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以前在网上看过一条微博,“她叫张平宜,原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十多年前辞去高薪,告别家里4层别墅。这位喜欢艺术的优雅女性,来到四川僻壤山坳,献身麻风村教育!朋友们不能理解:这个疯子为何要吃这样的苦。她说,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孩子,无法掉头离去……我做不到这么伟大,唯有发帖致敬,这才是感动中国!”当时心里一动,但也没有动念去找书,你知道我从小就不是个好学生,而且我几乎从不相信好人好事。因为自己当记者的缘故,我见过太多电视里的好人的另一面,我总认为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完人,只有凡人,许多好人之所以当好人是因为命运的选择,善念一时起,于是骑虎难下,索性就一路狂奔。这还是最好的一种,另外一些就更不堪了,有的人有认知障碍,有的更是一种自大狂妄想狂——太想成为好人太想引人注目,于是最后终于自己把自己推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善人,比如陈光标。
当然,自我批评一下,像我这样的人,大约就是鲁迅说的那种中国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摩别人的中国人。我们这种人的存在几乎就是暗黑系存在的明证,为了不让自己见到太多光明之后的黑暗,所以我尽量不去看好人好事,万一看穿了他(她)怎么办?你是难受还是不难受呢?真的勇士敢于直面人世的黑暗,只可惜大部分的人不是真的勇士,所以拿起《触——台湾娘子上凉山》时心里还是挺抵触的,尤其一翻里面,发现是个美女,就更不以为然了。做媒体的人都知道要有戏剧性,如果她不是台湾人,不是这么美的美女,会有这么多奖颁给她么?
过了几个星期一个无聊的晚上,才拿起书,拿起书之后,倒是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女主角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伟人在描写,她也写自己缺点,写自己的小心眼,写自己爱漂亮,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没有血泪控诉。许多大善人爱把周围描述成恐怖地狱,把别人描写成可怖的恶魔,以突显自己的伟大与崇高,而张平宜反倒没有,她十分客观平实地写出了她到凉山的原因。
1999年夏天,刚刚生下孩子,原本想辞职当个全职妈妈的张平宜做最后一个大专题:国际救援组织“偷渡”她进入与世隔绝的四川麻风村落。海拔二千多公尺以上的高地得麻风病的人已病得不成样子,而他们生下的健康的孩子因为隔绝,也是全身光溜溜,而且“每个人的脸都很脏,脏到只看得到两颗眼珠子。”这群人没有身份证,被自觉不自觉地隔绝在山林之上,成为真正的“社会隐形人”。看过如此人间景像,离开时发誓不要再来的女人却在写完报道之后,“不知怎么,那个坐在雷波山上,白着一张脸,用系在裤子上的草绳自杀过好几次的老人,像幽灵般三不五时漂浮在我面前。”
当张平宜写到此时,我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因为有很多次,我心里也有这种感受。差别在于,当这些绝望无助的面孔出现在我脑海中时,我只是难过地甩甩头把它们忘记,而张平宜就真的又因为这些面孔而十年内十二次跑回凉山,开始了与麻风病彝族孩子们的交往,苦心经营她的大营盘小学,到处求捐,与当地政府打交道,在种种麻烦与纠结里进行她的行善之旅行。她并不完美,用宗教的说法那可能是上帝的召唤,用哲学家的说法那是命运选择了她,而用张平宜的说法,“从最初的一个感动,到坚持走了十年,与其说是爱心奉献,不如说那是我人生要学习的另一门功课,因为任何一种行善,绝不是一厢情愿,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挑战与行动,更是一种承诺与永续。”
除了这个领悟,张平宜还给了我另一种领悟,在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凉山的过程里,张平宜曾把这些孩子都送到弟弟在青岛开的工厂里培训,但这些没有受过现代教育的孩子受不了都市里一板一眼的职业培训,纷纷离开。开始这让捐助人感到失望与沮丧,但我觉得张平宜让人感动的是,她没有发展恩人的居高临下的愤怒与不平,反而在这个事端里检查了自己的问题:“过去我的爱总是无怨无悔地给予,但随着岁月增长,我给的最少的反而是自由,而这却是他们长大后最热切的盼望。爱是一把双面刃,接受要学习,给予更是一种教育,此刻我要学的应该是放手的智慧,因这是最大、最难也是最后的给予。”看到这一句,我深深感受到做为一个平凡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心灵的美好,与心灵的高贵。
“In our life, we must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这句话看起来很高贵也很虚无缥缈,但足以成为人生目标。我们当然不知道命运会选择我们做什么事,或许是画画,或许是扫街,或许是基金,或者是卡车司机,但无论你被选中干什么,它都将是一种试炼,美好的人会借此“倾听自己进而发现自己”,在最后“知道在某处等待我的是更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都要争取做一个美好的人,力量微小就独善其身,让身边的小世界美好一点,力量足够时就帮助他人,让更大的世界更美好一点。无论如何,做一个美好的人就是相信惨烈的同时也相信美好,并且在惨烈里不放弃让自己奔向美好——这就是张平宜给我最大的“触”觉。
当然,自我批评一下,像我这样的人,大约就是鲁迅说的那种中国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摩别人的中国人。我们这种人的存在几乎就是暗黑系存在的明证,为了不让自己见到太多光明之后的黑暗,所以我尽量不去看好人好事,万一看穿了他(她)怎么办?你是难受还是不难受呢?真的勇士敢于直面人世的黑暗,只可惜大部分的人不是真的勇士,所以拿起《触——台湾娘子上凉山》时心里还是挺抵触的,尤其一翻里面,发现是个美女,就更不以为然了。做媒体的人都知道要有戏剧性,如果她不是台湾人,不是这么美的美女,会有这么多奖颁给她么?
过了几个星期一个无聊的晚上,才拿起书,拿起书之后,倒是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首先我觉得女主角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伟人在描写,她也写自己缺点,写自己的小心眼,写自己爱漂亮,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没有血泪控诉。许多大善人爱把周围描述成恐怖地狱,把别人描写成可怖的恶魔,以突显自己的伟大与崇高,而张平宜反倒没有,她十分客观平实地写出了她到凉山的原因。
1999年夏天,刚刚生下孩子,原本想辞职当个全职妈妈的张平宜做最后一个大专题:国际救援组织“偷渡”她进入与世隔绝的四川麻风村落。海拔二千多公尺以上的高地得麻风病的人已病得不成样子,而他们生下的健康的孩子因为隔绝,也是全身光溜溜,而且“每个人的脸都很脏,脏到只看得到两颗眼珠子。”这群人没有身份证,被自觉不自觉地隔绝在山林之上,成为真正的“社会隐形人”。看过如此人间景像,离开时发誓不要再来的女人却在写完报道之后,“不知怎么,那个坐在雷波山上,白着一张脸,用系在裤子上的草绳自杀过好几次的老人,像幽灵般三不五时漂浮在我面前。”
当张平宜写到此时,我心中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因为有很多次,我心里也有这种感受。差别在于,当这些绝望无助的面孔出现在我脑海中时,我只是难过地甩甩头把它们忘记,而张平宜就真的又因为这些面孔而十年内十二次跑回凉山,开始了与麻风病彝族孩子们的交往,苦心经营她的大营盘小学,到处求捐,与当地政府打交道,在种种麻烦与纠结里进行她的行善之旅行。她并不完美,用宗教的说法那可能是上帝的召唤,用哲学家的说法那是命运选择了她,而用张平宜的说法,“从最初的一个感动,到坚持走了十年,与其说是爱心奉献,不如说那是我人生要学习的另一门功课,因为任何一种行善,绝不是一厢情愿,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挑战与行动,更是一种承诺与永续。”
除了这个领悟,张平宜还给了我另一种领悟,在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凉山的过程里,张平宜曾把这些孩子都送到弟弟在青岛开的工厂里培训,但这些没有受过现代教育的孩子受不了都市里一板一眼的职业培训,纷纷离开。开始这让捐助人感到失望与沮丧,但我觉得张平宜让人感动的是,她没有发展恩人的居高临下的愤怒与不平,反而在这个事端里检查了自己的问题:“过去我的爱总是无怨无悔地给予,但随着岁月增长,我给的最少的反而是自由,而这却是他们长大后最热切的盼望。爱是一把双面刃,接受要学习,给予更是一种教育,此刻我要学的应该是放手的智慧,因这是最大、最难也是最后的给予。”看到这一句,我深深感受到做为一个平凡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心灵的美好,与心灵的高贵。
“In our life, we must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这句话看起来很高贵也很虚无缥缈,但足以成为人生目标。我们当然不知道命运会选择我们做什么事,或许是画画,或许是扫街,或许是基金,或者是卡车司机,但无论你被选中干什么,它都将是一种试炼,美好的人会借此“倾听自己进而发现自己”,在最后“知道在某处等待我的是更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都要争取做一个美好的人,力量微小就独善其身,让身边的小世界美好一点,力量足够时就帮助他人,让更大的世界更美好一点。无论如何,做一个美好的人就是相信惨烈的同时也相信美好,并且在惨烈里不放弃让自己奔向美好——这就是张平宜给我最大的“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