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动画的核心命题,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幽默”或“温情”。对于以叙事为手段的商业动画长片来说,只有幽默是远远不够的。当然,作者的目的可能是想让观众最终感受到温情,比如一家团聚,正义战胜邪恶等,但是只有这样的目的是不够的。作为叙事长片,没有前面的情节做铺垫,所谓的温情只是无助的抽象概括,温暖也会成为空中楼阁。例如,没有马林在海底千里寻找尼莫,最后的父子团聚就没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疯狂”是动画的核心命题,是超越故事与视听的精神实质。
我们为什么需要疯狂,而疯狂又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被当代哲学家们深度关注,德鲁兹在《反俄狄浦斯》中,将疯狂与分裂视为逃离历史、逃离符码之网,逃离控制与异化的唯一获救之路a“疯狂”与“正常”这一对令人神往的矛盾组合,给予人类对自身价值以及社会道德的无尽追问。我们习惯成人对社会规范的主导,并把这些规范定名为“正常”。强者拥有话语权利,主宰其他生命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而处于话语末端的个体,则受压迫和禁锢,精神得不到宣泄。社会与人的非正常行为就是在分裂自身的同时挑战权力。徒劳的理性批判变成将权力解构,用疯狂来逃离历史、逃离话语、逃离被控制与异化,走向娱乐的放逐。
动画中跨越物种的自由表达,泛神化,对毁灭与超能力的迷恋正是出于这种精神的寄托与释放。《小鸡快跑》与《怪物公司》这两部由动物和怪物为主角的动画,正是人与社会在压抑后的价值宣泄和道德寓言。在这两个动画文本中,养鸡场、公司不只是简单的故事场景,也是某种全球文化类型的解读切入口。作者疯狂地把关于人的话语移植到动物与怪物身上,用动画的方式进行缩影。两部影片都是简单地用二元对立进行概化的叙述。《小鸡快跑》是典型的“人与鸡”的正邪对立:
《怪物公司》表面上是人与怪的融合,但是无论作者在两个世界中设置了多少温情的“门”,这种对立的二元世界,已经决定了“一分为二”的尴尬情况。只有这样的疯狂才能解放被道德束缚了的身体,动画才能激起观众的共鸣。
《怪物公司》的开场是利用一次失败的惊吓试验,从表面上看,作者的目的可能是从局部展开情节,期望对观众有更强的吸引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试验中的几个细节。首先,螃蟹老板的出现,直言不讳地把这个怪物世界的特殊价值观告诉了观众,也就是:“怪兽世界的电力能源是小孩子的尖叫,而小孩子又是怪兽世界最恐怖的破坏力,小孩是最毒、最致命的。”这一对矛盾成了影片最富有创意的亮点。其次,这一个试验将怪物世界的行为工具化的特点,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试验中的小孩模型在试验结束后被机械撑杆支起,这非常视觉化地告诉了观众一个工具时代的符号。
疯狂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动物还是怪物,作为人类的精神寄托,他们必须挣扎,在自由的边缘抗争:必须反叛,和话语权力对抗;最终,必须逃离。逃离是危险的,哲学上看,作为话语主体的霸权造就了对接受者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约束,这不是个体行为,这是体制的产物。话语要保持优势就必须让逃离者受到严厉的惩罚,为此“逃离”的意志与行为又将面临双倍压制。
“金婕和洛齐”,长毛怪和大眼怪,这两对逃离的叛逆者,在原始生命力的推动下,开始在秩序中进行破坏。金婕和长毛怪是理想主义者,洛齐和大眼仔则带有更多的劣根性。当然,这种角色的劣根性是为动画需要而特设的喜剧元素。大眼仔从没忘记他的女朋友;洛齐则是在骗吃骗喝中开了头,他是为了不被马戏团抓回去才被追加入小鸡逃亡计划的。金婕在开会的时候,告诉大家,那是一个怎样美丽的地方。在那里自己养自己,没有农夫,没有狗,也没有鸡屋,没有农场。当懦弱的鸡问她农夫是不是去度假了时,金婕果断地告诉她:“不是去度假,农夫根本不存在。”作者在这里一语道破天机,疯狂的本质一览无遗:我们不是在短暂的逃离,我们是要彻底摆脱体制与霸权。金婕最后还告诉大家,在那里不用产蛋。这时候,有鸡反驳她“我一生没有听过这么的谎话,面对现实吧,我们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
就在这一场会议结束后金婕坚强地走出鸡屋,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下来。面对星空,她祈求着上帝,高喊着自由。这一幕让人联想起很多的英雄主义影片。金婕就像一个布道者,在给苦难的群众宣传着理想与信念。在不被理解,革命转入低潮时,她开始寻找精神力量的支持。当然,作为动画,作者没有让节奏有一点点的拖沓。就在这个时候,洛齐,一只花皮鸡从天而降。之后他告诉大家,他来自“自由的土地和勇敢之家园”。并时不时自夸“我是天生自由的鸡”。疯狂在这样的诱因下升级。
我们由此得出动画中疯狂行为的三个特点。
第一,疯狂是由于角色在原来的困局中不能得到释放,从而需要通过某种行为来解困。疯狂是需要理由的,作为叙事动画长片,在情节之始,就需要给予角色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剧情理由,也就是说,只有故事的情景逼着角色走向疯狂,接下去的出发、逃离、反抗、深入等行为才可能是合理的。其次,这个理由必须是疯狂行为的心理基础,这个基础为下一步的疯狂行为提供了合理性。第二,动画中的疯狂命题并不是单纯地指故事的起因,角色的性格,或高潮的动力。除了这几点外,更重要的是角色连续行为的疯狂过程。基于某种原因,角色踏上疯狂行为系列,此中的疯狂逐步升级,在多重线索的共同作用下,直至高潮。第三,动画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疯狂行为的回归。小鸡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理想中的家园,长毛发现了欢笑的能量,这些都是对疯狂行为的回归,虽然在回归之前一定是一场疯狂高潮。
疯狂是前期剧情的延续,疯狂是后期绝情的诱因,疯狂将影片前后的剧情联系在一起,使得影片在不失高潮的前提下,理所当然的使观众在理解影片内涵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了影片之中。作为商业动画长片,要想达到使观众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剧情的温馨,除了需要精彩的故事内容之外,更需要的是对立个体之间的激烈对抗程度。而此激烈对抗程度就是指疯狂的程度,不仅仅是正义一方的疯狂程度,也包括非正义一方的疯狂程度。程度越深,对抗越强,非正常化的现象就越明显,以至于使观众真正的与影片产生共鸣,将自己的真心感受放置其中,寻求内心的释放。
动画需要疯狂,动画人需要疯狂,动画观众更需要疯狂。
我们为什么需要疯狂,而疯狂又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被当代哲学家们深度关注,德鲁兹在《反俄狄浦斯》中,将疯狂与分裂视为逃离历史、逃离符码之网,逃离控制与异化的唯一获救之路a“疯狂”与“正常”这一对令人神往的矛盾组合,给予人类对自身价值以及社会道德的无尽追问。我们习惯成人对社会规范的主导,并把这些规范定名为“正常”。强者拥有话语权利,主宰其他生命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而处于话语末端的个体,则受压迫和禁锢,精神得不到宣泄。社会与人的非正常行为就是在分裂自身的同时挑战权力。徒劳的理性批判变成将权力解构,用疯狂来逃离历史、逃离话语、逃离被控制与异化,走向娱乐的放逐。
动画中跨越物种的自由表达,泛神化,对毁灭与超能力的迷恋正是出于这种精神的寄托与释放。《小鸡快跑》与《怪物公司》这两部由动物和怪物为主角的动画,正是人与社会在压抑后的价值宣泄和道德寓言。在这两个动画文本中,养鸡场、公司不只是简单的故事场景,也是某种全球文化类型的解读切入口。作者疯狂地把关于人的话语移植到动物与怪物身上,用动画的方式进行缩影。两部影片都是简单地用二元对立进行概化的叙述。《小鸡快跑》是典型的“人与鸡”的正邪对立:
《怪物公司》表面上是人与怪的融合,但是无论作者在两个世界中设置了多少温情的“门”,这种对立的二元世界,已经决定了“一分为二”的尴尬情况。只有这样的疯狂才能解放被道德束缚了的身体,动画才能激起观众的共鸣。
《怪物公司》的开场是利用一次失败的惊吓试验,从表面上看,作者的目的可能是从局部展开情节,期望对观众有更强的吸引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试验中的几个细节。首先,螃蟹老板的出现,直言不讳地把这个怪物世界的特殊价值观告诉了观众,也就是:“怪兽世界的电力能源是小孩子的尖叫,而小孩子又是怪兽世界最恐怖的破坏力,小孩是最毒、最致命的。”这一对矛盾成了影片最富有创意的亮点。其次,这一个试验将怪物世界的行为工具化的特点,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试验中的小孩模型在试验结束后被机械撑杆支起,这非常视觉化地告诉了观众一个工具时代的符号。
疯狂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动物还是怪物,作为人类的精神寄托,他们必须挣扎,在自由的边缘抗争:必须反叛,和话语权力对抗;最终,必须逃离。逃离是危险的,哲学上看,作为话语主体的霸权造就了对接受者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约束,这不是个体行为,这是体制的产物。话语要保持优势就必须让逃离者受到严厉的惩罚,为此“逃离”的意志与行为又将面临双倍压制。
“金婕和洛齐”,长毛怪和大眼怪,这两对逃离的叛逆者,在原始生命力的推动下,开始在秩序中进行破坏。金婕和长毛怪是理想主义者,洛齐和大眼仔则带有更多的劣根性。当然,这种角色的劣根性是为动画需要而特设的喜剧元素。大眼仔从没忘记他的女朋友;洛齐则是在骗吃骗喝中开了头,他是为了不被马戏团抓回去才被追加入小鸡逃亡计划的。金婕在开会的时候,告诉大家,那是一个怎样美丽的地方。在那里自己养自己,没有农夫,没有狗,也没有鸡屋,没有农场。当懦弱的鸡问她农夫是不是去度假了时,金婕果断地告诉她:“不是去度假,农夫根本不存在。”作者在这里一语道破天机,疯狂的本质一览无遗:我们不是在短暂的逃离,我们是要彻底摆脱体制与霸权。金婕最后还告诉大家,在那里不用产蛋。这时候,有鸡反驳她“我一生没有听过这么的谎话,面对现实吧,我们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
就在这一场会议结束后金婕坚强地走出鸡屋,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下来。面对星空,她祈求着上帝,高喊着自由。这一幕让人联想起很多的英雄主义影片。金婕就像一个布道者,在给苦难的群众宣传着理想与信念。在不被理解,革命转入低潮时,她开始寻找精神力量的支持。当然,作为动画,作者没有让节奏有一点点的拖沓。就在这个时候,洛齐,一只花皮鸡从天而降。之后他告诉大家,他来自“自由的土地和勇敢之家园”。并时不时自夸“我是天生自由的鸡”。疯狂在这样的诱因下升级。
我们由此得出动画中疯狂行为的三个特点。
第一,疯狂是由于角色在原来的困局中不能得到释放,从而需要通过某种行为来解困。疯狂是需要理由的,作为叙事动画长片,在情节之始,就需要给予角色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剧情理由,也就是说,只有故事的情景逼着角色走向疯狂,接下去的出发、逃离、反抗、深入等行为才可能是合理的。其次,这个理由必须是疯狂行为的心理基础,这个基础为下一步的疯狂行为提供了合理性。第二,动画中的疯狂命题并不是单纯地指故事的起因,角色的性格,或高潮的动力。除了这几点外,更重要的是角色连续行为的疯狂过程。基于某种原因,角色踏上疯狂行为系列,此中的疯狂逐步升级,在多重线索的共同作用下,直至高潮。第三,动画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疯狂行为的回归。小鸡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理想中的家园,长毛发现了欢笑的能量,这些都是对疯狂行为的回归,虽然在回归之前一定是一场疯狂高潮。
疯狂是前期剧情的延续,疯狂是后期绝情的诱因,疯狂将影片前后的剧情联系在一起,使得影片在不失高潮的前提下,理所当然的使观众在理解影片内涵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融入到了影片之中。作为商业动画长片,要想达到使观众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剧情的温馨,除了需要精彩的故事内容之外,更需要的是对立个体之间的激烈对抗程度。而此激烈对抗程度就是指疯狂的程度,不仅仅是正义一方的疯狂程度,也包括非正义一方的疯狂程度。程度越深,对抗越强,非正常化的现象就越明显,以至于使观众真正的与影片产生共鸣,将自己的真心感受放置其中,寻求内心的释放。
动画需要疯狂,动画人需要疯狂,动画观众更需要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