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民中最大的构成群体,高校网络文化环境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网络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但网络对其培养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只有探索符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符合网络环境发展特点的培养路径,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见成效。
  关键词: 网络 价值观 幼高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高,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超九成。在这样一种“人人皆网民”的环境下,研究如何借助网络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人们对价值理念的普遍追求,它是基于实践,且高于实践的精神旗帜”[1]。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接班人和探索者,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化的今天,对其进行基于实践的价值观教育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但就网络环境的大背景而言,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渠道。
  大学生的主要受教育渠道是课堂教学环节。传统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没有兴趣提不起精神等各种问题。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教学面临同样的境况。教育主客体在实际教育环节中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教育和受教育内容。借助网络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例如,微博宣传、微信感动人物点赞、网络感动人物事迹评选等已成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有利于拓宽且丰富其教育渠道。
  2.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学生群体在人格养成中有许多特点显现。首先,大学生在主流价值观念上存在多元化倾向。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思想浪潮,他们往往很难抉择,由此带来行动上的迟疑、盲目、冷漠。其次,大学生突出个性、解放自我的欲望强烈。这与学生个人看待社会事务的角度及自身成长背景有关。诸多成长特点,只有借助影响力广、可接受率高、发展前沿的媒介,才能真正影响大学生的内心观念。因此,网络环境的充分运用,能够给他们在复杂的价值观中以引领,促进其身、心、灵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塑造。
  3.有利于为主流价值观树立风向标。
  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首先,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媒体运用的前沿人群。大多数学生不仅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媒介,而且能够及时对网络舆情做出各种回应。因此,可以充分借助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舆情的合理分析,传播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另外,就社会责任来说,大学生群体往往是社会普遍关注和易作为焦点的一大群体。他们价值观的选择将会影响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普遍的价值认同。借助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
  二、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影响
  网络是把双刃剑,只有合理运用网络,它的强大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但网络环境变化风云诡谲,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环境丰富了大学生的受教育内容。网络环境变幻莫测,但它庞大的信息量及便捷性等特点凸显。就大学生的受教育内容来说,传统教材上的教育内容更新速度慢,不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而网络环境提供的教育资源确是非常庞大的。有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平台,有丰富生动的影、视、音频资源,也有交流互动学习平台等。这不仅扩大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而且拓展了自我学习内容的深度。
  其次,网络环境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实效性。网络具有及时性的显著特点,而知识的传播要求具有及时性。这使得提高学习实效性和运用网络媒介手段不谋而合。大学生在个人学习模式的塑造上,往往会充分运用多种社交网络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是网络资源的巨大优势。及时学习,及时更新,及时省察带来的是学习的高效性和动态性。
  再次,网络环境能够拓宽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渠道。就目前大学生普遍运用手机媒介接触网络的事实来说,各种各样的网络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运用人群相对较多的社交网络,例如微信、微博、腾讯、人人网等。这些社交网络的大量存在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也拓宽了他们生活的交往范围和生活渠道。
  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消极影响。
  网络环境使信息在价值取向上给人们带来多重选择,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加之自身成长还存在心理不稳定、经验缺乏等问题,其个人认识,价值观、时间观、人生观的选择,以及各种思想容易被流行的利己主义和现实主义所消解。另外,在“网络社会,在失去人与人之间相互监督的情况下,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大大削弱”[2]。大学生在这样一种看似无人监管的环境中为所欲为,加之自己判断力不足及经验的浅薄等客观因素,导致某些人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错误的价值判断。
  网络是开放的,但对于某些个体又是孤独的。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即时满足感和成就感。但长期沉溺于此,不仅会使人们失去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兴趣,而且会大大降低与真实人物交流、沟通的能力。长此以往,将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更会带来身体上的不适。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网络环境的快速变化与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只有针对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客观外在环境的实际,因材施教、因势施教,有效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进行引导,不断运用网络创新教育途径,才能加强幼高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方式。但就网络环境大背景的现实,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主体观念等都需进行调整和改变,才能真正让价值观教育进头脑进灵魂。教育内容应充分体现时代性和技术性,尤其作为思政课教师,其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应充分反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因此,借助网络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是对幼高专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手段。
  2.建设优秀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一方面要确保校园主题网站的正向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例如,学校主网站及子网站的维护、网络课堂的开设、网上图书馆的管理与运作、招生就业平台的运营等,要及时更新信息并不断改进。另外,也要注重校园网络环境质量建设,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技术和艺术。增加网站信息内容的可信度、可靠度、真实度,通过正面评价和正面人物的宣扬与传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规范网络法律与上网道德。
  法律和道德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两手,只有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一方面,规范网络法律要建立网络实名制,“规范网络行为,减少匿名群众在网络上制造妨碍社会和谐的言行。一旦发生网络事件,对网络违法违规事件追责到人,维护合法人的权益不受侵犯”[3]。同时,也要完善法制,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只有在网络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才能得以约束,也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自由。另一方面,通过加大高校网民的网络道德建设及对网络运营商的行为道德建设,做到规范网络道德的主客体,从而保证网络秩序的运行。尤其作为学校方,要构建起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法律法规的和道德的双重秩序建设。
  4.提升高校师生网络素养,注重学生自我管理。
  “网络素养是指人们在使用网络中应该具备的网络素质及道德规范”[4]。具体操作应该包含相互联系的三方面:师生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对网络信息进行分辨和理解的能力、具备网络沟通与交往中应有的法理的和道德的修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提升高校师生的网络素养,例如网络学习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将网络资源作为学习工具而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提高师生的网络创新能力。从单纯的网络索取和获得转变到创新网络内容上。此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也需进一步提高。尤其对于某些大学生沉溺网络,虚度光阴,浪费大量时间。因此要加强对他们的网络运用的自我管控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使其意识到要正确、合理对待网络,抵制不良信息,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度,真正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影响。
  网络环境仍处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大学生作为网络环境的主要体验者,其思想及道德水平都会呈现出新特点。只有探索符合网络环境和幼高专大学生成长状况的客观实际,才能尽量避免网络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呈现出新局面,才能真正培育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任海涛,魏巍,苗国厚.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8.
  [2]贾敬远.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山东大学,2008.
  [3]刘曼.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4]龙蕊.网络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D].苏州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 要: 《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有名篇,作品描写成名一家因促织遭受的苦难,进而表达了对封建官吏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促织幻想曲》以音乐艺术形式,以封建统治者行乐至上对成名一家带来的灾难及因祸得“福”的事实,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不合理及封建统治的荒谬,完美地诠释了原作思想内涵,成了中国音乐素材类手风琴独奏曲代表之作。  关键词: 促织 促织幻想曲 思想内涵 诠释 音乐作品  我国手风
摘 要: 培养大学生具有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综合素质是高校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关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老区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优秀精神遗存,兼具历史和育人功效,探索老区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  关键词: 老区精神 大学生综合素质 路径探寻  大学生综合素质一般是指大学生所具有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包括德育、智育
摘 要: 新课改呼唤有生命的课堂,呼唤有灵魂的课堂。本文以《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为例,阐述了打造生命课堂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 生命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改呼唤着有生命的课堂,呼唤着有灵魂的课堂。台湾历史学家张元说:“历史知识的性质是建构。”诚哉斯言。佩服的同时,让我陷入深思:在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中,历史人物如何融入进去;在新的认知结构形成中,如何让学生做到长袖善舞……  “历史教育是
摘 要: 近年来,一些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差,探讨这些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对教育干预非常必要。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引起教育者对特需生的重视,找出特需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促进特需生进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特需生 教育障碍 教育干预  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我们称之为特需生。每当放学把学生送到校门口时,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很
摘 要: 发展学生党员是基层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民族院校的党员发展工作中要注重学生对党的知识的掌握,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注重对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学生的预培养。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发展党员 理论知识 边疆民族学生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起点和源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为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高校、学院,发展学生党员,为党和国家培养后备力量,更是学院党建
摘要:中篇小说《木木》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现实主义力作,它真实地叙述了农奴格拉西姆在老地主迫害下的悲惨遭遇,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作品中主人公格拉西姆的“聋哑”既是这一人物形象的外在生理特征,也隐喻了他的内在精神特征,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关键词:木木 格拉西姆 聋哑 生理特征 悲剧意义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人物常常被赋予某种特殊性来承载一定的叙述意图或艺术表现功能,如《尘埃落定》中的二少爷
摘 要: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林业院校开设了食品专业。根据高等林业教育树立的“科教兴林、教育为本”战略思想,本文介绍了绿色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如何发挥行业优势、保持办学特色,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开设特色课程、制定课标、编写教材、课程改革来实践课程体系。  关键词: 林业院校 课程体系 探索 实a践  在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公众关注的今天,要想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监
摘 要: 郭初阳是一位新生代教师,他上的《项链》课获得了全国大赛一等奖。这堂课折射出郭老师独有的教学艺术。但是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项链》中教师在资料选择、问题设计和预设方面也有不足,值得抛弃。  关键词: 郭初阳 《项链》 语文教学 互文性阅读  中学语文这个学科本可以海阔天空的,可事实却是教师教学千篇一律,偶尔有少数探索型教师发出异样、另类的声音,郭初阳老师便是其中之一。自然一石激起
摘 要: 2013年1月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由吴善中教授等人编著的《太平天国史学述论》,在参考丰富翔实的资料基础上,按史学史的基本理路阐明了太平天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分别对太平天国印书文书的搜集与整理、专题史、纲领、人物、史家、典章制度进行了论述,对太平天国史研究的巨大成绩与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该书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分析透彻,评价客观允当,是一部太平天国史学研究方面的总结性、向导性力作,具有很
摘 要: 作为首位出现于大众视线中的“80后”作家,韩寒的小说深受关注。一方面他的作品风格突出,语言犀利幽默,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讽刺,极具辨识度。另一方面作品依旧与经典文学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主要围绕韩寒小说的创作风格分析与历史局限批判展开论述。  关键词: 韩式风格 犀利讽刺 创作局限  一、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  韩寒在创作第一部小说《三重门》时,年仅18岁,不同于其他青少年文学的天真幼稚或是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