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如何提升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探寻适合西部山区地域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对国家整体性有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呈现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寨管委的做法,揭示出一种不同于一般正式制度化治理的治理新模式.通过揭示寨管委有效治理实践样态并挖掘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对于推广学习新的基层治理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机 构】
:
贵州民族大学 人文科技学院,贵州 贵阳 561000;贵州民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6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之下,如何提升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探寻适合西部山区地域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对国家整体性有效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呈现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寨管委的做法,揭示出一种不同于一般正式制度化治理的治理新模式.通过揭示寨管委有效治理实践样态并挖掘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对于推广学习新的基层治理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环城乡村地带自然资源丰富,历史人文遗存多元,异于城市游憩界面,是开展环城游憩规划的重要基址.环城乡村游憩带的合理规划有助于改善市民游憩品质,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文章基于对海口环城乡村游憩样本地的田野调查,结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和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对海口乡村游憩资源和赋存环境的特征进行了数据统计,总结出发展环城游憩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基础条件优越,游憩吸引物丰富多元,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环城乡村游憩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乡村游憩空间规划、游憩活动规划、游憩设施规划、管理规划四个方面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已取得一定成效,立法日益完善,传承人的地位日益提高,对非遗空间的保护意识也逐步深入人心,相关研究亦逐步增强.这都使少数民族非遗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出现了整体向好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以广西为例来探索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进行“两创”实践之可能路径与方式,可以带来诸多启发.现有的非遗保护业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立法的增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非遗空间的维系与恢复、专业研究的展开方面颇多建树.广西少数民族非遗的“两创”实践将对广大乡村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推动,泰山旅游业的消费品质、服务质量建设等方面都有了稳步发展.然而,从文化旅游的视角看,当前泰山旅游中仍存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人文自然文化价值较低、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和营销欠缺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泰山旅游发展中,仍要深入挖掘泰山潜在文化资源,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注重文化资源的营销,构建多语生态景观,加强海外传播力度,以此推动泰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文化方面提升泰山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和中华文化中泰山文化的深度影响力.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界围绕基础理论问题所进行的种种争论,总是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二元论怪圈,即双方总是在唯心与唯物、主观与客观等问题上相互诘难,最终在基本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以致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美的本质等重大问题敬而远之,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停滞不前.针对这一方法论困境,苏宏斌教授主张从现象学当中汲取思想营养,认为现象学与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的深度融合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学术道路.综观苏教授的学术研究,这一探寻之路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把现象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先通过胡塞尔了解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