式出现。《最体育》从创刊到更名一共发行了41期,平均每期容量为86页码,广告为10页码,其中广告并不包括在“翔视界”栏目中的冠名广告和在页面下方的滚动广告。据统计, 2007年我国大众体育期刊的期均容量为85页码,广告量只有5.82页码。②
  今天,一些时尚达人也是科技达人。《时尚最体育》抓住了时尚和科技之间的这种紧密关系,以高科技来彰显时尚,注重视觉体验和阅读体验。此外,在营销渠道方面《时尚最体育》还和硬件商谈定了内容客户端在其产品上的内置。据《时尚最体育》的发行商估计,这种全新的发行模式每月能为其带来数百万计的新增读者群。
  二、内容上的突破——体育与时尚共舞
  传统体育类杂志以体育报道为主,辅之以分析、评论文章。黄健翔在《最体育》的创刊词中就声明“我希望有一个平台和我的朋友、我的观众、我的读者一起交流对于体育的理解,交流生活感受,交流体育带给我们的快感。最体育不是最专业的体育,是体育之外我们最极致的感受。”从中可以看出,《最体育》不是以体育新闻报道为主的,而是体育观点、见解和运动的生活方式交汇的地方。《最体育》的栏目既有与传统体育杂志类似的对体育热点话题的“观察”“关注”“主打”等栏目,又有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优势的“定格”动态图片报道和“翔视界”视频栏目,此外还开辟了众多体育名家专栏。特别是“最女郎”和“越位”栏目将体育和时尚、娱乐结合起来,增添了杂志的时尚元素。更名为《时尚最体育》后,杂志的时尚味更浓。体育发展到今天,体育精神已不仅仅意味着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境界,更是一种涵盖了潮流、美、积极和与时俱进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态度,让时尚与体育有了共同的精神和内涵。时尚作为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与生活方式变革的象征,是社会文化最敏感、最有活力的一部分,而在时尚的细分中,体育或许是最具动感魅力的一项构成。
  媒体的竞争不仅是资本、品牌的竞争,更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时尚最体育》“星味”十足,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既可以利用黄健翔在体育界积累起来的人脉资源,方便地获取访谈、约稿、采访等,又可以利用时尚传媒集团的明星资源,利用名人进行宣传。这些人力资源优势是其他体育类杂志不具备的,并且实现了体育界和娱乐界资源的整合。更名后,《时尚最体育》的发布酒会,吸引了众多名流前来捧场,其中有文化界名人易中天、马未都、李承鹏;投资界名人徐小平;新浪总编陈彤;歌星孙楠、张靓颖;影星夏雨、秦海璐;体育明星陈一冰、邹凯、李妮娜;体育传媒专家张路、杨明、徐济成、贺炜、骆明等。从中可以看出,《时尚最体育》在人力资源的优势和整合运用更高一筹。   杂志经营在传统上遵循的是“两次销售”, 一次销售是杂志的发行经营, 二次销售是杂志的广告经营。在杂志竞争门槛越来越高、经营成本越来越高、经营风险越来越大的新形势下, 杂志经营必须转向“N 次销售”, 即杂志经营要引入整合营销的理念, 以完整的手段介入市场, 进一步延伸杂志产业链, 重新打造报业经营应有的销售宽度, 把杂志的人才、资金、管理、品牌、内容、理念等均纳入销售的范围, 实现“一次内容,N次销售”。③《时尚最体育》的渠道策略丰富,既有在互联网发行的pc版,在iPad上发行的版式,还有手机版,此外广告的销售也因不同的发行平台而变化,实现了多次销售,使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三、读者定位上的突破——直指高端人群
  按常规理论推断, 高定价杂志的读者应属消费能力较强的“高端读者”, 但读者调查表明, 大众体育期刊的读者主要是年龄在18—25岁的青少年,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系在校学生, 缺乏经济来源, 消费能力并不强。④与传统体育杂志的读者定位不同,《最体育》从创刊之初就定位高端人群。其时尚化的特征就是一个明显标志。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体育期刊的时尚化可以有效吸纳高端读者群, 进而改善读者结构, 为吸引高端广告奠定基础。《最体育》上刊登的广告中,体育运动类的平均占总量的30%,手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占40%,奔驰、比亚迪等汽车广告占20%,美容等其他类型广告占10%。而传统体育杂志的广告主要是运动产品,以《足球周刊》为例,体育运动类的占90%,其他类型的只占10%。
  此外,《时尚最体育》率先发行的是ipad版,此举更证明了其目标受众是有能力拥有高端科技产品的高端人士。ipad版、iPhone版、手机版充分利用了新技术的便捷性,使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当前国内平板电脑市场中,ipad占据着统治性地位,在2011年2月,其在平板电脑中的占有率接近99%。
  《时尚最体育》的数字化发行,迎合了新技术带来的阅读习惯的变化,充分利用了读者的内容创造力。受“微博时代”的影响,《最体育》开辟“扯谈”板块,汇集体育界名人的经典微博和“雷语”,以及粉丝的评论。此外,在黄健翔撰写的文章中还附上了他的微博连接,可以直接点击进入黄健翔的微博页面,发表评论。在每期的最后,还有关于这期内容的讨论,读者可以直接在“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读者不只是内容的接受者,而可以自己创造内容,成为杂志部分内容的创造者。
  结语
  《时尚最体育》数字杂志将彻底颠覆传统体育杂志的概念,以最近的技术为手段,体育和时尚结合,将高端人群纳入体育视野。《时尚最体育》的经营模式为体育杂志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传统体育杂志的创新经营提供了有益启示。未来体育杂志的发展是技术、内容、读者、时间、空间等多种资源的整合经营。技术——最新电子技术,iPad、iPhone等;内容——体育和时尚、娱乐的结合;读者——开拓高收入人群;时间——闲暇时间能上网或看手机;空间——在任何地点。
  参考文献
  ①吴锋,《走过百年的中国体育期刊》,《出版发行研究》,2008(7)
  ②③白贤威,《当代中国大众体育期刊市场的现状与发展》,《体育科研》,2006(27)
  ④陈杰,《体育期刊受众定位的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2级新闻与传播学硕士)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方”这个字,在词典上的解释为: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形体。方者不偏、不斜、不圆、不扁,将其投影于人文行为中,就是指那些活得有棱有角的人。  这是不是行艺从文的最高境界,我一时还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不管怎么说,文人行事,方比圆好,圆者着力则动,方者岿然不动,目标永远瞄向文艺的终极。当然,人的才情有大有小,一生也未必能达到艺术殿堂的巅峰。但是,方者有这种坚毅的精神。仅以当代作家中的孙犁先生为例,他就
踝关节扭伤是生活中常见的损伤,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上下楼,甚至平地走路时,一不小心都有可能發生。踝关节扭伤后疼痛明显,局部软组织肿胀比较严重,常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  因为踝关节内收及内翻的机会较多,踝关节扭伤最常出现的损伤部位是外侧,约占全部踝关节扭伤的85%,其次是前侧和内侧。扭伤后踝关节出现了肿胀、淤血,说明踝关节周围韧带受到了损伤,扭伤严重的还可能伴有撕脱性骨折。  ★踝关节扭伤 制动
【摘 要】2011年至今微公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截至今年4月8日晚七点,仅在新浪微公益平台上,就有公益项目2765个(包括已结束的),170多万人参与其中。本文以免费午餐为例,探讨在web2.0时代,民间微公益的传播策略,并提出其不足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公益活动 微公益 传播策略  微公益是在新媒体发展和官办慈善事业遭质疑的环境下崛起的,新媒体为其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官方慈善的式微则为其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有着百年历史的胜利小学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特色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立足点,树立了“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工作思路。  提高认识,将活动定位与创新目标相结合  我们意识到,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能全面提高学
跑步是较好的健身方式之一。尽管跑步简单易行,实际操作也应注意一些技巧,否则既影响训练效果又可能导致受伤。美国《健康》杂志最新载文,总结出“跑步新手容易犯的六个错误”。  1.一口吃个胖子 新手跑步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一次跑得太多太快。培养跑步等新爱好无疑令人兴奋,然而,跑步新手必须明白的是,增加跑步距离、强度和频率之前必须打牢基础,运动强度的增加必须循序渐进。缓慢增加跑步运动强度有助于减少运动损
【摘 要】微博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力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递增而加强。本文以褚朝新为家乡的呐喊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来探讨微博时代我国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新发展。  【关键词】微博时代 舆论监督 褚朝新事件  人人都是记者,个个都有“麦克风”,这是微博时代的社会现象。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沪联合发布的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显示,微博成为重要
【摘 要】手机报信息接收的便利性,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新闻的传播,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世间百态。在内容的互动传播方面,虽然彩信手机报利用手机媒体与生俱来的强大交互性,能为消费者提供发声的渠道,但由于渠道多元化及内容缺乏吸引力,民众的认知和反馈的效果依然较弱,而受众在接收手机报后的反馈,也势必影响到手机报未来的发展走势。  【关键词】彩信手机报 内容分析 传播效果  21世纪以来,数字化新媒体如雨后春
【摘 要】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微博是其母媒体的延伸,面对灾难性事件,传统媒体微博应当扮演事实报道者、舆论引导者、议程设置者和心理抚慰者的角色。  【关键词】传统媒体 微博 灾难报道 雅安地震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信息就与灾情展开争分夺秒的赛跑,一刻不停地推动着救援的脚步。震后不到一分钟,第一条微博发出;不到12小时,相关
既想脱离中国,又舍不得中国这一巨大的发展市场。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大阪总部的调查称,关西企业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  去年,关西企业与东盟各国的投资洽谈数量首次超过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各国的洽谈数量。尽管在华日企这样做是为避开中国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但另一方面,在被问及“今后贸易最重要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这一答案仍居首位,表现出日企不敢无视中国这个近邻大国的复杂心态。  而据贸易振兴机构去年底对5
从库特卜种子到拉登果实,他们都是对现代性绝望的宗教教徒,美国作为现代性的代表,基督教和犹太人的利益代表,成为靶子的中心。    关于9·11的书超过600种。但是没有一本像《巨塔杀机》(The Looming Tower),从本·拉登吃饭的手势和表情,写到美国联邦调查局不显眼的特工的伟大发现。作者劳伦斯·赖特(《纽约客》的记者)说,这是一个人性的故事,每个人在成为恐怖分子之前,都是有人性的教徒。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