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斌

背景
(1)但斌所执掌的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因“复制巴菲特最成功”被评为十佳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但斌管理的“平安.东方港湾”2007年也即位列信托型产品三甲;
(2)但斌一直通过博客、著书、撰写专栏文章和频频接受媒体专访等多种途径来宣传其价值投资的理念,被誉为“中国巴菲特”。
记住理由
在所有信托私募基金近6个月的业绩排名中但斌领衔的“平安.东方港湾”投资收益率为-37.47%,是信托型产品中垫底的一个。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巴菲特主义”的质疑。
但斌之所以能成为私募明星,不仅仅是由于他极具感召力的口才与妙笔生花式的写作才能,而是因为他掌控20多亿基金,在过去五年中他掌管的私募基金获得高达1800%的收益率。
有了这样的业绩单,他的价值投资的理念才有了市场,受到追捧,他本人也充分的享受诸如中国“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人”、“中国私募基金四大天王”之首此类的荣耀。
然而,最近一份信托型私募基金2008年1-6月的净估排名则让这位“中国巴菲特”处境尴尬——
榜单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私募基金跑过大盘,半数以上的私募基金业绩都优于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平均水平,“深国投、亿龙中国工期”,“厦门国投、国轩1号”、“平安财富.淡水泉1期”的投资收益率分别高达20.74%、17.18%和10.59%,而但斌领衔的“平安.东方港湾”的投资收益率为-37.47%,是信托型产品中垫底的一个。
没有人会因此而怀疑但斌的勤勉与人品,但垫底的业绩出自这位私募明星之手还是让人大跌眼镜。但斌的“巴菲特主义”也由此备受质疑。就连十分看重但斌为人的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价值投资者的中途折載,还是中国资本市场根本就不是备价值投资的土壤?

巴菲特主义被诠释为乌龟式的投资策略
时代拨转到2007年9月,但上证指数成功站上5000点时,老百姓的炒股热情被彻底点燃了,人们忘我的低买高卖、追涨杀跌,不知疲倦地享受着胜利的乐趣。
然而,在红红绿绿的缤纷色彩中,却有一个人不为所动。他手上操作数亿资金,但一切股价的起伏,仿佛都与他无关。
这个人,就是私募基金深圳东方港湾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但斌。
相对于其他在中国的“巴菲特迷”,价值投资在但斌眼中,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哲学。因此,但斌堪称本土的“巴菲特原教旨主义者”。而直到2008年3月前,他也一直享用“中国巴菲特”的荣誉称号,被媒体捧为“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中国人”。
所谓的“巴菲特主义”被但斌简化为一句话:“买最好的企业,长时间坚持有”。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更被诠释为乌龟式投资策略。
在成立私募基金公司的两年当中,他经历了中国股市由“熊”到“牛”的巨大转变。有的基金公司在这两年的回报率是20倍,甚至30倍。但东方港湾的回报率仅为10倍。在购买自己的信托产品之前,他都会向客户说明:我们拒绝炒作短线与市场热点,我们不会承诺能让您快速致富。
在但斌看来,那些回报率超高的基金无异于一群兔子,而自己则更像一只乌龟。“既然是比赛,那么只有跑完全程才有可能会胜出。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它的寿命没有乌龟长,所以最后胜出的一定是乌龟。”所以他从不与其他公司比业绩,总是默默地做着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会是乌龟?第一,乌龟能耐得住寂寞,慢慢地爬,稳稳地前进,最终会走得更远;第二,我们称胆小鬼为“‘缩头乌龟’,尽管是贬义词,但乌龟有坚固外壳,每当听到风吹草动,便迅速将头缩进壳内,规避风险。乌龟的风险意识与本能是值得我们投资时学习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但斌很郑重。
为了规避系统风险,但斌在选择股票时,会投资几家相互不太关联的优秀企业。同时他深知,尽管可选择的公司不少,但真正杰出的企业却并不多。所以他采取了“相对的集中”策略:消费品、金融、地产等几个行业中最优质的企业。“多做多错,每年持有1只股票,和同时持有50只股票,明显前者赚钱的概率大。”
寻得价格合理的卓越的企业,自然会买进,那么何时卖出呢?理论上讲,好企业最好永远持有它,但斌选择卖出的时候只是在它被市场高估太多;或者企业进入衰退期;以及发现了更好的企业。
在东方港湾投资的整个过程中,但斌卖出股票的情况寥寥无几。他认为,如果真的能够发现非常伟大的企业,不断带来惊喜,为什么要卖掉它?卖掉之后想再买回来,很有可能意味着机会的丧失与成本的上升。
在投资中,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坚持。“找到好企业,长期持有”,看上去很简单,但人们总是想快一点赚钱,再快一点。对此,但斌打了个有趣的比喻:一个和尚去面壁,一直坐在那里,10年、20年,他就成了高僧,可是有多少和尚成了高僧呢?打坐是多简单的一件事,但坚守下来又是那样困难。
香港1977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中,早期有几百家上千家房地产企业,后来只剩下一些大企业,现在香港大的地产企业两三千亿港元市值。房地产企业的长期趋势是越来越集中,现在万科是300亿元左右市值,如果说10到15年后万科还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5000亿元的市值很正常,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将万科的股票从现在一直持有到15年之后?
在过去60年中,美国的通货膨胀是1000%,英国是4000%。通胀是必然的,它无声无息地吞噬人们的财富。怎样来抵抗通货膨胀,通过什么方式保值增值、延续财富?要持有什么样的资产度过漫长的岁月?我们要持有什么样的资产才能够保证我们的财富不受损失?对此,但斌有着自己简单而深刻的理解。
实际上,在过去的100年当中,美国市场的平均回报率是10.4%,它其中5%是来自分红,4.8%是来自盈利的增长,只有0.6%来自市赢率的变化,也就是股价的涨跌。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看重分红和企业内生性增长,他们盯住的是0.6%股价的波动,长期来看,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短期的波动,很快就会被长期的曲线所抹平。
但斌看来,大起大落是投机,而持续盈利才能称为投资:财富管理不是半年、一年、几年,是一生的、甚至是穿越几代人的一个目标。而要真正做到投资而非投机,最重要的就是,把财富交给时间来增值。
“我不是在与跑得比兔子还快的那些投资者赛跑,我是在孤独地与时间赛跑。”但斌说,有些投资者总是企图把别人口袋的钱,赢到自己口袋里来,把股市看成是一个赌场;他们始终没看到,股票本身就能带来利润,这是一个正和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人生常常是在得不到时的痛苦与得到之后的厌倦之间徘徊,这样的人其实总是有很多短期的目标,所以才会不断重复痛苦与厌倦。在但斌眼中,价值投资是一种信仰,它可以让人摆脱这种低级循环。
无独有偶的是所谓“股神”林园也高举价值投资的旗帜,也到处兜售他的乌龟式投资额路。无奈两人眼下业绩都不尽人意,人们质疑,这种乌龟式的投资策略是不是他们对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误解。
“巴菲特”依然是应对尴尬的挡箭牌
但斌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研究证券、期货、投资,后来从研究转向投资实操,2003年转战香港颇有所获,2004年在深圳成立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至今。其长期、丰富且独特的投资领域经历与文学方面的才情同样成就了他从容面对投资者、媒体的话语体系的建立。因而即便爆出“收益门”这样的尴尬事,年届不惑的他并没有像乌龟一样缩头缩脑,依然写博客或接受媒体采访,在坚守巴菲特主义这一点上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调。
金海帆国际第一理财师俱乐部的专家顾问团指出,应对尴尬,“巴菲特”还成了但斌的挡箭牌。
因旗下基金出现亏损,有人问但斌是否该换操盘手,但斌说,巴菲特也是从小到大做起来的。“我们是2007年2月28日成立的,最初是我们自己的钱在里面投资,最高的时候有200%多的回报,不过后来的投资者或许会有损失。但从长期看,这都不算什么。”
问:一位私募界的一个大鳄说,牛市里面赚钱不稀奇,他说有本事的是在熊市来临之前全身而退。那我想问的是但斌先生您跟您率领的这样一个基金,有没有在本轮大调整之前全身而退?
但:没有,没有,我说老实话,就是我不是很赞同这种理念,当比如1972年到1974年的时候,伯克希尔,我们说巴菲特这个股票,伯克希尔它从90块钱跌到40块钱这个过程中,按照你刚才说的这位朋友的说法,他可以90块钱把伯克希尔卖掉,等到他认为比如说1974年伯克希尔到了40块美金的时候他可以再买回来,这是一种想法,但是另外一种角度,如果你知道巴菲特的股票从那个时刻开始涨到了一百,一千,一万,现在是15万美金的时候,你可能会有另外的做法,那我为什么要在90块钱卖掉呢?我为什么不在90块钱还坚持,80块钱再坚持,70块钱再坚持,40块钱再坚持,我看的是它能够到,比如说到1万,到15万这样的情况。
问:1万到15万,要看到1万到15万需要什么样的眼光?
但:那我想是这样的,可能需要一个20年,30年的这个眼光,因为我觉得是这样的,投资很多人说是比短期的眼光,但是我觉得投资比的是思考的极限。对于不同的投资哲学来说,我想他处理问题或者看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一时的赢,还是希望一个长期的赢,(赢一时?赢一世?)我想这也是一个,怎么说呢?一个很严肃的投资问题,一般的老百姓是比较倾向于好象相信英雄式的人物,比方说这某一个人在很低点买进很高点卖出,然后又一次很低点买进,很高点卖出,但是我觉得这种长期来看,我没有看到能够长期这样做到的人,真正长期胜出的,比方说我们能够达到殿堂级这个投资家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像巴菲特这样做长期投资的,因为比方说我们评价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需要五年的时间,短期评价,评价一个基金经理的历史地位的话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因为20年从他进这个行业到他退休,那我们说评价一个投资大师的业绩一般要30年左右,那么我们说要评价一个殿堂级像巴菲特这样的人,那就等于是他用一辈子。
问:那么您现在所掌管的资金大概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等量级?
但:大概就是二、三十亿这样一个规模吧。
问:那么在本轮大调整之中这个数字有减少多少?
但:我想可能有个30%左右吧。
问:有30%。
但:对,对,对。
问:那么怎么看待如果说您选择的股票都是好企业并且长期持有,这些好企业这样一个30%的下降幅度。
但: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连30%或者50%的这样的一个幅度得不能忍受的话,那么长期坚持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即便我刚才说了,即便像巴菲特那么好的企业那也有跌,他历史上总共有四次跌过超过50%。
问:今天您掌握了这样一个私募资金,完了你在您的业界的影响力,在我们谈到了股价的一个波动,你觉得如果在这个时候你再去说这些话的时候自己会不会觉得精神上有负担?
但:我说句老实话,实际上是有负担的,包括很多人问股票,我倾向于不回答具体股票的情况,因为什么呢?就是可能你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或者一个选择,那么当一个没有太多思考能力的人,他选择这个投资的时候,可能赚钱了,他不会,但他亏钱的时候他可能有很大的怨气,实际上这种担忧我是有的。
问:在今天的中国,坚持价值投资您觉得,或者说复制巴菲特的成功您觉得这个条件已经成熟了吗?
但:我觉得是这样的,我刚才说运气,实际上一个投资家的运气,他实际上是跟国家密切相关的,比如像巴菲特,刚才的时候我说,如果他不是从1957年开始的,是从1900年开始正好到他1957年,可能他就是并不太出色的一个投资家,因为他经历的时代波动比较大。那么当他从1957年开始投资,这过去的50多年那是非常了不起一个美国的高速增长。
但斌还是坦诚相告自己最敬佩的在世投资家是巴菲特,不过,他开始强调:“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2007年7月26日,阿尔斯尼.塔尔科夫斯基《生活,生活》中的诗句“我不相信什么预感,也不怕什么恶兆。我并不躲避诽谤和毒害”出现在但斌的博客上,并被特意标红。但斌劝导投资者和他一同“用长远的目光关注未来”。
“长远”到底有多远?未来的但斌又到底带给投资者怎样的未来?在没有现实的业绩支持下,坚守的巴菲特主义者但斌又能让多少投资者去坚持多久?所有这些现在还都只是问题,《时间的玫瑰》也给不出答案。■

背景
(1)但斌所执掌的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因“复制巴菲特最成功”被评为十佳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但斌管理的“平安.东方港湾”2007年也即位列信托型产品三甲;
(2)但斌一直通过博客、著书、撰写专栏文章和频频接受媒体专访等多种途径来宣传其价值投资的理念,被誉为“中国巴菲特”。
记住理由
在所有信托私募基金近6个月的业绩排名中但斌领衔的“平安.东方港湾”投资收益率为-37.47%,是信托型产品中垫底的一个。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巴菲特主义”的质疑。
但斌之所以能成为私募明星,不仅仅是由于他极具感召力的口才与妙笔生花式的写作才能,而是因为他掌控20多亿基金,在过去五年中他掌管的私募基金获得高达1800%的收益率。
有了这样的业绩单,他的价值投资的理念才有了市场,受到追捧,他本人也充分的享受诸如中国“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人”、“中国私募基金四大天王”之首此类的荣耀。
然而,最近一份信托型私募基金2008年1-6月的净估排名则让这位“中国巴菲特”处境尴尬——
榜单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私募基金跑过大盘,半数以上的私募基金业绩都优于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平均水平,“深国投、亿龙中国工期”,“厦门国投、国轩1号”、“平安财富.淡水泉1期”的投资收益率分别高达20.74%、17.18%和10.59%,而但斌领衔的“平安.东方港湾”的投资收益率为-37.47%,是信托型产品中垫底的一个。
没有人会因此而怀疑但斌的勤勉与人品,但垫底的业绩出自这位私募明星之手还是让人大跌眼镜。但斌的“巴菲特主义”也由此备受质疑。就连十分看重但斌为人的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都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是价值投资者的中途折載,还是中国资本市场根本就不是备价值投资的土壤?

巴菲特主义被诠释为乌龟式的投资策略
时代拨转到2007年9月,但上证指数成功站上5000点时,老百姓的炒股热情被彻底点燃了,人们忘我的低买高卖、追涨杀跌,不知疲倦地享受着胜利的乐趣。
然而,在红红绿绿的缤纷色彩中,却有一个人不为所动。他手上操作数亿资金,但一切股价的起伏,仿佛都与他无关。
这个人,就是私募基金深圳东方港湾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但斌。
相对于其他在中国的“巴菲特迷”,价值投资在但斌眼中,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信仰,一种哲学。因此,但斌堪称本土的“巴菲特原教旨主义者”。而直到2008年3月前,他也一直享用“中国巴菲特”的荣誉称号,被媒体捧为“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中国人”。
所谓的“巴菲特主义”被但斌简化为一句话:“买最好的企业,长时间坚持有”。而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更被诠释为乌龟式投资策略。
在成立私募基金公司的两年当中,他经历了中国股市由“熊”到“牛”的巨大转变。有的基金公司在这两年的回报率是20倍,甚至30倍。但东方港湾的回报率仅为10倍。在购买自己的信托产品之前,他都会向客户说明:我们拒绝炒作短线与市场热点,我们不会承诺能让您快速致富。
在但斌看来,那些回报率超高的基金无异于一群兔子,而自己则更像一只乌龟。“既然是比赛,那么只有跑完全程才有可能会胜出。兔子虽然跑得快,但它的寿命没有乌龟长,所以最后胜出的一定是乌龟。”所以他从不与其他公司比业绩,总是默默地做着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会是乌龟?第一,乌龟能耐得住寂寞,慢慢地爬,稳稳地前进,最终会走得更远;第二,我们称胆小鬼为“‘缩头乌龟’,尽管是贬义词,但乌龟有坚固外壳,每当听到风吹草动,便迅速将头缩进壳内,规避风险。乌龟的风险意识与本能是值得我们投资时学习的。”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但斌很郑重。
为了规避系统风险,但斌在选择股票时,会投资几家相互不太关联的优秀企业。同时他深知,尽管可选择的公司不少,但真正杰出的企业却并不多。所以他采取了“相对的集中”策略:消费品、金融、地产等几个行业中最优质的企业。“多做多错,每年持有1只股票,和同时持有50只股票,明显前者赚钱的概率大。”
寻得价格合理的卓越的企业,自然会买进,那么何时卖出呢?理论上讲,好企业最好永远持有它,但斌选择卖出的时候只是在它被市场高估太多;或者企业进入衰退期;以及发现了更好的企业。
在东方港湾投资的整个过程中,但斌卖出股票的情况寥寥无几。他认为,如果真的能够发现非常伟大的企业,不断带来惊喜,为什么要卖掉它?卖掉之后想再买回来,很有可能意味着机会的丧失与成本的上升。
在投资中,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坚持。“找到好企业,长期持有”,看上去很简单,但人们总是想快一点赚钱,再快一点。对此,但斌打了个有趣的比喻:一个和尚去面壁,一直坐在那里,10年、20年,他就成了高僧,可是有多少和尚成了高僧呢?打坐是多简单的一件事,但坚守下来又是那样困难。
香港1977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中,早期有几百家上千家房地产企业,后来只剩下一些大企业,现在香港大的地产企业两三千亿港元市值。房地产企业的长期趋势是越来越集中,现在万科是300亿元左右市值,如果说10到15年后万科还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5000亿元的市值很正常,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将万科的股票从现在一直持有到15年之后?
在过去60年中,美国的通货膨胀是1000%,英国是4000%。通胀是必然的,它无声无息地吞噬人们的财富。怎样来抵抗通货膨胀,通过什么方式保值增值、延续财富?要持有什么样的资产度过漫长的岁月?我们要持有什么样的资产才能够保证我们的财富不受损失?对此,但斌有着自己简单而深刻的理解。
实际上,在过去的100年当中,美国市场的平均回报率是10.4%,它其中5%是来自分红,4.8%是来自盈利的增长,只有0.6%来自市赢率的变化,也就是股价的涨跌。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看重分红和企业内生性增长,他们盯住的是0.6%股价的波动,长期来看,这是没有价值的。因为短期的波动,很快就会被长期的曲线所抹平。
但斌看来,大起大落是投机,而持续盈利才能称为投资:财富管理不是半年、一年、几年,是一生的、甚至是穿越几代人的一个目标。而要真正做到投资而非投机,最重要的就是,把财富交给时间来增值。
“我不是在与跑得比兔子还快的那些投资者赛跑,我是在孤独地与时间赛跑。”但斌说,有些投资者总是企图把别人口袋的钱,赢到自己口袋里来,把股市看成是一个赌场;他们始终没看到,股票本身就能带来利润,这是一个正和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人生常常是在得不到时的痛苦与得到之后的厌倦之间徘徊,这样的人其实总是有很多短期的目标,所以才会不断重复痛苦与厌倦。在但斌眼中,价值投资是一种信仰,它可以让人摆脱这种低级循环。
无独有偶的是所谓“股神”林园也高举价值投资的旗帜,也到处兜售他的乌龟式投资额路。无奈两人眼下业绩都不尽人意,人们质疑,这种乌龟式的投资策略是不是他们对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的误解。
“巴菲特”依然是应对尴尬的挡箭牌
但斌从1992年就开始从事研究证券、期货、投资,后来从研究转向投资实操,2003年转战香港颇有所获,2004年在深圳成立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担任董事总经理至今。其长期、丰富且独特的投资领域经历与文学方面的才情同样成就了他从容面对投资者、媒体的话语体系的建立。因而即便爆出“收益门”这样的尴尬事,年届不惑的他并没有像乌龟一样缩头缩脑,依然写博客或接受媒体采访,在坚守巴菲特主义这一点上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调。
金海帆国际第一理财师俱乐部的专家顾问团指出,应对尴尬,“巴菲特”还成了但斌的挡箭牌。
因旗下基金出现亏损,有人问但斌是否该换操盘手,但斌说,巴菲特也是从小到大做起来的。“我们是2007年2月28日成立的,最初是我们自己的钱在里面投资,最高的时候有200%多的回报,不过后来的投资者或许会有损失。但从长期看,这都不算什么。”
问:一位私募界的一个大鳄说,牛市里面赚钱不稀奇,他说有本事的是在熊市来临之前全身而退。那我想问的是但斌先生您跟您率领的这样一个基金,有没有在本轮大调整之前全身而退?
但:没有,没有,我说老实话,就是我不是很赞同这种理念,当比如1972年到1974年的时候,伯克希尔,我们说巴菲特这个股票,伯克希尔它从90块钱跌到40块钱这个过程中,按照你刚才说的这位朋友的说法,他可以90块钱把伯克希尔卖掉,等到他认为比如说1974年伯克希尔到了40块美金的时候他可以再买回来,这是一种想法,但是另外一种角度,如果你知道巴菲特的股票从那个时刻开始涨到了一百,一千,一万,现在是15万美金的时候,你可能会有另外的做法,那我为什么要在90块钱卖掉呢?我为什么不在90块钱还坚持,80块钱再坚持,70块钱再坚持,40块钱再坚持,我看的是它能够到,比如说到1万,到15万这样的情况。
问:1万到15万,要看到1万到15万需要什么样的眼光?
但:那我想是这样的,可能需要一个20年,30年的这个眼光,因为我觉得是这样的,投资很多人说是比短期的眼光,但是我觉得投资比的是思考的极限。对于不同的投资哲学来说,我想他处理问题或者看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是一时的赢,还是希望一个长期的赢,(赢一时?赢一世?)我想这也是一个,怎么说呢?一个很严肃的投资问题,一般的老百姓是比较倾向于好象相信英雄式的人物,比方说这某一个人在很低点买进很高点卖出,然后又一次很低点买进,很高点卖出,但是我觉得这种长期来看,我没有看到能够长期这样做到的人,真正长期胜出的,比方说我们能够达到殿堂级这个投资家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像巴菲特这样做长期投资的,因为比方说我们评价一个基金经理的业绩需要五年的时间,短期评价,评价一个基金经理的历史地位的话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因为20年从他进这个行业到他退休,那我们说评价一个投资大师的业绩一般要30年左右,那么我们说要评价一个殿堂级像巴菲特这样的人,那就等于是他用一辈子。
问:那么您现在所掌管的资金大概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等量级?
但:大概就是二、三十亿这样一个规模吧。
问:那么在本轮大调整之中这个数字有减少多少?
但:我想可能有个30%左右吧。
问:有30%。
但:对,对,对。
问:那么怎么看待如果说您选择的股票都是好企业并且长期持有,这些好企业这样一个30%的下降幅度。
但:我觉得是这样的,如果连30%或者50%的这样的一个幅度得不能忍受的话,那么长期坚持就非常困难了。因为即便我刚才说了,即便像巴菲特那么好的企业那也有跌,他历史上总共有四次跌过超过50%。
问:今天您掌握了这样一个私募资金,完了你在您的业界的影响力,在我们谈到了股价的一个波动,你觉得如果在这个时候你再去说这些话的时候自己会不会觉得精神上有负担?
但:我说句老实话,实际上是有负担的,包括很多人问股票,我倾向于不回答具体股票的情况,因为什么呢?就是可能你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或者一个选择,那么当一个没有太多思考能力的人,他选择这个投资的时候,可能赚钱了,他不会,但他亏钱的时候他可能有很大的怨气,实际上这种担忧我是有的。
问:在今天的中国,坚持价值投资您觉得,或者说复制巴菲特的成功您觉得这个条件已经成熟了吗?
但:我觉得是这样的,我刚才说运气,实际上一个投资家的运气,他实际上是跟国家密切相关的,比如像巴菲特,刚才的时候我说,如果他不是从1957年开始的,是从1900年开始正好到他1957年,可能他就是并不太出色的一个投资家,因为他经历的时代波动比较大。那么当他从1957年开始投资,这过去的50多年那是非常了不起一个美国的高速增长。
但斌还是坦诚相告自己最敬佩的在世投资家是巴菲特,不过,他开始强调:“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2007年7月26日,阿尔斯尼.塔尔科夫斯基《生活,生活》中的诗句“我不相信什么预感,也不怕什么恶兆。我并不躲避诽谤和毒害”出现在但斌的博客上,并被特意标红。但斌劝导投资者和他一同“用长远的目光关注未来”。
“长远”到底有多远?未来的但斌又到底带给投资者怎样的未来?在没有现实的业绩支持下,坚守的巴菲特主义者但斌又能让多少投资者去坚持多久?所有这些现在还都只是问题,《时间的玫瑰》也给不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