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堂,提升能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的编纂,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学校教学到创办开明书店,叶老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内涵及其功能作出了明确而全面的阐述。叶老在语文教育事业上呕心沥血,艰苦耕耘,“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观是他所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其中,叶圣陶先生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是叶老教育教学思想具体体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探索。用8个字来概括叶老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的教学理念,就是“拓展课堂,提升能力”。
  一、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教学理念的提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了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在新思潮下,树立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国文国语教育教学的改革成了教育界、文学界、语言界乃至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和研讨的大问题。在这种时代潮流下,各界学者纷纷对国语国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叶圣陶先生作为其中一名,不遗余力的进行着各种思考与尝试。他不仅犀利而准确的指出了当时一些教育教学思想的弊病,而且对国文国语教学的实质与内容以及教学的方法都有明确而科学的论述。
  20世纪30年代前后,蒋介石加紧了对教育的政治控制,在这种境况下,围绕着课程标准的修订、教科书的编纂、教学法的研究等方面,叶圣陶先生及一批有识之士仍然历尽艰辛、克服万难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叶圣陶针对当时制定的国文国语课程标准的问题与弊病提出了他系统而详尽的评述。《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叶老的国文教学观。在教材与教学内容这一问题上,叶老强调在使学生阅读选定的各体各派的单篇短文外,还要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就是说,学生的阅读不仅限于课堂内的短篇精读,还要拓展课堂,延伸阅读,进行整本书的略读,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学会自主阅读,这是叶老进行一系列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教学实践的思想积淀。
  在《略读的指导》中,叶圣陶先生强调,课本中所选的“精读”作品短小精悍,具有代表性,有利于学生细磨细琢的研读,从而得到种种阅读的经验,其目的是能使学生运用这些经验,去阅读其他书籍。叶老精辟的概述道“教材只是例子”“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在此文中所说的“略读”实质就是课外阅读。并且叶老指出,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仍是不容忽视的,这里虽然不需要教师作详细的指导,但是给予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是不可少的。叶老此教学观一语中的,教师的指导既让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经验运用到课外自主阅读当中,又能帮助学生在茫茫书海中找到最有价值、最适合于自己阅读的书籍,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其指导的目的终在于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能够自由阅读。
  教师将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精读”与“略读”相配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真知”,提升了能力,在教的方面,也帮助教师达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教学的实践
  (一)创办立达学园、成立开明书店,开发辅导书刊。
  叶圣陶先生对国文科的课程教材贡献至巨,然而叶老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不仅限于此,更多的是叶圣陶先生在国文课外读物上倾注的精力。叶老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甚至超越了学校的书本教学,这不能不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是叶老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点—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限于课堂内“教材例子”的学习,更在于课外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升。
  在1925年春天,叶圣陶与夏丏尊及一批仁人志士创办了“立达学园”,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宗旨,以“修养健全人格”“实行互助生活”“改造社会”“促进文化”为目标,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有为青年。1926年8月,叶圣陶、夏丏尊等人又成立了开明书店。叶圣陶与夏丏尊作为开明书店的中坚人物,他们竭尽全力创办各种供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辅导书刊。有较早流行的《新女性》,还有《新少年》《开明少年》《活叶文选》《进步青年》《国文月刊》以及影响深远的《中学生》和《文心》等刊物。光明书店的出版方针,是以中等学校学生和一般社会青少年为读者对象,出版范围主要限于学校教科书和青少年的课外读物、业余读物。
  在开明书店,《中学生》等杂志的创办为广大中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和学习的辅导刊物。《中学生》是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的刊物,在《发刊辞》中,夏丏尊指出,“本刊的使命是:替中学生诸君补校课的不足;供给多方的趣味与知识;指导前途;解答疑问;且作便利的发表机关。”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点,第一,刊物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用以弥补课内教学之不足;第二,满足学生多方面阅读需求,以中学生广泛阅读、广闻博识为出发点;第三,提供指导,解答疑问,使学生能够转益多师。
  《中学生》一经出现就在广大中学生中得到热烈好评,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期间,叶圣陶先生作为《中学生》杂志的主编,更是孜孜不倦、勤勉为教,是广大中学生和教师所亲睐的良师。
  开明书店创办的另一刊物《文心》亦得到了教育界和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文心》是一本指导中学生学习国文的书,共32篇,内容涉及到读书作文的知识和技能等各个方面。《文心》由陈望道和朱自清两位先生作序,在序中,陈望道先生精确的概述了《文心》一书的形式与特点。陈望道先生说,“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每种知识大约占了一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找出一个最便于衬托的场面来,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通体都把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问题溶成一片。”叶圣陶与夏丏尊两位先生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站在广大青年的角度,将时代最进步的知识收集起来,用最平易的语言写出,可见两位先生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所作的苦心孤诣的努力。
  (二)大师加盟,专业引领。
  在实践中,叶圣陶先生力邀各个领域的大师加盟开明书店,进行《中学生》《文心》等刊物的编纂。例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生物学家贾祖璋、语言学家王了一、英语专家林语堂、语文学家曹聚仁、修辞学家陈望道、作家冰心、画家丰子恺以及其他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家。这些名家大师不仅参与到刊物的出版,还加入到对中学生阅读的指导当中,他们既是编者又是作家与老师。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创作队伍,为中学生课外辅导刊物的创办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引领了时代潮流。   贾祖璋曾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他介绍道,光明书店刊发的读物内容丰富,囊括科学、文学、数理化、天地生等各个方面;语言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形式灵活多样,趣味盎然。他还指出“以中学生为对象,就语文、史地、科学等方面提供一些课外补充读物,便不计盈亏,只看是否需要。《中学生》杂志和《开明青年丛书》《开明少年丛书》,就是依据这样的意图而出版的。”为扩展中学生的阅读面,提升他们的阅读、写作、审美等能力,叶圣陶、夏丏尊等一批有志的教育者可谓是煞费苦心,全心全意、不求回报的付出。正是叶老这一批教育家们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教学的全情投入,各个领域大师的加盟,开明书店出刊的中学生辅导读物点燃了广大师生阅读的热情。
  (三)鼓励多重对话,使读者转益多师。
  开明书店为中学生创办的阅读刊物不为盈利,完完全全为广大青年考虑,以提升中学生能力为出发点,不遗余力践行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的教学理念,这也成了开明不同于其他出版社的独有特色。通过鼓励多重对话,作者与刊物、读者与刊物、作者与读者、编者与读者、编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叶老作为刊物主编,对选文的要求只求精求好,从不论国别、性别或是名气的大小,例如优秀作家丁玲、端木蕻良、范泉、秦牧等人在后来的文坛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叶老通过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对话,激发了广大文学爱好者创作的热情,他们积极投稿;另一方面,通过作品的发表,他们亦收获了赞誉与成功。
  一大批青年读者和在校教师在课外阅读开明的辅导读物,并通过书信的形式与作家和编者进行交流与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转益多师,收获了课堂之外更多的知识。课外阅读成为既学校之后第二个课堂,他们接受着叶圣陶先生的指导,接受着大师们和进步文学青年作品的洗礼,他们的阅读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除了汲取知识,他们还尝试着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始写作、投稿与发表。“开明书店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这句话说的真切、有力。陈原、丰一吟、胡绳、吴岩等一批青年都是在开明刊物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其他在日后有卓出贡献的青年更是犹如繁星璀璨。这些课外阅读辅导刊物于中学生就如同雨露之于草木,在知识甘霖的滋润下他们终长成了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
  叶圣陶先生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的教学思想通过《中学生》杂志传向四方。在杂志的创刊过程中,叶老不仅负责刊物的选文与编排,对广大读者的来信也是封封躬亲回复。叶至善在收集叶老的书信时说叶老几乎每天都要写信、记日记。叶老针对不同读者的来信,针对不同的内容和疑问进行有别的回复,“有谈教学的目的,有谈教材的编写,有的谈教学方法,有的谈教师的自我进修。此外有谈教育方针的,谈教育改革的,偶尔也有聊家常的。”(叶至善《告读者》)就是这样,叶老用他的行动感染了一代青年教师,教育了一代青年。
  此外,叶老还通过进行讲演、发表文章、编纂书籍等活动来实践他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他和其他一批有识之士的劳苦耕耘下,为广大青年们课外阅读延伸学习献出了累累硕果。
  叶圣陶先生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的教学理念可谓是极具有前瞻性与指导性,针对于我国当下教育教学的发展窘况,叶老的教育教学思想与他为此所作的教育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与学习的范例。特别是针对于当今应试教育体制如何从“应试”转型为“应世”,即让学生获得实用的“真知”,得到能力上的提高,做到学以致用。我想,叶老对中学生课外阅读延伸教学的理念与方式再一次为我们指明了教育之根本,在当下课改大潮中亦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探索的新路。
  叶老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通过叶老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和以此产生的教育成效可见阅读教学课外延伸的重要性。通过拓展课堂,学生获得了独立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在对文章的读、写、赏中学生各方面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待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一系列能力之时,语文的教育目标岂不如同冬后之春,还会远吗?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不断刷新我们对教育,特别是对素质教育的再认识。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指明了方向。步入高三,学生直接面对的就是高考和应试。我们对此不必讳莫如深。教育改革触及的是考试的内容方式,调整的是应试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是如何以考试为手段,
读过《听听那冷雨》的人,一定会对文中那连绵不断的叠词留有深刻的印象。的确,在这篇美文中余光中先生有意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音节重叠的词——来勾勒雨形雨声,描绘雨情雨韵,读来琅琅上口,铿然有声,只觉雨意纷至沓来。其实这些叠词多数是大家日常习用的,但进入本文中却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还有些是作者随文独创的,又十分妥帖,无生硬感。学习时如果将它们画出来写下来,再细心品味记诵一番,对于学习者的语汇积累以及增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如一篇好文章,起承转合,节奏和谐;导语“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语“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导语的设计只是一个美丽的花瓶,缺少了实用性;而有的课堂又徒有“凤头”没有“豹尾”,课堂结语匆匆了之,着实令人惋惜。精彩的课堂应该首尾相应,导语结语应该既各有特色又相互照应,使课堂结构严谨。   一、联引联结《兰亭集序》   联引联结,即采用对联的形式来设计导语结语。对联是民
一   《风波》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是鲁迅第一篇展现农民历史命运的杰作,陈独秀说“鲁迅兄做的小说,我实在五体投地的佩服”①就是针对这篇小说而言。小说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背景,以质地老到的笔触描绘了这起政治丑剧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戏剧性的风波,把一起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投影到千里之外的江南水乡,牢牢把握住事件的两极——北京的张勋复辟进程和江南七斤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语文教学的“必修篇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其收录于必修二第一单元,与郁达夫《故都的秋》、陆蠡《囚绿记》放在一起;苏教版将其收录于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这一人文专题中的“一花一世界”子专题,与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放在一起。作为写景散文的名篇,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抓住这篇文章的“神”和写景散文的文体特征呢?   一、“教学目标”的选择排列   散文写法灵活,表达方式
一、活动背景    新课程实行已经好几年了,新的理念也逐步进入师生的视野,教学气象的确可喜。但新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究竟如何整合,一直是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特别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教师应该如何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学生应该如何深入到这一活动之中呢?特别是包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各种现象与事件,语文综合性活动如何能完成好这一活动呢?为此,我们组织了一次双学科教研活
提起柳永,我们很可能会想到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会想到一个玉树临风的才子,会想到一个对酒当歌、笑傲江湖的达人,更会想到一个缠绵悱恻的多情诗人。可以这么说,最能代表柳永多情的作品应该首推《雨霖铃》。  《雨霖铃》意境优美,感情凄切,情意绵绵。开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其意境大概是这样的:那嘶嘶的蝉声,那傍晚的迷雾,那寂寞的长亭古道,那刚刚停下来的凄风骤雨,一切的一切无不染上凄凉、冷落、萧
为了实现语文课的高效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尝试着将视线投向学生,不断探索实现“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充分利用“预习导学案”,可以有效地实现“以学定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以自己教学《背影》为例,谈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以学定教”。  一、利用“预习导学案”进行预习,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  拿到一篇新的课文,要了解学生阅
整体感知是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词汇,也是语文教研论文中的热门概念。这个概念多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其理解一般是这样的: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应当说这样的理解是有趣的,其是对传统阅读教学中肢解式的讲解的否定,其能够给语文教师带来很大的理解空间。但凡事都易矫枉过正,整体感知恐怕也不例外。
【评析样本】  经志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以三位名师教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第3期);吴雁驰《旨在教学创新的同课异构》(“语文建设”2012年7—8);刘祥《“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为例》(《语文建设》2012年7—8);褚树荣《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小、初、高同课异构为例》(《语文学习》2012年第10期);李金云《也说阅读教学的“同课异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