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师培训是教师入职后提升素养、提高能力的关键一环.当前教师培训在系统性、递进性、聚焦性、深入性、实践性等方面,尚不能适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优化教师培训应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传道情怀、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建设;完善不同学段教师的知识结构,巩固教师对课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生发展知识的掌握;提升各学段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选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水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培训是教师入职后提升素养、提高能力的关键一环.当前教师培训在系统性、递进性、聚焦性、深入性、实践性等方面,尚不能适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优化教师培训应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传道情怀、师德修养等方面的建设;完善不同学段教师的知识结构,巩固教师对课程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生发展知识的掌握;提升各学段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选取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水平.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分析rn本课内容是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内容模块3《政治与法治》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的重组整合.承接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布局”,具体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方针.其中“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防线,“全民守法”是基础,这四个方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缺一不可.
体验性学习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体验来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建设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创设情境,引导体验;分享交流,充实体验;促进内化,强化体验;拓展延伸,深化体验等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顺利开展体验性学习.
一、教学背景分析rn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主要阐释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一目是原理内容,第二目是方法论要求.相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才能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rn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哲学思维品质,能够唯物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但是学生课本知识多,社会实践少,感性认识多,理性思维少.由于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概念及作用属于第一次系统学习,所以教学过程要深
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大背景下,教学素材的选用也应体现一体化的思路.初高中思政课如何选用素材才能做到既“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又“胸中有丘壑,盱衡存大局”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以初中“公平正义的守护”和高中“公正司法”为例,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学情特点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探索出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素材选用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分析rn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本课程的学习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程应基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真实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rn2.从教材内容与结构来看,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该部分的学习建立在认识论与唯物史观学习的基础上,既是对上一框题“价值与价值观”的延续,也是对下一框题“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铺垫.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推动学生养成良好心态和淬炼优秀心理品质,是实现心理育人的主要追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学生心理发展层面,可以从四个维度聚焦心理育人价值实现:构建沉浸式体验场域,强化理想信念导向价值;开展议题式交流思辨,增强思想情感认同价值;创设项目式学习实践,提升道德行为激励价值;探索结构化活动设计,培育健康心态养成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