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针计划

来源 :科普童话·百科探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u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958年1月,一个寒冷的午夜。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小沃尔特·莫洛博士接到了一个电话:“莫洛博士,我觉得是时候干一件大事了。相关的计算我已经做过很多遍了,我有把握。”电话那边有个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声音斩钉截铁地说道。
  这件大事,就是让人类通过太空轨道上运行的物体实现超远距离的通讯。
  圣诞节和新年的气氛还未完全消散,穿着睡衣的莫洛博士拉过一把椅子,开始认真地思索起来。给他打来这通电话的,是他的老朋友,美国拉莫·伍德里奇公司的哈罗德·迈耶博士。迈耶主攻方向为无线电通讯,向来以善于提出奇妙的问题并设法用非传统思维来解决而闻名。
  他们已经就这个问题交换过多次意见。今天,窗外薄薄的一层积雪见证了莫洛博士下决心的一瞬间。
  “那就开始吧!”

秘密武器


  两年转瞬即逝。1960年8月29日,在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会议室里,33名科学家和美国军方的高级军官齐聚一堂,开始详细讨论太空通讯试验的细节。
  “先生们,目前我们部署在世界各地的情报部门和作战部队与美国总部的通讯主要依赖于海底电缆和短波电台。大家知道,海底电缆会有被苏联或者其他国家的深潜小组割断的风险,而短波电台的可靠性非常差,曾经有多次行动因天气原因造成的通讯中断而不得不提前中止。所以,我们希望各位科学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可靠的全球通讯方案。”一位表情严峻的军官对林肯实验室的科学家们说。
  几十年来致力于无线电波研究的芬得利博士首先发言。他向大家介绍了他对太空轨道飞行器反射无线电波的可行性研究。与会众人纷纷点头。
  “我觉得芬得利博士的研究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可行。”一个年轻的声音打破了沉静:“虽然卫星可以接收并发送信号,但是,地面人员却很难把信号汇聚到太空中高速飞行的卫星上面。”
  “我同意海德尔博士的看法。因为目前,我们的确对于近地轨道飞行的天体还难以跟踪。”密西根大学的哈道克教授附和道。
  就在大家感觉一筹莫展的时候,林肯实验室的莫洛博士莞尔一笑,说道:“根本就不需要卫星,更不需要跟踪和对焦在近地轨道上以7千米每秒的速度飞行的人造天体。我们林肯实验室自有解决方案!”
  大家被这番言论搞得瞠目结舌。莫洛博士微笑着伸出一根手指,向在座的各位科学家展示着。只见好几根铜针相互交叠着粘在了他的食指上。这是他从雷·马格尼特电线公司(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铜导线制造商)专门订制的铜针。每根铜针长1.78厘米,直径25.4微米。这些长约半寸、细若发丝的铜针就是莫洛博士的秘密武器。
  原来,经过2年多的潜心研究,莫洛博士和迈耶博士已经证明了一个全新方案的可行性,那就是:将数亿根铜针发射到太空。当这些铜针逐渐散开后,会形成一个环绕地球的铜针环带,而这个环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能够像镜子那样反射电磁波。地面基站向这个环带发射的电磁波会被环带反射到地面。只要在接收信号的地面站设置相应的解码设备,就能解读信号,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
  “这真是个天才的设想!”军方负责人用斩钉截铁的声音打断了众人的讨论,莫洛博士和迈耶博士的方案成功获得了批准。一项改变人类通讯史的伟大工程,在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始实施。

窒息的等待


  1960年12月,圣诞节前夕。美国马塞诸塞州一个叫作西福特的小镇上的居民,好奇地看着几十辆军用卡车陆续驶入小镇。这座在1729年就已经有人聚居的古老小镇迎来了大量叫作发电站、雷達、编码解码机等奇怪名字的大型仪器设备。
  小镇的人口数量也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变。自19世纪末以来,小镇人口一直在稳定在2000人左右,这次军方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大量进驻,让这个叫作西福特的小镇的人口一跃达到了6261人。原本叫作“铜针计划”的项目在这一年被正式更名为“西福特计划”。
  1961年10月上旬的一天,一辆军用卡车驶入范登堡空军基地。车里的押运士兵好奇地看着那个被优质木板和大量防震材料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箱子。箱子里面,就是“西福特计划”中,将要被送上太空的物体。基地的工程师将木箱小心翼翼地撬开并剥离防护层后,一个长方体黑箱子展示在他们面前。这个长51厘米,宽和高都为14厘米的箱子里面盛放的,是足足有4亿5千万根之多的铜针!
  这时,专门用于在太空中播撒铜针的设备也已经准备就绪。工程师们将4亿5千万根、总重40千克的铜针悉数放入播撒器,并将播撒器安置在了阿金纳B运载火箭的“上面级”中。
  1961年10月21日,在范登堡空军基地的LC-1-2发射架上,一枚宇宙神·阿金纳B火箭拔地而起。3台巨大的主发动机和2台小巧灵活的游动发动机怒吼着将携带铜针的播撒器送入近地轨道后,素有“太空摆渡车”之称的阿金纳B运载火箭的“上面级”点火成功,把播撒器送入了距离地面3650千米,倾角为95.9°的轨道上。
  接下来,便是等待,等待着接收器做出响应,等待着那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然而,30多个小时过去了,除了背景噪声之外,他们一无所获。
  莫洛博士和伯克纳博士这两位负责“西福特计划”的科学家相互对视,眼中充满了失望。“朋友,我们使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遭受了10年来 的第一次失败。”伯克纳博士无奈地摇着头。莫洛博士沉默了片刻, 忽然说道:“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我坚信我们的设想是科学的,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再试一次。”
  两位科学家认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3次简短的沟通,美国空军决定再给林肯实验室一次机会。

嘀嗒,嘀嗒


  两年后的5月9日,又一枚宇宙神-阿金纳B运载火箭在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这一次它搭载的铜针比上次多了3000万枚。由于铜针的直径由原来的25.4微米减小为17.8微米,载荷重量并没有增加。林肯实验室对播撒器也进行了改进,有效提高了播撒的均匀程度,保证在任何一个区域都有足够的铜针。
  当天,播撒器被精确送入近地点3500千米,远地点3850千米,倾角为87.5°的精心设计的轨道上。
  接下来,依然是等待。不同的是,这次的等待使人更加焦虑和忐忑。因为如果这次依然没能实现通讯,美国空军极有可能砍掉这个在当初看起来就很有些天方夜谭味道的疯狂计划。
  不过,命运之神还是向他们露出了微笑。美国太平洋西部时间,公元1963年5月10日下午4点57分11秒,西福特小镇的接收设备突然发出了极富规律的嘀嗒声,解码仪的探针开始在纸带上来回运动,随着纸带的匀速运转,麻省理工学院的标志信号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几乎是在同一个瞬间,莫洛博士兴奋地跳了起来!在沸腾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他紧紧拥抱着早已泪流满面的伯克纳博士,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朋友,我们为林肯实验室创造了又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奇迹!”“如果没有迈耶博士天才的假设和大胆的想象,我们进行的试验或许连起点都没有。”伯克纳博士语重心长的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当4亿8千万根铜针变成了太空中以每秒数千米的速度飞速转动的云状铜针环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太空X波段无线电反射超远距离传输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虽然这4亿8千万根铜针最初仅仅是迈耶博士头脑中的一个奇思妙想,但如果连想象的勇气都没有,一切都只能是零。
其他文献
一、完成正八边形  A~E五个图形中,哪一个图案能完成这个正八边形?  二、复印明信片  用油印复印机复印明信片,剩下三张还没印。假如一张明信片的正面与另一张的反面同时复印,用这种方法至少几次才能印完?  三、谁拿了冠军  秀秀是田径高手,有一天她参加运动会,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终于进入了决赛,准备夺取桂冠。在决赛的时候,她听到枪声响起,立刻一马当先冲出起跑线,而且一路上都没有被其他任何选手超越。
2021年04月16日,云南省玉溪市來了一群“不速之客”。17头来自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亚洲野象进入人们的视野。由于我国的亚洲野象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临沧和普洱地区,这是它们第一次离开原来的栖息地,所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亚洲野象北迁背后的故事吧。“断鼻象”家族  大家好,我是大象家族的小象宝宝,大家都叫我象宝。听说最近大家都非常关注我的一举一动,想不到只有半岁的我居然成了一个
“报告舰长,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发现外星文明,请求速速下潜,一探究竟!”  此刻,作为一名对深海充满梦想的舰长,收到命令的你激动坏了,终于可以去马里亚纳海沟执行任务了!可是别急,想要征服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你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危机四伏的深海之旅中一探究竟!令人敬畏的深渊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海床,北边是日本琉球群岛,南边紧挨大洋洲,全长约2550公里,相当于从海南到北京
甚大望遠镜(Ver y Large Telescope,缩写V LT)是欧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Southern Obser vator y,简称ESO,成员国有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瑞典、奥地利、捷克、丹麦、芬兰、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波兰、葡萄牙、瑞士、英国等16个国家)花费近30年(1986~2012年),建造并安装在智利帕瑞纳天文台的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VLT的构成  VLT
朋友自从拿了三星Note7,现在同事对他客气多了,邻居也礼貌了,去谈合约客户都主動让步,老板天天要给他加薪,上公共交通工具,旁人全部闪开,一点都不挤。  真的勇士,肥还贪吃,困还熬夜,穷还追星。  手机存在的意义不是帮人脱单,而是让人更加适应单身生活。  昨天跟蚊子作战了一宿,最后打成了平手,它没吃饱,我没睡好。  你俩经常在路上遇见,不代表有缘,只能说明你们都很闲。  请珍惜那些给你发“……”的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看见过能在沙地里钻来钻去的蛇形机器人吗?  蛇长期以来一直是机器人的灵感来源,这要归功于它们的相对简单性和运动的多功能性。因此,蛇形机器人已经被用来探索沙丘、海床、管道、废弃的核电站,甚至是人体。  有了这种蛇形机器人,将来修理地下管道就不用工人们钻来钻去了,遥控一下新型工人——蛇形机器人就可以钻进管道干活了。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现在,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
未來的模样,过去的情结,纠结的爱情、梦想、烦恼,或者别的,无论此时此刻的我们如何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如何充满好奇,希望借魔镜看穿一切,但都是无果之花,只有时间,亘古公平,静静流淌,检阅一切。把你此时此刻的故事、情绪、暗恋,以及一切想要封存起来的秘密,写成200字以内的文字,发短信(13717688046)给我们吧,将它们寄存在《意林》“时间胶囊”之中,等待时间的检阅。  【暗恋】在一次学校晚会上认识
沐萱习惯了一个人,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走走停停。二十六七岁的姑娘,长得眉清目秀,性格温柔大方,身边却一个男人都没有,热情的邻居们给她介绍对象,她总是笑而不答。  直到后来,有人先一步察觉——  沐萱不是每天都会收到来自Z市的信件吗?说不定那信就是人家男朋友寄的,异地恋着呢。于是大家渐渐地便断了介绍对象的心思。  最近小区换了个新的邮递员,阳光帅气,笑起来脸颊会露出一对梨涡。他叫夏阳。 
第一类人,靠社交赚钱  在中国,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人脉”二字,曾经一度让人认为只要有人脉,就无所不能。所以出现了一轮社交网络的加好友狂潮,之后又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反人脉理论,说人脉只与你本身的生活地位有关,你所谓的社交都是无效社交。这两种理论其实都有道理,因为人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种价值交换,如果没能给别人带来价值,你的人脉就不会有任何作用。所以无论是广交天下朋友,还是只做有效社交都是一种自己
近日,汉鼎宇佑传媒宣布:奥运冠军孙杨成为其公司旗下第一位艺人。纵观体育界进军娱乐圈的运动员真不少,如田亮、刘璇、邹市明等。有人认为术业有专攻,遍地开花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运动员就要做好训练;也有人认为运动员应该运用其影响力,多渠道向我们传递体育精神。运动员进军娱乐圈,你怎么看?  @田野石頭:不是有一个名词叫“多栖艺人”嘛!既然运动员拥有多余的精力和足够的能力兼顾两者,且可以做得不错,我们又有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