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四时景物”为人文主题,组织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让人在阅读时仿佛漫步在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清楚明了。
《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时间为序的写景散文,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各为一段。文章仅三百多字,篇幅简短,结构简单。在每段的开头,作者都开门见山地点明每个季节中最美的时刻,后面的语句就抓住这一时刻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语言简洁,富有韵味,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值得再三品味。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优美的语句,想象语言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透过作品传达的情感。同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去尝试写自己身边的景致,去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
2.品词析句,想象画面,领略作者笔下四季的动态之美,感受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指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想象,模仿写话,写写四季别的景致。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想象画面,体会四季的动态之美,并模仿运用,写写四季别的景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感知
1.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如果让你用一种事物来代表你喜欢的这个季节,你会选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如春天的新芽、夏日的荷花、秋天的瓜果、冬日的雪花……)
2.你看,每个季节都有最美的事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日本散文鼻祖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四季之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在作者眼中,四季到底什么最美?又因何而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在书本上圈圈画画。
4.美文,要读美,首先要解决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教师指名读,正音“红晕yùn”。学生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四季到底什么最美?又因何而美?”教师通过设置这样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研读中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寻找视角
1.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四个季节,四个自然段,有没有特别之处呢?
学生交流:每段话的开头第一句是中心句。学生朗读句子。(相机板贴: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2.一起来读一读这四句话。在这四句话当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交流:黎明、夜晚、黄昏、早晨……这些都是描写时间的词语。(板贴:时间)
3.我们喜欢一个季节,往往是因具体事物而喜欢。但清少纳言的视角不同,她喜欢某个时间,很独特。
(设计意图:文章的层次清楚,语言清秀、瑰丽,是一篇美文。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作视角的独特。)
三、研读段落,感受四季
(一)研读“春之黎明”,感受柔和之美
过渡:我们先走进作者眼中的春天吧。(出示第一自然段)
1.在作者眼中,春天的黎明是最美的。那作者寫黎明时有没有写到具体的事物呢?(板贴:具体事物)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天空”“红晕”“彩云”)
◇ 预设:对,红晕也是具体事物,如“妹妹脸上透着红晕”,指淡淡的浅浅的一团红色。
2.在清少纳言的眼中,这些具体事物为什么美?你能找一找特点吗?(板贴:特点)
◇ 预设1:色彩丰富,有变化,又很柔和,很美。(朗读句子)
◇ 预设2:“一点儿一点儿”,用了叠词,有一种悠然的感觉,读来更有韵味。
指导朗读:这样的叠词还有吗?对,放慢了语速读,感觉更美!
◇ 预设3:还有别的发现吗?
关注动词:(相机板书:泛着、染上、飘着)换掉这些动词行吗?我们来比较一下。
◇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有鱼肚色的天空,有微微的红晕,有红紫红紫的彩云。
小结:用上动词,就有了动感,有了动态的美。(相机板书:动态)
3.清少纳言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瞧,这些都是视觉描写。(相机板书:视觉)
4.通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黎明?请想象一下。
出示:通过
《四季之美》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四时景物”为人文主题,组织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让人在阅读时仿佛漫步在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清楚明了。
《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时间为序的写景散文,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各为一段。文章仅三百多字,篇幅简短,结构简单。在每段的开头,作者都开门见山地点明每个季节中最美的时刻,后面的语句就抓住这一时刻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语言简洁,富有韵味,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值得再三品味。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反复品味优美的语句,想象语言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透过作品传达的情感。同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去尝试写自己身边的景致,去表达对大自然,对生活、生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积累优美的句子,背诵课文。
2.品词析句,想象画面,领略作者笔下四季的动态之美,感受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指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想象,模仿写话,写写四季别的景致。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想象画面,体会四季的动态之美,并模仿运用,写写四季别的景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感知
1.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如果让你用一种事物来代表你喜欢的这个季节,你会选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如春天的新芽、夏日的荷花、秋天的瓜果、冬日的雪花……)
2.你看,每个季节都有最美的事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日本散文鼻祖清少纳言的一篇散文《四季之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在作者眼中,四季到底什么最美?又因何而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可以在书本上圈圈画画。
4.美文,要读美,首先要解决文中的生字词。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教师指名读,正音“红晕yùn”。学生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四季到底什么最美?又因何而美?”教师通过设置这样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研读中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寻找视角
1.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四个季节,四个自然段,有没有特别之处呢?
学生交流:每段话的开头第一句是中心句。学生朗读句子。(相机板贴: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2.一起来读一读这四句话。在这四句话当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交流:黎明、夜晚、黄昏、早晨……这些都是描写时间的词语。(板贴:时间)
3.我们喜欢一个季节,往往是因具体事物而喜欢。但清少纳言的视角不同,她喜欢某个时间,很独特。
(设计意图:文章的层次清楚,语言清秀、瑰丽,是一篇美文。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作视角的独特。)
三、研读段落,感受四季
(一)研读“春之黎明”,感受柔和之美
过渡:我们先走进作者眼中的春天吧。(出示第一自然段)
1.在作者眼中,春天的黎明是最美的。那作者寫黎明时有没有写到具体的事物呢?(板贴:具体事物)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天空”“红晕”“彩云”)
◇ 预设:对,红晕也是具体事物,如“妹妹脸上透着红晕”,指淡淡的浅浅的一团红色。
2.在清少纳言的眼中,这些具体事物为什么美?你能找一找特点吗?(板贴:特点)
◇ 预设1:色彩丰富,有变化,又很柔和,很美。(朗读句子)
◇ 预设2:“一点儿一点儿”,用了叠词,有一种悠然的感觉,读来更有韵味。
指导朗读:这样的叠词还有吗?对,放慢了语速读,感觉更美!
◇ 预设3:还有别的发现吗?
关注动词:(相机板书:泛着、染上、飘着)换掉这些动词行吗?我们来比较一下。
◇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
◇ 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有鱼肚色的天空,有微微的红晕,有红紫红紫的彩云。
小结:用上动词,就有了动感,有了动态的美。(相机板书:动态)
3.清少纳言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瞧,这些都是视觉描写。(相机板书:视觉)
4.通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黎明?请想象一下。
出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