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建立健康体检档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宣传橱窗、医院网站、阅读知识手册等多样化健康教育方式。结果:体检者接受健康教育后对自身健康状况和疾病预防知识的认识有所提高。结论:将健康教育应用于体检当中,使人们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体检中心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327-0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健康体检日益受到个人与单位的重视,健康体检是预防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1]。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对体检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在体检中让体检者懂得如何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建立符合个体需要的健康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1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通过向特定人群定向传播健康知识信息和行为干预方法,帮助其掌握所需的卫生保健知识,并将其自觉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实现健康的过程。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这类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高脂饮食、缺乏锻炼、情绪不良等)与环境因素引起。现代医学的进展已经证明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美国20世纪50、60年代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峰期,但通过1968年的“胆固醇计划”、1979年美国心血管病防治委员会对“改变生存方式”的宣传、1986年世界衛生组织对“生存方式病”的探索,使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据统计改变生活方式所起的作用占70%,而纯医疗技术所起的作用占30%[2]。因此对体检人群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体检中心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2健康教育的内容
(1)均衡饮食,合理营养,食物要多样化,营养要均衡全面,粗细搭配,荤素混合,不偏食,减少动物脂肪和过甜、过咸食物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纤维素食物,不过饥过饱,戒烟限酒,不吃烧焦、烟熏、发霉变质食品,少吃刺激性食物,定食定量、细嚼慢咽,保持正常体重。同时,生活中尽量不直接接触有毒物质,有害气体。(2)适度运动,保持动静平衡,繁忙的工作后,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如慢跑、游泳、骑车、练气功等。(3)保持心理平衡,胸怀开阔,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开朗、愉快的精神状态。对有心身疾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4)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生活规律,起居有序,不要过度劳累,避免精神紧张。(5)定期体检,另外,定期的健康体检对疾病乃至疾病发生危险因素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关键词】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体检中心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0-0327-0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健康体检日益受到个人与单位的重视,健康体检是预防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保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1]。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对体检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在体检中让体检者懂得如何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建立符合个体需要的健康生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1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教育是通过向特定人群定向传播健康知识信息和行为干预方法,帮助其掌握所需的卫生保健知识,并将其自觉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实现健康的过程。目前,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这类疾病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高脂饮食、缺乏锻炼、情绪不良等)与环境因素引起。现代医学的进展已经证明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美国20世纪50、60年代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峰期,但通过1968年的“胆固醇计划”、1979年美国心血管病防治委员会对“改变生存方式”的宣传、1986年世界衛生组织对“生存方式病”的探索,使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据统计改变生活方式所起的作用占70%,而纯医疗技术所起的作用占30%[2]。因此对体检人群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体检中心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2健康教育的内容
(1)均衡饮食,合理营养,食物要多样化,营养要均衡全面,粗细搭配,荤素混合,不偏食,减少动物脂肪和过甜、过咸食物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纤维素食物,不过饥过饱,戒烟限酒,不吃烧焦、烟熏、发霉变质食品,少吃刺激性食物,定食定量、细嚼慢咽,保持正常体重。同时,生活中尽量不直接接触有毒物质,有害气体。(2)适度运动,保持动静平衡,繁忙的工作后,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如慢跑、游泳、骑车、练气功等。(3)保持心理平衡,胸怀开阔,善于自我调控,保持开朗、愉快的精神状态。对有心身疾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4)科学安排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生活规律,起居有序,不要过度劳累,避免精神紧张。(5)定期体检,另外,定期的健康体检对疾病乃至疾病发生危险因素能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