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讨论,是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通过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讨论起来?教师要从发现问题、优选论题和做好讨论小结三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学生 真正 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通过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本文从怎样使讨论不至于流于形式,让学生真正讨论起来进行了概述。
一、讲课文前,教师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有意注意能力较差,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思想开小差,玩东西,讲话。但是,学生对饶有兴趣的问题,却能产生较持久的注意。如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穿插讨论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二、作好讨论准备,优选论题
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具有讨论的价值,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不是什么问题都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因此老师要对讨论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作好发言准备。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大胆争论,通过争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交流个人所得,以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目的。要使讨论的问题有价值,老师在上课中要注意揭露矛盾,矛盾就是问题,犹如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思维,放射出斑斓的光亮,同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示范。显然,这种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多维性、思辨性、趣味性。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先初读课文,找出能概括田忌两次赛马过程的一个成语,然后抓住“反败为胜”这个词,提问:“田忌为什么能‘反败为胜’?”将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情境演示,并利用自己的学习用具演示比赛过程。此时,教室里出现了一片加油声和叹息声。最后学生通过讨论、演示得出:因为马的出场顺序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比赛结果。
另外,要激发学生自己提问,有些小学生不爱动脑筋,喜欢人云亦云,跟着老师转,认为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参考书上的答案就是正确的。有的老师怕学生提的问题太多,影响教学进度,而限制学生提问,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思想僵化。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要采取鼓励态度,自己则要打破思想上的框框,放手让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当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参与真正的讨论,学习潜力会被激发出来,大脑会得到解放,思维十分活跃,甚至达到顿悟的状态。当学生的成果被老师肯定,或被同学认可时,他们就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讨论后,要做好讨论小结
组织得好的讨论,学生往往意犹未尽。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也可以就讨论中提出的一些新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还要对讨论中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如我班有一个女生,平常跟同学说话,脸就发红,声音很小,讨论中很少发言。在一次作文练习“写信”中,我特意要求每个学生讲自己心中的任何想法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我。当我拆开她的信时,信上写道:“邓老师,我多想和别的同学一样嘹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一旦老师喊到我,我就心惊肉跳,怕自己一旦回答错了,惹来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您告诉我,我该怎么办?请您将想法写在作业本上,好吗?”我快速地写出了我的想法,下午放学时,我找她谈心,指出她心中最大的敌人是恐惧,没有一种坦然的心理,是自己吓自己,我鼓励她在小组发言时,主动训练自己说话,培养自己的胆量,并告诉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
课堂上,我格外注意她,每遇到很简单的问题时,我就叫她回答,虽然声音还是较小,我还是在班上表扬她的胆量大了,说得好。渐渐地,她的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
皮亚杰说过:“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的确如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讨论起来,学生的心理需要会在讨论中得到满足,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能激活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卫平.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式作业体系[J].当代教育学,2005.
作者简介:邓英芝,横峰县铺前中心小学,邮编:334300
【关键词】学生 真正 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通过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还能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本文从怎样使讨论不至于流于形式,让学生真正讨论起来进行了概述。
一、讲课文前,教师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心理学表明,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有意注意能力较差,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心不在焉的现象:思想开小差,玩东西,讲话。但是,学生对饶有兴趣的问题,却能产生较持久的注意。如在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穿插讨论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二、作好讨论准备,优选论题
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具有讨论的价值,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不是什么问题都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因此老师要对讨论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作好发言准备。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大胆争论,通过争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交流个人所得,以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解决问题的目的。要使讨论的问题有价值,老师在上课中要注意揭露矛盾,矛盾就是问题,犹如一根导火索,引爆学生思维,放射出斑斓的光亮,同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示范。显然,这种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多维性、思辨性、趣味性。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要求学生先初读课文,找出能概括田忌两次赛马过程的一个成语,然后抓住“反败为胜”这个词,提问:“田忌为什么能‘反败为胜’?”将学生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情境演示,并利用自己的学习用具演示比赛过程。此时,教室里出现了一片加油声和叹息声。最后学生通过讨论、演示得出:因为马的出场顺序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比赛结果。
另外,要激发学生自己提问,有些小学生不爱动脑筋,喜欢人云亦云,跟着老师转,认为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参考书上的答案就是正确的。有的老师怕学生提的问题太多,影响教学进度,而限制学生提问,这样只会造成学生思想僵化。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要采取鼓励态度,自己则要打破思想上的框框,放手让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当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参与真正的讨论,学习潜力会被激发出来,大脑会得到解放,思维十分活跃,甚至达到顿悟的状态。当学生的成果被老师肯定,或被同学认可时,他们就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讨论后,要做好讨论小结
组织得好的讨论,学生往往意犹未尽。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得出正确结论,也可以就讨论中提出的一些新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探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还要对讨论中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如我班有一个女生,平常跟同学说话,脸就发红,声音很小,讨论中很少发言。在一次作文练习“写信”中,我特意要求每个学生讲自己心中的任何想法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我。当我拆开她的信时,信上写道:“邓老师,我多想和别的同学一样嘹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一旦老师喊到我,我就心惊肉跳,怕自己一旦回答错了,惹来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您告诉我,我该怎么办?请您将想法写在作业本上,好吗?”我快速地写出了我的想法,下午放学时,我找她谈心,指出她心中最大的敌人是恐惧,没有一种坦然的心理,是自己吓自己,我鼓励她在小组发言时,主动训练自己说话,培养自己的胆量,并告诉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
课堂上,我格外注意她,每遇到很简单的问题时,我就叫她回答,虽然声音还是较小,我还是在班上表扬她的胆量大了,说得好。渐渐地,她的自信心也树立起来了。
皮亚杰说过:“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事实的确如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讨论起来,学生的心理需要会在讨论中得到满足,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能激活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卫平.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式作业体系[J].当代教育学,2005.
作者简介:邓英芝,横峰县铺前中心小学,邮编:3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