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会碰到一些特殊学生,面对这些孩子,老师应该如何有效教育呢?本文针对一些个案,挖掘其背后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正确解读,以促进低年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个案 正确解读 心平气和
刚送走毕业班的学生,迎来了一年级可爱的小朋友们。说句实话,虽然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和孩子们面对面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现在回想起来,很多片段仍时时在脑中清晰回转。
回想与孩子交往的一年,我收获了很多很多,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孩童时代,与他们共同成长。在这一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正确解读是本,心平气和是金。
一
案例一:
刚刚入学的孩子中总有一些调皮捣蛋的。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黄昊,眼睛大大,聪明伶俐,一副讨人喜欢的模样。后来有老师不断来“告状”:他打老师,老是跑到教室外面去不听课,他哥哥也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老师对这样“不听话”的孩子都很“头疼”。
【分析】
1.积极寻找原因,正确解读是本。
医生治病要从诊断开始,教师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必须搞清楚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的行为是由于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通过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客观方面找原因,而且要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于是我及时与班主任共同交流分析,了解到这个孩子独自一人从美国远渡重洋回到祖国读书,顿时对他的“可恶”的行为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新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怎么融入其中,只能用拳头来武装自己恐惧的内心。如果不及时了解他的成长背景,而是一味地指责、批评,那么孩子的内心将会更加失落,抵触情绪会更加严重。因此正确解读孩子的每一个言行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采取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孩子也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2.及时给予关爱,心平气和是金。
鲁迅说:“主张宽容的人,万物和他接近。”教育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独自在中国求学的黄昊,我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染他,淡化他对千里之外父母的思念,教会他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
【措施】
[第一个回合]我在走进教室上课前,还在那里沾沾自喜:我还没有被这个小朋友打过。15分钟过后,我在写板书,只看到他快速无声地走到我面前,举起小拳头朝我扬扬。我当时心里就乐了:哎哟,我的待遇真不错,他还先下了战书。来而不往非礼也,我马上从身后快速地伸出我的大拳头,也扬一下,言下之意就是比比谁的大。不知道他有没有领会我的意思,反正他看了一下我的拳头,顿了一下就下去完成作业了。第一回合,侥幸,我没有输。
[第二个回合]经常听到老师说:他又不进教室上课了,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我边进行教学,边思考该怎么办。突然看到他的头在窗口晃了一下,顿时心生一计:等学生完成作业后,我改变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在黑板上开始贴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一会儿他的头又开始在窗口出现,我暗示靠窗的学生把窗户关上。果然他开始移动想看清教室里面的状况。借着这个机会,我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你想进来吗?进来上课的话以后可不能再走出去。他想了一会儿,慢慢地点点头答应了。从此他再也没有逃过我的课。第二回合,他没有赢。
[第三个回合]第一次口算达标测试过后,他拿到99分的口算纸的时候,看了一会儿哭了。我看着他,心里也不是滋味。想了一下,我抬起头说:大家看,黄昊在哭了,我们来问问他是怎么回事呢?他抽噎着说:我想拿口算标兵的奖状的。我接着问:如果你能一次把这题改对的话,我就给你奖状。因为你的态度已经够得上口算标兵的奖状了。眼泪还挂在脸上,他已经拿着改好的口算纸来换奖状了。第三回合,我们共赢。
【反思】
三个回合下来,黄昊天天缠着我问:今天学什么?要做什么作业?上课的时候非常专心,与开学的时候比,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回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坚信:正确解读是本,心平气和是金。古人曰:“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制;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简短的夸奖,都会让他的眼睛晶莹透亮、充满自信。
二
案例二:
每个班级都有外向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羞涩的孩子。老师一开始总是先关注外向的孩子,而有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内向的孩子。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只顾自己“偷偷玩耍”的孩子。一开始是周围的孩子经常来“告状”:老师,我的橡皮给王俊抢掉了。老师,我的铅笔被王俊全部弄断了……听着孩子们的“控诉”,我当时真的有点生气,怎么我班会有这样的孩子呢?
【分析】
1.与家长及时沟通,正确解读是本。
孩子的言行其实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我没有直接去找孩子,而是先联系了王俊的父母交流。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了解到,王俊在幼儿园里由于多动,加上性格内向,被班主任认为是自闭症。因此除了要求家长配合老师定期给孩子做感统训练外,在平时的教育中也总是训斥孩子,使孩子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看待同伴的眼神也是灰色的。于是我先和家长进行沟通,消除他们的焦虑。“从我个人的角度观察,你们的孩子肯定不是自闭症,他很正常。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肯定存在问题”。一句简短的肯定,家长久锁的眉头舒展了,同时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2.给孩子建立自信,心平气和是金。
由于在学前教育中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比较敏感、脆弱,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他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首先老师要谅解他们的过错,信任他能改正过来,尽量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从根本上改变关系。其次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帮孩子建立自信,让他尽快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还要在大家面前肯定、鼓励他。
【措施】
王俊对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于是当我班领养蚕宝宝的时候,我充分挖掘他有进步的表现,然后多发了一些蚕宝宝给他,他欣喜若狂,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回家了。每天他都要到我这里来汇报蚕宝宝的情况。看着他渐渐明亮的眼睛,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在那个期间,他经常跑来和我交流。
“老师,我今天吹笛子给它们听的,它们扬起头,听得可认真了。”
“你的蚕宝宝这么厉害的,你上课会认真听吗?”
“我肯定比它们做得好。”“相信你。”
“老师,今天我讲故事给它们听的。”
“真的吗?你愿意讲给班级小朋友听吗?”“好啊。”
在与孩子一次次的对话中,我为他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我把这个发现告知了王俊家长。王俊的父母听到我对他们的孩子的肯定也很兴奋,于是开始做有心人,让孩子经常把与蚕宝宝的交流做好记录。后来他的父母还把孩子每天写的关于蚕宝宝的片段打印成册,配上蚕宝宝的成长照片,做成了一本精美的蚕宝宝日记。当日记在班级传阅,大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时,他由衷地笑了。
【反思】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无法雷同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认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尤其当心平气和的时候,我们的解读才会正确到位,也才能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合适的策略,这样学生才能更快、更健康地成长。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就如小树得到养料,正确的言行都是在赏识中开始的。低年级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给予“千里马”一个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欢驰在广阔的草原上。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个案 正确解读 心平气和
刚送走毕业班的学生,迎来了一年级可爱的小朋友们。说句实话,虽然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和孩子们面对面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现在回想起来,很多片段仍时时在脑中清晰回转。
回想与孩子交往的一年,我收获了很多很多,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孩童时代,与他们共同成长。在这一年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正确解读是本,心平气和是金。
一
案例一:
刚刚入学的孩子中总有一些调皮捣蛋的。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黄昊,眼睛大大,聪明伶俐,一副讨人喜欢的模样。后来有老师不断来“告状”:他打老师,老是跑到教室外面去不听课,他哥哥也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老师对这样“不听话”的孩子都很“头疼”。
【分析】
1.积极寻找原因,正确解读是本。
医生治病要从诊断开始,教师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首先必须搞清楚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的行为是由于一些外部条件的影响通过内部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客观方面找原因,而且要从主观方面找原因。于是我及时与班主任共同交流分析,了解到这个孩子独自一人从美国远渡重洋回到祖国读书,顿时对他的“可恶”的行为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新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怎么融入其中,只能用拳头来武装自己恐惧的内心。如果不及时了解他的成长背景,而是一味地指责、批评,那么孩子的内心将会更加失落,抵触情绪会更加严重。因此正确解读孩子的每一个言行背后的原因,我们才能采取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孩子也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2.及时给予关爱,心平气和是金。
鲁迅说:“主张宽容的人,万物和他接近。”教育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独自在中国求学的黄昊,我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染他,淡化他对千里之外父母的思念,教会他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
【措施】
[第一个回合]我在走进教室上课前,还在那里沾沾自喜:我还没有被这个小朋友打过。15分钟过后,我在写板书,只看到他快速无声地走到我面前,举起小拳头朝我扬扬。我当时心里就乐了:哎哟,我的待遇真不错,他还先下了战书。来而不往非礼也,我马上从身后快速地伸出我的大拳头,也扬一下,言下之意就是比比谁的大。不知道他有没有领会我的意思,反正他看了一下我的拳头,顿了一下就下去完成作业了。第一回合,侥幸,我没有输。
[第二个回合]经常听到老师说:他又不进教室上课了,我也遇到过类似情况。我边进行教学,边思考该怎么办。突然看到他的头在窗口晃了一下,顿时心生一计:等学生完成作业后,我改变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在黑板上开始贴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一会儿他的头又开始在窗口出现,我暗示靠窗的学生把窗户关上。果然他开始移动想看清教室里面的状况。借着这个机会,我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你想进来吗?进来上课的话以后可不能再走出去。他想了一会儿,慢慢地点点头答应了。从此他再也没有逃过我的课。第二回合,他没有赢。
[第三个回合]第一次口算达标测试过后,他拿到99分的口算纸的时候,看了一会儿哭了。我看着他,心里也不是滋味。想了一下,我抬起头说:大家看,黄昊在哭了,我们来问问他是怎么回事呢?他抽噎着说:我想拿口算标兵的奖状的。我接着问:如果你能一次把这题改对的话,我就给你奖状。因为你的态度已经够得上口算标兵的奖状了。眼泪还挂在脸上,他已经拿着改好的口算纸来换奖状了。第三回合,我们共赢。
【反思】
三个回合下来,黄昊天天缠着我问:今天学什么?要做什么作业?上课的时候非常专心,与开学的时候比,简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回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坚信:正确解读是本,心平气和是金。古人曰:“庸匠误器,器可他求;庸妇误衣,衣可别制;庸师误子弟,子弟可复胚乎?”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简短的夸奖,都会让他的眼睛晶莹透亮、充满自信。
二
案例二:
每个班级都有外向开朗的孩子,也有内向羞涩的孩子。老师一开始总是先关注外向的孩子,而有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内向的孩子。我班就有这样一个只顾自己“偷偷玩耍”的孩子。一开始是周围的孩子经常来“告状”:老师,我的橡皮给王俊抢掉了。老师,我的铅笔被王俊全部弄断了……听着孩子们的“控诉”,我当时真的有点生气,怎么我班会有这样的孩子呢?
【分析】
1.与家长及时沟通,正确解读是本。
孩子的言行其实和家长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我没有直接去找孩子,而是先联系了王俊的父母交流。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了解到,王俊在幼儿园里由于多动,加上性格内向,被班主任认为是自闭症。因此除了要求家长配合老师定期给孩子做感统训练外,在平时的教育中也总是训斥孩子,使孩子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看待同伴的眼神也是灰色的。于是我先和家长进行沟通,消除他们的焦虑。“从我个人的角度观察,你们的孩子肯定不是自闭症,他很正常。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肯定存在问题”。一句简短的肯定,家长久锁的眉头舒展了,同时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
2.给孩子建立自信,心平气和是金。
由于在学前教育中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比较敏感、脆弱,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他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首先老师要谅解他们的过错,信任他能改正过来,尽量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从根本上改变关系。其次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帮孩子建立自信,让他尽快地从阴影中走出来。还要在大家面前肯定、鼓励他。
【措施】
王俊对自然科学特别感兴趣,于是当我班领养蚕宝宝的时候,我充分挖掘他有进步的表现,然后多发了一些蚕宝宝给他,他欣喜若狂,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回家了。每天他都要到我这里来汇报蚕宝宝的情况。看着他渐渐明亮的眼睛,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在那个期间,他经常跑来和我交流。
“老师,我今天吹笛子给它们听的,它们扬起头,听得可认真了。”
“你的蚕宝宝这么厉害的,你上课会认真听吗?”
“我肯定比它们做得好。”“相信你。”
“老师,今天我讲故事给它们听的。”
“真的吗?你愿意讲给班级小朋友听吗?”“好啊。”
在与孩子一次次的对话中,我为他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我把这个发现告知了王俊家长。王俊的父母听到我对他们的孩子的肯定也很兴奋,于是开始做有心人,让孩子经常把与蚕宝宝的交流做好记录。后来他的父母还把孩子每天写的关于蚕宝宝的片段打印成册,配上蚕宝宝的成长照片,做成了一本精美的蚕宝宝日记。当日记在班级传阅,大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时,他由衷地笑了。
【反思】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是独特的,孩子的成长历程也是无法雷同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保持冷静,认真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尤其当心平气和的时候,我们的解读才会正确到位,也才能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合适的策略,这样学生才能更快、更健康地成长。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就如小树得到养料,正确的言行都是在赏识中开始的。低年级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给予“千里马”一个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欢驰在广阔的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