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哲学之光的艺术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8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由画家自己题名的《雪巅神彩——李兵水墨高原雪山画作品选》摆在我的案头,初翻两遍便眼亮心惊,稍后一页页细读几遍,更使心灵与精神受到强烈震撼。经过一番静气赏阅与沉思,让人深切感受到的是:李兵先生的一幅幅精品力作,内蕴着丰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思考,既有现实的厚度、理想的深度,又有生命的高度、生活的强度,是闪烁着哲学之光、饱含着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伟大艺术。
  谈及艺术与哲学,许多人则匪夷所思,以为是不可并称而语的不同领域。其实不然,艺术与哲学,皆为真理的诠释者和负荷者。任何一种艺术,包括绘画,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法、技巧等,更需要艺术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體现某种哲学思想。哲学家和艺术家,都必须思考并回答所处世界与时代的问题,只是理性与感性的方式相区别而已。一切称得上崇高或伟大的艺术,都应当体现或折射某种哲学思想。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有一句经典名言:“哲学是艺术的灵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哲学的表达,而最好的艺术家也必然是充满思想与情感的智者。
  李兵先生是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体系的创立者和领军人物,早在10年前就被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推举为“影响中国的100位艺术大家”,并相继入选“中国艺术风云人物”“当代最具收藏投资价值的山水画家”“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国画家”“全球500强”水墨画家等。他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史上开宗立派的杰出人物,除了被许多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与赞誉的卓越艺术成就外,从他那些诗书画一体的艺术作品中体现与折射出的始终焕发永恒魅力的哲学思想或哲理更不可忽视,那正是照耀在我国文艺发展历史时空和人们心灵与精神世界的亮光。
  巅峰,神圣向往大千世界,总有一种神圣,让你向往,令我憧憬。
  在李兵先生笔下,雪山巅峰是景却又非仅仅是景,其笔墨堆砌而成的奇景,恰恰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符号,既是一座座貌似真实的雪山,又似一个个神圣灵魂的标记。他用中国水墨的力量,展示了一种能给千千万万民众以神奇感召力的笔墨精神。在李兵一系列水墨高原雪山画中,“巅峰”已被人格化,是一种推崇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一种闪烁光芒的人生理想。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有宏伟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就有可能夺取胜利,走向成功,创造辉煌。否则,必将平庸,甚至可能堕落。鲁迅说过:“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泰戈尔也说:“世界上一切伟大运动都与某种理想有关。”走进新时代,我国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伟大目标,如何激励全国人民勇于开拓与砥励奋进,这恰是文艺家们大展才智的良机与责任。
  应当说,李兵先生正处在一个文艺大复兴的好时代。他作为一位著名画家和省级文联主要负责人之一,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自开创水墨高原雪山画体系二十余年来,他挥舞大笔,不停描绘着一座又一座雄伟、壮丽且充满阳刚之气、彰显崇高品格的神奇雪峰,以艺术的语言将自己心中的梦想与信念,塑造成了一个个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灵魂,唤起各民族仰望伟岸与追求圣洁的意识觉醒,强化了新时代共同的情感记忆。
  姿态,画以会意。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与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画以会意”正是画家李兵先生的哲学思想根基,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品质的传承,又是在绘画实践中所作的奋力创新。
  山水画是中国艺术史上最突出的典型代表,历代大家名家不少,但大多还只是一种“云烟苍茫,峰峦叠障”的艺术视野。而李兵的水墨高原雪山画,其创新就在于跨越了物质层面的风景描绘与写真,以走向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的绝妙构想,以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完美组合,达到以独特的山水姿态展示出“江山”“天下”的宏阔胸襟,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奋进的力量和情操的陶冶。
  欣赏艺术作品,重在审其“意”。因为艺术作品,是以艺术的语言表述世界与人生的问题,以诠释物质存在与社会生活的真谛。艺术作品的意,是判断其是否升高为哲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作为画家、画作之“意”,是将某种思想、理念体现在立意、笔意、情意,而造就意形、意境、意味,以呈现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景与光彩。
  从李兵的艺术成就来看,可以说,他是一个使绘画艺术走向哲学的成功典范。在他的系列高原雪山画中,以庄严、神圣的立意,创造出了雄伟、崇高的雪山意形;以壮美、苍劲的笔意,展示出光芒灿烂、气势磅礴的意境;以圣洁、博大的情意,抒发着“踏雪壮脊梁,豪情歌沦桑,身经千般苦,志向在远方”(李兵题画诗)的豪迈之情与励志之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兵的雪山画作中的高峰,并非并列齐美,而是一峰更比一峰高,一峰更比一峰险,一峰更比一峰美。没有最高的山峰,只有更高的山峰。只有以向上、奋进的姿态,不断地攀登,才能登临更高的山峰。此画,此情,此理,让人们在欢呼、惊叹之后,更给人们以沉思和深刻的启迪。如他在《傲雪当空坐》画上题诗:“傲雪当空坐,听涛瞰江河。腾云呼天地,万壑响颂歌。”又如他在《翘首浴天光》画上题诗:“翘首浴天光,居高观云翔。寒风何所惧,傲立展银装。”这是多么充满正能量的催人乐观向上的诗情画意!
  技法,品质升华。
  作为一名画家,技法、技巧是最基本的功底。但要成为一代大家名家,仅有此功底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文化、艺术、美学等全面修养的基础上,以哲学家的目光与视觉去参悟世界与人生的真理,方能奠定自身雄厚而优秀的人格品质,而在笔墨的技法、技巧中赋予画作的灵性与情愫,使画作的人格化品质得以升华。
  李兵先生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能成功地把古老的中国山水画中几乎属于空白的高原雪山题材创作擎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这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界的启示本身就饱蕴着哲学的命题与逻辑。完美的技法,与哲学的表达,才可能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
  正如不少专家学者所指出,李兵的艺术创新与突破,主要在探索提炼出“块斧劈皴”和独特的“挤白”“衬白”染雪、冷暖对比烘雪等技法,填补了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法的空白,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境界。笔者观察,他还有“气韵游”“方圆适势”两大创意,更增添了其艺术的魅力与活力。“块斧劈皴法”,无疑是超越前人的独创,烙上了李兵印记,再次刷新了“敢于超越,方能出成就”和“后浪推前浪,今人胜古人”的哲学逻辑。白与黑,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李兵稳控着时间与空间的诗意弥漫,根据实与虚、动与静、物与理、型与美的需求相宜,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精巧地处理黑与白和色与墨的关系,以“挤白”“衬白”染雪法使人们从感官的刺激跃至感觉的反省,“黑”生玄思,“白”引气流,从黑白相间看到无限的生机与可能。气韵生动,一般书画家们似乎只视为“六法”之一,而李兵先生却让气韵悠游于整体画面,让点线、笔势、棱角、墨色、光焰等流丽各异,风扬云游,波翻浪滚,使气韵不仅是精致唯美,而且升华为画作的生命活力与哲学精神。方与圆,是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也是历代艺术家在造型上的“规”与“矩”,是一种秩序与安定的运行象征。通观李兵的高原雪山画,他以“方”表庄严与雄伟,以“方”达豪迈与正气,以“圆”随大势与主流,以“圆”顺天缘与情理,把“天圆地方”“方圆有度”提升到了“方圆适势”的更高精神境界。
  布局,以景怡情。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李兵的水墨高原雪山画作以全景式构图布势,无论远中近关系还是上下左右关系都相互关联契合,且春夏秋冬与早中晚的色泽相宜严谨,形成了雪域高原的独特气象与品格。笔者以为,除此之外,其画作还具有两大更具独特价值的闪光点:
  其一,他把自己长时期对高原雪山的体察和感悟融入画中,诗书画一体且互为补充与同频共鸣,思想与艺术共舞,景致与德情并茂,使绘画艺术升高至哲学的金殿。如其画作《铁骨暖众心》题诗:“神韵烁古今,雪魂难歌吟。凌空冲霄汉,铁骨暖众心。”在阳光照耀下的圣洁雪山,加上秀丽端庄的书法与饱含深情的诗句,传情达意浑然一体,更强化了画作的形象与意境的感染力,使艺术再添了超自然的神力。
  又如在《寒雪知劲松》美伦美奂的画面上,他题诗曰:“寒雪知劲松,秋山伴霜红。征程虽艰险,壮志可凌空。”这样的艺术品,可谓“诗与远方”的诱惑与呼唤,既是他数十年心路历程的深情结晶,更是给世人吹响一曲励志奋进的精神号角。
  其二,巧借光影抒情言志。从李兵先生的高原雪山画中可见,宇宙间、人世间,绝不只是日月光华和金子发光,更丰厚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光便是在人们心灵中燃烧、闪烁的品德之光、情感之光和智慧之光。例如他的画作《浴彩迎晖踏云烟》,山顶日光照耀,远处霞光流彩,近处雪崖破云耸立,再品味其画上题诗:“海誓山盟共长天,风吹雨打心相连。并肩举目观世界,浴彩迎晖踏云烟。”真是一诗题罢满山情,千古温馨在心头。再如《热血满心河》和《正气傲长空》两幅画作,一片白皑皑的雪光,及奔腾流动的云烟,让林荫下的寒与阴更渺小。细品其两首题诗“岁月似风过,光阴汇成歌。寒山知静远,热血满心河。”“正气傲长空,苍山舞银龙。冰霜化甘露,雨雪扬春风。”从诗画中感知其满腔正气与热血沸腾,激情奔放,意气风发,如高耸的精神脊梁,似飞翔的思想雄鹰。
  李兵先生的水墨高原雪山画,植根于李兵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德情之中,必将成为如高原雪山本身一样崇高与永恒的巅峰艺术。
其他文献
蜀锦 60cm×760cm 2014年  这件蜀锦艺术精品历时五年完成,以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生产、流通为背景,以宋代成都特有景观散花楼、摩珂池、解玉溪、东大街等为场景,以川西民俗生活为内容,展现宋代成都的繁华景象。画卷全长六米,仅人物就达五百多个。创作者在蜀锦传统工艺上大胆创新,除充分应用“七梭三十六色”传统技法外,还大量换套,创造了单位面积换套最多、提花交织次数最多、晕色应用最多等多项蜀锦
根雕 188cm×58cm×39cm 2002年  根雕艺术是一门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创作者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術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  该根雕作品是作者满怀敬意,利用
非遗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戏剧艺术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所有优秀的艺术形式在呈现过程中都必然承担着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的重任。  所以,我们在创作一部剧的时候,除了视听效果以外,更加注重它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这是创作质量的重要保证。从舞剧《醒·狮》2018年摘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桂冠,到舞剧《努力餐》2020年再度捧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醒·狮》和《努力餐》都是遵循这样的创作主旨,它们
1974年生于成都。中国民盟盟员。成都画院专职画家、院长助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会副秘书长、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委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当代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理工學院、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向洋的工作室不大,但处处透着精致,靠外侧的一排窗子,正好被半人高的细竹遮挡着,似乎隔绝
高级记者,纪录片导演。现为中央新影集团梁碧波工作室总监,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成都广播电视台专家工作室专家。  从业25年来,为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DISCOVERY、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拍摄制作了100多部(集)电视纪录片、3部电影纪录片、1部电影故事片。获国际大奖6项、国际入围15次。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百佳电视
黄世敏  笔名黄钺,1957年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锦水书画院常务理事,成都现代工笔画会会员。  八十年代初拜蜀中名宿,陈子庄、伍瘦梅先生门人林旭中先生为师,系统学习中国山水画。后又问道于著名画家秦天柱老师,受益匪浅。作品经常参加省、市各级的展览,作品多被各界朋友及外国友人收藏。  比文字更厉害的,莫过于绘画艺术。寸尺之间,简单的构图,挥洒的勾勒,一
我读中学期间跟随刘征兵先生学习篆刻艺术,受益匪浅。  刘征兵先生为人处世坦率真诚,和睦谦逊,对待学术严谨细致,对待学生平易近人。他是一个豪爽开朗的艺术家,创作、研究、传授都是一丝不苟,在纯粹洁净的心态支撑下,使其艺术水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刘征兵先生的篆刻注重在广泛深入地吸收中塑造自我,秦汉时期的朱文、白文、封泥、以至将军印、古玺都是他研习的对象,在深厚积淀中涉猎明清流派,从而确立了审美取向,渐
五十多年来,鄢家骏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我的眼前,总会晃动着彩云之南、万绿之中的那盏驮铃,在热带骄阳的映射下,坚硬锃亮的铜铃熠熠生辉,我的耳畔,也总是回响着发自遥远群山的铃声,这是一位边地作家的真挚心声。  在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在突破植胶禁区、创造科技奇迹的我国第二个天然橡胶基地垦区,有这样一支勤奋遒劲的笔,描绘着云南边疆的奇山妙水,以及多民族居住地区人们的和谐生活,高扬起建设边疆
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作 词:赵大国  词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安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央视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获奖作者,文化部“中国优秀少儿歌曲”推荐曲目作者(多次),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多次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  作 曲:贾海波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安市音乐舞蹈家协会副秘书长、广安市文化馆艺术部主任
朗诵|刘欣瑶   我听说,   2003年春天,   非典蔓延。   是你們,   冒着生命危险,   奋战在疫情第一线。   我看到,   2020年春天,   新冠病毒蔓延。   依旧是你们,   不顾个人安危,   继续奋战在疫情第一线。   你们是白衣天使,   救死扶伤,   妙手回春。   你们是白衣战士,争分夺秒,   抗击疫情。   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   是你们,   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