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数学走进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
1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先请学生看一段超市购物的录像,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而且,购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他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关知识。提到买东西,他们自然会想到人民币;提到人民币,他们又联想到其他一些关于钱的知识,如钱的产生及其发展,如何辨认真假等。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采用一个数学故事来开场:“一位老渔民到集市上去卖鲢鱼,每500克鲢鱼卖10元钱。一位顾客前来买鱼,要求老渔民将鱼头和鱼身分开卖,鱼头每500克6元钱,鱼身每500克4元钱。老渔民心里稍一算,4元加6元也是10元,不吃亏,就爽快地把鱼卖给那位顾客。过后,这位老渔民一直觉得卖得钱有问题,于是就开始仔细思考这种算法,结果发现自己吃了大亏。”故事一讲完,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认为是这个原因,有的认为是那个原因,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抓住这个时机,笔者很顺利就过渡到新课的教学。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对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再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笔者注重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际说一说: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周围的同学在你家的哪个方向?学校在你家的哪个方向? 这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兴趣盎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2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2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学生喊口令,一声“出发”,2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笔者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笔者再让2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2个黑板前。笔者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笔者再让2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击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就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教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就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可带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把买来的东西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的问题,边议论自己买的东西,边算一算自己花的钱数。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索问题的热情极高,不一会儿便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经过讨论一一解答。这样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开展生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如“图形的拼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已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每种图形若干,将几个相同的图形拼成另一种图形,进行拼组汇报交流:用2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4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用2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用4个三角拼成一个正方形,等等。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而且这种魅力赋予教学情感色彩,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情,知情融合、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浓厚的情感驱动下,发展了各种能力,提高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城南新区实验学校)
1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先请学生看一段超市购物的录像,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而且,购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他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关知识。提到买东西,他们自然会想到人民币;提到人民币,他们又联想到其他一些关于钱的知识,如钱的产生及其发展,如何辨认真假等。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又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采用一个数学故事来开场:“一位老渔民到集市上去卖鲢鱼,每500克鲢鱼卖10元钱。一位顾客前来买鱼,要求老渔民将鱼头和鱼身分开卖,鱼头每500克6元钱,鱼身每500克4元钱。老渔民心里稍一算,4元加6元也是10元,不吃亏,就爽快地把鱼卖给那位顾客。过后,这位老渔民一直觉得卖得钱有问题,于是就开始仔细思考这种算法,结果发现自己吃了大亏。”故事一讲完,学生就议论开了,有的认为是这个原因,有的认为是那个原因,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烈。抓住这个时机,笔者很顺利就过渡到新课的教学。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对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再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笔者注重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际说一说: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周围的同学在你家的哪个方向?学校在你家的哪个方向? 这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兴趣盎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让2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2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学生喊口令,一声“出发”,2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笔者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笔者再让2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2个黑板前。笔者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笔者再让2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击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就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教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就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可带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把买来的东西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的问题,边议论自己买的东西,边算一算自己花的钱数。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索问题的热情极高,不一会儿便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经过讨论一一解答。这样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开展生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如“图形的拼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已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每种图形若干,将几个相同的图形拼成另一种图形,进行拼组汇报交流:用2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用4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用2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用4个三角拼成一个正方形,等等。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知识的魅力,而且这种魅力赋予教学情感色彩,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悦耳、悦目、悦心、悦情,知情融合、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兴趣高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浓厚的情感驱动下,发展了各种能力,提高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城南新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