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话语研究教授托伊恩·A·梵·迪克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新闻。他认为,作为一种话语类型,新闻话语是“对过去所发生的政治、社会或文化事件的报道”。并且说“为了让受众注意、理解、再现、记住,最后接受乃至和他原先的认知体系融为一体,新闻内容本身就要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如果新闻命题要被接受为是真实的或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来增加它们的真实性或可能性。”①在现实的新闻话语的言说过程中,为了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新闻传播者往往要考虑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一些策略性手段。本文首先从语义认知及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在新闻话语中使用表现策略的必要性,接下来结合当前新闻报道的实际,列举一些报纸新闻话语的常用表现策略。
新闻话语表现策略的语用学根据
话语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行为,是有目的的,“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新闻都是断言性的言语行为”。②新闻话语的目的即新闻传播的目标或预期的传播效果,往往有两个层次,首先需要把信息传送到,即达到告知的目的;其次,除了告知之外,还要起到劝服的作用。前者要达到的是一种认知目的:要人们理解新闻传播者对某个事件或情景的叙述,这在语义学的角度就是期待读者或听众建立与说话人或作者所预期的一模一样的文本再现情境模式。后者要达到的是一种劝服目的:从语用学的角度说,就是传播者希望所表达的具有隐含意义的言语行为获得读者或听众接受,把新闻作为真相或至少可能的真相而接受,并且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如股票行情报道,除了让受众了解当前的股票市场情况外,而且还希望受众在了解之后做出反应,或抛售或买进或等待,才算达到传播的目的,实现报道的价值。
为了达到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语义认知目的,让读者理解新闻传播者对某个事件或情景的叙述,新闻话语可以通过在表达和读者对世界已有认知模式一致的命题的过程中添加新命题的方式实行,即一般所说的要交代新闻背景,新闻信息在相关背景中才有意义,才能被人理解。
然而要达到相信别人所说的话,改变自己原有的基本信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充分的理由和确凿的证据,一般人们不会轻易抛弃通过多年理解、经历和实践建立起来的基本信念。尤其是新闻作为一种判断性话语行为,要达到判断性劝服更加不容易,“判断性劝服是劝服过程的零起点:不能相信别人所说的话,那么根本就不可能想象我会根据别人所说的去改变信念。”③举例说,只有当人们相信乱砍滥伐森林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泥土流失、最终危及自己的生存时,才会自觉加入到保护森林的队伍中。因此,在新闻话语中,为了让读者把新闻作为真相或至少当作可能的真相而接受,改变自己原有的信念,达到语用劝服的目的,就有必要在新闻话语的表述中使用适当的表现策略。
报纸新闻话语的常见表现策略
在报纸新闻话语中,为了达到上述的语义认知和语用劝服目的,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普遍使用以下表现策略:
1.使用图片。百闻不如一见,但一般而言,绝大多数读者不会出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亲眼目睹新闻的发生、变化。但如果有人能把事件发生的一瞬间通过摄影机拍下来,读者在阅读文字新闻时又看到照片,就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图片的使用在今天的报纸新闻报道中非常普遍。
2.直接描述现场与过程。不是所有的事件记者都可以在现场留下照片,因此绝大多数新闻是没有图片的,只能用文字来描述。这时,直接描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过程,不愧是一个增加新闻报道真实性、合理性的表现策略。直接描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过程,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广州日报4月9日12版的《民警刀口下勇救女人质》就用了这种表现策略。前者这样描述道:“湛江一青年男子看上一按摩女后,求爱不成竟跑到发廊里将按摩女挟持,他先是一刀把按摩女刺伤后,随即刀架其胸口,威逼按摩女嫁给他。危急之际,接到报案的当地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并展开营救。在与凶徒周旋了一个多小时后,警方果断发起空袭,并将凶徒制伏。这是近日晚发生在湛江市赤坎区在德路上惊心动魄的一幕。”
3.引述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话。记者是事件的局外人,不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自己没有亲历所发生的事情,但又不能凭空想象,因此这时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采访事件的相关人物,在新闻报道中直接或间接引述新闻事件直接参与者或事件发生现场目击者的话。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还可以避免记者惹上可能发生的纠纷,承担可能发生的不属于记者承担的责任。
与上文同一天的《广州日报》第3版《今年中考两份试题两条分数线》就是这样报道的:“据东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张远木介绍,今年将以去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比例为基础,并参考近三年的情况,由市统一划定实验区的招生比例及实验区与非实验区交叉招生的比例,以此确定招生计划。他强调:‘无论实验区还是非实验区的,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依然可报考相应层次、类型的学校。’他表示,今年对于非实验区的学生来源,报考东山区学校的难度丝毫没有增大。”
4.大量使用数据。数据给人准确之感,所以大量使用数据可以增加报道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因此在报纸新闻话语中充斥着各种数字,事件参与人数、事件发生的时间、当事人的年龄、事件相关的数字化描述如重量、大小、尺寸等等。这在4月9日《广州日报》1~3版就有这样的标题:“幸运小锦滔:第100个获救治”,“1000观众艺博院争睹‘美人鱼’”。这些数字的使用强烈暗示着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报道的精确性。
5.使用具体文本。有些新闻使用事件发生后留下的具体的文件文本就达到真实报道的目的。4月29日上午,连战在北京大学演讲的内容、下午胡锦涛与连战举行正式会谈之后的新闻公报,都是可直接使用的具体文本。5月5日《南方周末》的报道《“走对路才有出路”:中国国民党连战先生在北京大学演讲》一文,就使用连战在北京大学演讲的具体文本。
6.介绍相近而具体的细节。在报纸新闻话语中,描述具体的细节也是常见的表现策略。《新快报》5月12日的报道《过百网友捐钱抢救烧伤女童》一文就用了同样的细节描述:“女童脸上皮肤呈烧伤的红色,左边的脸也被植了猪皮,她的左手被烧得血肉模糊,手指朝里彎曲,只剩下骨架。”
7.描述情感反应。新闻事件的发生,事件当事人难免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描述这些情感反应也是一种话语表现策略,具有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感情共鸣的效果。5月10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湖南,回故乡祭祖时表现出来的感怀之情就是当时不少报纸报道中的内容。
注释:
①②③〔荷〕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86页,华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系)
新闻话语表现策略的语用学根据
话语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行为,是有目的的,“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新闻都是断言性的言语行为”。②新闻话语的目的即新闻传播的目标或预期的传播效果,往往有两个层次,首先需要把信息传送到,即达到告知的目的;其次,除了告知之外,还要起到劝服的作用。前者要达到的是一种认知目的:要人们理解新闻传播者对某个事件或情景的叙述,这在语义学的角度就是期待读者或听众建立与说话人或作者所预期的一模一样的文本再现情境模式。后者要达到的是一种劝服目的:从语用学的角度说,就是传播者希望所表达的具有隐含意义的言语行为获得读者或听众接受,把新闻作为真相或至少可能的真相而接受,并且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如股票行情报道,除了让受众了解当前的股票市场情况外,而且还希望受众在了解之后做出反应,或抛售或买进或等待,才算达到传播的目的,实现报道的价值。
为了达到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语义认知目的,让读者理解新闻传播者对某个事件或情景的叙述,新闻话语可以通过在表达和读者对世界已有认知模式一致的命题的过程中添加新命题的方式实行,即一般所说的要交代新闻背景,新闻信息在相关背景中才有意义,才能被人理解。
然而要达到相信别人所说的话,改变自己原有的基本信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没有充分的理由和确凿的证据,一般人们不会轻易抛弃通过多年理解、经历和实践建立起来的基本信念。尤其是新闻作为一种判断性话语行为,要达到判断性劝服更加不容易,“判断性劝服是劝服过程的零起点:不能相信别人所说的话,那么根本就不可能想象我会根据别人所说的去改变信念。”③举例说,只有当人们相信乱砍滥伐森林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泥土流失、最终危及自己的生存时,才会自觉加入到保护森林的队伍中。因此,在新闻话语中,为了让读者把新闻作为真相或至少当作可能的真相而接受,改变自己原有的信念,达到语用劝服的目的,就有必要在新闻话语的表述中使用适当的表现策略。
报纸新闻话语的常见表现策略
在报纸新闻话语中,为了达到上述的语义认知和语用劝服目的,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精确性和可信度,普遍使用以下表现策略:
1.使用图片。百闻不如一见,但一般而言,绝大多数读者不会出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亲眼目睹新闻的发生、变化。但如果有人能把事件发生的一瞬间通过摄影机拍下来,读者在阅读文字新闻时又看到照片,就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图片的使用在今天的报纸新闻报道中非常普遍。
2.直接描述现场与过程。不是所有的事件记者都可以在现场留下照片,因此绝大多数新闻是没有图片的,只能用文字来描述。这时,直接描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过程,不愧是一个增加新闻报道真实性、合理性的表现策略。直接描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与过程,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广州日报4月9日12版的《民警刀口下勇救女人质》就用了这种表现策略。前者这样描述道:“湛江一青年男子看上一按摩女后,求爱不成竟跑到发廊里将按摩女挟持,他先是一刀把按摩女刺伤后,随即刀架其胸口,威逼按摩女嫁给他。危急之际,接到报案的当地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并展开营救。在与凶徒周旋了一个多小时后,警方果断发起空袭,并将凶徒制伏。这是近日晚发生在湛江市赤坎区在德路上惊心动魄的一幕。”
3.引述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话。记者是事件的局外人,不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自己没有亲历所发生的事情,但又不能凭空想象,因此这时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采访事件的相关人物,在新闻报道中直接或间接引述新闻事件直接参与者或事件发生现场目击者的话。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还可以避免记者惹上可能发生的纠纷,承担可能发生的不属于记者承担的责任。
与上文同一天的《广州日报》第3版《今年中考两份试题两条分数线》就是这样报道的:“据东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张远木介绍,今年将以去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比例为基础,并参考近三年的情况,由市统一划定实验区的招生比例及实验区与非实验区交叉招生的比例,以此确定招生计划。他强调:‘无论实验区还是非实验区的,是哪个层次的学生依然可报考相应层次、类型的学校。’他表示,今年对于非实验区的学生来源,报考东山区学校的难度丝毫没有增大。”
4.大量使用数据。数据给人准确之感,所以大量使用数据可以增加报道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因此在报纸新闻话语中充斥着各种数字,事件参与人数、事件发生的时间、当事人的年龄、事件相关的数字化描述如重量、大小、尺寸等等。这在4月9日《广州日报》1~3版就有这样的标题:“幸运小锦滔:第100个获救治”,“1000观众艺博院争睹‘美人鱼’”。这些数字的使用强烈暗示着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报道的精确性。
5.使用具体文本。有些新闻使用事件发生后留下的具体的文件文本就达到真实报道的目的。4月29日上午,连战在北京大学演讲的内容、下午胡锦涛与连战举行正式会谈之后的新闻公报,都是可直接使用的具体文本。5月5日《南方周末》的报道《“走对路才有出路”:中国国民党连战先生在北京大学演讲》一文,就使用连战在北京大学演讲的具体文本。
6.介绍相近而具体的细节。在报纸新闻话语中,描述具体的细节也是常见的表现策略。《新快报》5月12日的报道《过百网友捐钱抢救烧伤女童》一文就用了同样的细节描述:“女童脸上皮肤呈烧伤的红色,左边的脸也被植了猪皮,她的左手被烧得血肉模糊,手指朝里彎曲,只剩下骨架。”
7.描述情感反应。新闻事件的发生,事件当事人难免产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描述这些情感反应也是一种话语表现策略,具有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感情共鸣的效果。5月10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湖南,回故乡祭祖时表现出来的感怀之情就是当时不少报纸报道中的内容。
注释:
①②③〔荷〕托伊恩·A·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86页,华夏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