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速写之要在于速——短暂时间内以较快的用笔,提取线条勾勒对象。它最能体现作画者对形象的理解程度,更能展露画者的灵性。在笔锋纵横之间,形象栩栩如生,画面立就,这是一门看似简单,实则很精深、很复杂的艺术创作。
在教画速写之前,教师不可忽视向学生介绍艺术的基本原理,要结合经典艺术作品,教会学生怎样判别作品的优劣。对立与统一、对比与调和、简化与夸张、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这些原理和法则,一开始讲授,学生可能不会真正理解,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要反复强调、精辟剖析,养成良好的艺术观,让这个艺术观指导着训练的始终。
一、线条分类训练
临摹是获得速写知识的有效途径。选取好的摹本,能够少走很多弯路。教师在对临本进行分析时,应结合典型图例向学生讲清不同的形象采用不同线条,不同的质感采用不同的用笔。经过总结与分析,我把速写的用线提炼如下:
二、教师的示范
技法示范非常重要,对不同类型的线务必区分明显、表现到位,以突出其各自特点,教学尤其要强化“弹性用笔”。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弹性用笔是速写的重要运笔技法,突破这一技法将对速写的水平有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笔与纸接触、摩擦、脱离几个动作上。铅笔较硬,与纸接触时,应如飞机徐徐降落,笔尖运行方向与纸的夹角越小越好,且力度是先轻后重。在运行时,稍稍提笔(不离纸面),可产生略浅的线;稍稍压笔,可产生略深的线。线条即将画完,笔尖要轻轻抬起,与纸面成小角度离开纸面,恰如飞机从跑道上起飞。此种技法适用各种长短线、粗细线、直弧线,在工具材料上的要求:4B以上软铅笔或软碳笔,稍粗糙的图画纸,画纸下垫几张纸。学生开始练习时,应从单一的线入手,把握线条的轻重缓急,然后练习局部形象,这样对线的性质加深了理解,在运用时有了针对性。进入全身像临摹,先选择外形较整、动态不大、结构简单的形象,再逐步临摹稍复杂的形象。
三、改编的练习
临摹向写生过渡可增加这一环节。改编指对照片的改写。照片是对人物表情、动态、固有色、肤色、服饰等进行的全息记录。照片不像临品那样结构分明、线路清晰,但这恰是这一环节需要解决的地方。一是借助光影解决。如果照片明暗对比较强,在明暗交界处即应提炼出线条;如果照片明暗对比较弱,在亮、灰交界处即应提炼出线条。二是对形体固有结构的认识与表现。在暗部,如背光处的耳、喉、肘内侧、膝内侧,照片显示不清晰,但根据已有解剖常识及特殊部位衣褶的分布,也应把它们提取出来。
四、写生训练
1.整体意识的培养
作画过程中,目光始终在模特身上游离,在画纸上“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画小臂时,目光要不由自主地去观照大臂,估算与大臂的比例,从而确定腕部位置;还要扫视肘部上下,估计大臂、小臂在此处转折的角度。这样每画一处,都与临近已完成的部分相比较、相联系,画得才会更准确。
2.节奏感的把握
控制画面节奏,可以使形象产生优美的韵律,这是速写的难点。节奏的形成取决于线条的疏密。有的模特本身已具有良好的节奏线,但更多的需要画者重新组织安排。视线自上而下(或从左向右)欣赏形象时,在不同部位停留时间长短不同,在密集处停留时间长,在稀疏处停留时间短。五段式按照“疏—密—疏—紧—疏” “密—疏—紧—疏—密”布局,三段式按照“疏—密—疏”“密—疏—紧”布局,均可获得较佳的视觉感受。还需要关注画面的平衡,如果形象的左上部位线条密集,相应在右下部位设计密集些,则上下呼应,画面易平稳。在章法上应忌讳下列线在一处出现:平行的线、等长的线、等粗的线。目的是求变化、求生动。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第一中学)
在教画速写之前,教师不可忽视向学生介绍艺术的基本原理,要结合经典艺术作品,教会学生怎样判别作品的优劣。对立与统一、对比与调和、简化与夸张、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这些原理和法则,一开始讲授,学生可能不会真正理解,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要反复强调、精辟剖析,养成良好的艺术观,让这个艺术观指导着训练的始终。
一、线条分类训练
临摹是获得速写知识的有效途径。选取好的摹本,能够少走很多弯路。教师在对临本进行分析时,应结合典型图例向学生讲清不同的形象采用不同线条,不同的质感采用不同的用笔。经过总结与分析,我把速写的用线提炼如下:
二、教师的示范
技法示范非常重要,对不同类型的线务必区分明显、表现到位,以突出其各自特点,教学尤其要强化“弹性用笔”。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弹性用笔是速写的重要运笔技法,突破这一技法将对速写的水平有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笔与纸接触、摩擦、脱离几个动作上。铅笔较硬,与纸接触时,应如飞机徐徐降落,笔尖运行方向与纸的夹角越小越好,且力度是先轻后重。在运行时,稍稍提笔(不离纸面),可产生略浅的线;稍稍压笔,可产生略深的线。线条即将画完,笔尖要轻轻抬起,与纸面成小角度离开纸面,恰如飞机从跑道上起飞。此种技法适用各种长短线、粗细线、直弧线,在工具材料上的要求:4B以上软铅笔或软碳笔,稍粗糙的图画纸,画纸下垫几张纸。学生开始练习时,应从单一的线入手,把握线条的轻重缓急,然后练习局部形象,这样对线的性质加深了理解,在运用时有了针对性。进入全身像临摹,先选择外形较整、动态不大、结构简单的形象,再逐步临摹稍复杂的形象。
三、改编的练习
临摹向写生过渡可增加这一环节。改编指对照片的改写。照片是对人物表情、动态、固有色、肤色、服饰等进行的全息记录。照片不像临品那样结构分明、线路清晰,但这恰是这一环节需要解决的地方。一是借助光影解决。如果照片明暗对比较强,在明暗交界处即应提炼出线条;如果照片明暗对比较弱,在亮、灰交界处即应提炼出线条。二是对形体固有结构的认识与表现。在暗部,如背光处的耳、喉、肘内侧、膝内侧,照片显示不清晰,但根据已有解剖常识及特殊部位衣褶的分布,也应把它们提取出来。
四、写生训练
1.整体意识的培养
作画过程中,目光始终在模特身上游离,在画纸上“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画小臂时,目光要不由自主地去观照大臂,估算与大臂的比例,从而确定腕部位置;还要扫视肘部上下,估计大臂、小臂在此处转折的角度。这样每画一处,都与临近已完成的部分相比较、相联系,画得才会更准确。
2.节奏感的把握
控制画面节奏,可以使形象产生优美的韵律,这是速写的难点。节奏的形成取决于线条的疏密。有的模特本身已具有良好的节奏线,但更多的需要画者重新组织安排。视线自上而下(或从左向右)欣赏形象时,在不同部位停留时间长短不同,在密集处停留时间长,在稀疏处停留时间短。五段式按照“疏—密—疏—紧—疏” “密—疏—紧—疏—密”布局,三段式按照“疏—密—疏”“密—疏—紧”布局,均可获得较佳的视觉感受。还需要关注画面的平衡,如果形象的左上部位线条密集,相应在右下部位设计密集些,则上下呼应,画面易平稳。在章法上应忌讳下列线在一处出现:平行的线、等长的线、等粗的线。目的是求变化、求生动。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