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谋求国家安全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永胜
  法学博士
  国防大学教授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国际安全局势的演变以及中国的快速发展,国内对安全的研究日趋深化,国家安全战略尤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进入深刻调整阶段的大背景下,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然而,有一种倾向却值得注意:一些研究把国家安全战略等同于一般军事战略的简单延伸,直接借用军事战略的原则来分析国家安全,甚至将安全战略筹划等同于一般的战略谋略。就如同由于安全威胁多样化而任意将安全问题扩展到发展领域的泛化倾向一样,这种认识方法也不利于研究的深化,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什么也收获不到。
   国家安全战略属于大战略研究范畴,与军事战略相比,它更具宏观特性,关注更为长远,并对军事战略起指导作用。中国要屹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并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贡献,归根到底,就是要审时度势,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在历史发展的大势之下谋求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军事战略比较重视谋略,战争史上曾上演过一幕幕谋略制胜的好戏。所谓“兵者,诡道也。”然而,国家安全战略筹划就要对谋略运用予以节制。国家的长治久安应当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虽然谋略发挥作用,但已远不如在纯军事领域那么突出。也就是说,在大战略目标选择恰当的情况下,手段、时机和技巧选择俱佳的谋略无疑将有利于战略目标更好更快地实现,而不当的谋略将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可能导致整个战略的失败;而在大战略目标选择失当甚至错误的情况下,越是精妙的谋略则越会将这种失当或错误扩大化,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恶果。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反复体会,由衷感叹先哲具有的大智慧,从中也能找到对谋划国家安全所具有的重大启发意义。
   战略家的使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为复杂的客观世界设计某种自以为是的结局。换言之,真正高明的战略家,不是凭借强大的国家力量而把自己的奇思妙想、美丽蓝图强加于客观世界,而只能是审时度势,做历史允许做的事情。如若强为本不可为之事,也许凭侥幸能取得眼前的成功,但最终还是会被历史潮流所没。即使强如美国,军事上战胜伊拉克拿下萨达姆轻而易举,但要消化一个破碎的国家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更不要说曾几何时拉姆斯菲尔德所推崇的整合中东的“宏伟计划”了。
   实际上,即使是关乎民族生存和国家前途的大搏杀,往往也不仅是军事力量本身的较量。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论述,可看作是大战略的经典。《论持久战》指明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途径,这一战略为全党全军乃至我们的敌人所熟知,已远远超越军事行动本身。这是堂堂正正而且力量无比的取胜之道,因为其根植于对中日双方国情对比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深邃理解,对手无论怎样挣扎也无可奈何,最后收获的只能是失败。
   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和社会进步强化了国家间的渗透,完全的“零和游戏”已经不合时宜,非此即彼的世界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安全战略筹划更是要超越对军事胜负的简单追求。较早时候,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也曾有类似的认识:“大战略的某些原则又经常与军事战略所推行的原则所抵触。”“生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这些矛盾处在相互容忍并存的时候,可以激起真正的进步。它们所以能够容忍并存,是因为彼此看到,如果不相互迁就、和平共处,而企图一个压倒一个,那么其结果很快就会变坏。和平进步的最好保障就是维持一种在力量平衡条件下构成的相互制约关系。”
   中国正在快速发展自己并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参与大国博弈。中国要想在21世纪有更大的作为,不仅要在国际竞争和角逐的一般技巧上下工夫,更重要的是应及时认清国际政治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战略智慧,敏锐洞察未来世界可能的走势,做世界历史发展允许做的事情,并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弊端,维护国家安全,谋求社会全面的发展进步。顺势而为才能占有更多的主动,不论是多么强大的国家,如果背离了历史发展的逻辑过度使用权力,也难以有多大的施展,甚至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反而是动摇强权的基础。对于中国来说,确立安全战略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来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是要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长远的观点,在变化的世界中谋求国家的安全。
其他文献
2008年11月19~20日和22~23日,APEC第二十次双部长会议(外交部长和经贸部长)和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先后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这是在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展成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APEC——这个无论是人口面积还是经济贸易规模都约占世界半壁江山的组织,就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避免亚太地区陷于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做的一次集体努力  此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秉承刚刚闭幕的华盛顿G20
伊朗人    虽然“伊朗”连同它遭遇的“经济制裁”、“核危机”、“战争的危险”在全世界各大媒体被竞相报道,但是大部分人对这个国家以及她的人民并不十分了解。伊朗常常被当成阿拉伯国家,波斯语又总是被误认为是阿拉伯语。对伊朗人的认识又多停留在电影电视中出现的形象:男子蓄着大胡子,可以娶四个妻子,都是虔诚狂热的宗教徒;妇女则头戴面纱,身着伊斯兰长袍,大部分都是家庭妇女。然而伊朗人的形象和特性真是如此吗? 
我们以无限崇敬与无比思念的心情,谨以这一片枝叶献给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作者    “周恩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在1979年~1983年受新华通讯社派遣,在新华社开罗分社做记者工作期间,就听到有的埃及友人对我们讲这样一句话    “在埃及,  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周恩来”    周恩来在埃及享有很高声誉埃及有些朋友对我们说:“在埃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周恩来”许多人把周恩来看作是埃中两
当前,安全合作、共同发展日益成为亚太地区共识。“四国同盟”不顾这一历史趋势,寻求以同盟体系主宰东亚安全秩序,其表现出的排他性必将加深其他国家的疑虑并导致对抗,最终结果只能是其本身成为区域内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8月3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日本大力展开游说行动,积极谋求在亚太地区组建由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组成的新战略对话机制“四国同盟”,并与美、澳、印三国举行
奥巴马执政后,在外交方面的显著变革就是在众多议题中突出气候外交。这不仅是因为气候外交与清洁能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问题密切相关,而且气候外交在短期内与美国谋求能源独立、争夺新能源的竞争优势、夺回美国在这一议题上的领导权、重振美国实力有密切关联,在长期内符合美国发展低碳经济或绿色经济的战略目标。因此,气候议题是奥巴马外交的“宠儿”。    气候外交的国内动力和安排    还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提出,如
丁立圆桌    叶 江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  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近读巴里·布赞的《美国与诸大国》,很受启发的同时产生了一个疑问:欧盟是不是大国?于是便想就此谈一些并不很成熟的看法。    欧盟:大国乎?  《美国与诸大国》一书的英文原文是United States and the Great Powers一般而言,将great powers翻译成“大国”应该没错,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R
近17年来,经历国际风云变幻和两国国内变化,中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并确立了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和努力方向    1997年4月,江泽民主席再次正式访问俄罗斯此访的主要成果是两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  1997年1月初,我刚从驻俄罗斯使馆调回国内,任欧亚司司长外交部领导找我谈话说,上任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江泽民主席4月访俄的准备工作,特别是要起草好双方拟
在编辑和撰写这篇采访文章时,我们欣闻,五名在尼日利亚遭遇武装分子劫持的中国工程人员已于当地时间1月17日全部安全获救这五人于本月5日被不明身份武装人员劫持人质事件使这个平时不受人们关注的西非国家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中国和它的关系,特别是两国的经贸合作开展得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前驻尼日利亚大使王永秋采访过程中,他手机的铃声不时打断我们的交谈他歉意地说:“我刚
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国家间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局部、区域性的热点问题也往往“触一发而动全身”,带来全局性和世界性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多边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趋势,已成为调节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一个有效途径,牵动国际形势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有分量的一员、同时也是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
朝鲜半岛分裂60多年来,朝鲜和韩国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对立、矛盾与冲突从未中断。但在朝鲜面临经济困境时,韩国却抛开多年的积怨对朝鲜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  在朝鲜核问题严重干扰半岛局势的今天,韓国政府依然制定了2007年对朝高达一万亿韩元的援助计划……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在人们焦虑和期盼中总算重新启动了。说起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关系,人们了解更多的是双方长期的对立和冲突,却不一定了解人民之间彼此血浓于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