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缪昌文,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低能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高技术含量的建筑材料研究,主持完成了20余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他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长江三峡、江苏田湾核电站、南京长江二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大桥、青藏铁路等几十项重点工程。
好读书才有好人生
“我小时候可是个调皮虫,常在村里走西家、奔东家,家里人都拿我没办法。”缪昌文说。虽然这样,但他还是很讨人喜欢,在学校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这与我爱读书的习惯分不开。”
缪昌文1957年出生于江苏姜堰,1978年考上大学后才离开家乡。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乡村教师,为人诚恳、德高望重的他们给了缪昌文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始终都在学习他们谦卑待人、认真做事的态度。”缪昌文说。在乡村度过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我小学念的是王家小学,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当时一位叫做戴文海的老师。”缪昌文告诉记者,戴老师家藏书很多,他常常一放学就跑到老师家进行课外阅读,文学经典、科普著作、地理杂志……常常看到忘了回家。
中学时,缪昌文就读于大伦中学,两年半初中,两年半高中。在那段时间里,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能够自学微积分课程了,平时的考试也都能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
1974年高中毕业后,因为时代的原因,缪昌文没有能够顺利地走进大学,而是回乡开始了3年的劳动,“白天我什么活都干,但是到了晚上还是会继续读书,让自己不要把学的东西忘了。”付出总是有回报的。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依靠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从不懈怠的刻苦精神,缪昌文凭借优异的成绩幸运地成为“拨乱反正”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东南大学学习。
缪昌文表示,当时为了填写志愿可是伤透了脑筋:“志愿来来回回修改了有五六次,最后我听从了学校一位主任的意见,报考了有‘小清华’之称的东南大学。”而“建筑材料及制品”这个专业则是老师出于报考人数少、入学容易而建议他填报的。
冷门专业也能做出大成绩
初进大学校园,一切都显得那样新鲜。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学生们对知识充满了无限神往。在勤勉、上进的班集体里,缪昌文表现十分突出,很快就担任了系里的宣传委员。尽管缪昌文所学的是看似很冷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但机遇往往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缪昌文大学毕业时,正值国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特殊时期,品学兼优的他很快进入了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凭借出色的表现,不久他便成为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派往丹麦进修的第一人。
在丹麦学习时,同学中有不少是西方政要的孩子。那时的中国在这些西方“公子哥”眼里是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十分贫困、无足轻重”的国家,因此,没有哪个同学会去主动亲近像缪昌文这样的中国农家子弟。相反,他们在言谈举止中还不时地对这位来自东方古国的留学生流露出轻鄙之意。
缪昌文秉承祖父和父亲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传统,暗自给自己鼓劲,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学出真本事,用成绩向大家证明:中国的学生更优秀。当三个月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实验技能培训结束后,缪昌文的优秀成绩令导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在项目实施阶段,缪昌文的创新思路,就连学识渊博的导师也为之惊诧。后来,导师常邀缪昌文和他共进晚餐,这使得缪昌文获得了更多的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也收获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导师常对自己所带的其他研究生说:“如果你们都像Mr Miao这样,我就太高兴了。”
在丹麦的一年,缪昌文整天泡在封闭的实验室里,取得了相当于在国内四年的工作成效。虽然备尝艰辛,但他的研究技能和创新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转瞬间,一年的国外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丹麦的同行看中了缪昌文深厚的潜力,邀请他留在丹麦工作。盛情之下,缪昌文没有丝毫心动,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如期回到了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潜心钻研,让混凝土不“开裂”
虽然是“误打误撞”地与建筑材料专业打上了交道,但缪昌文告诉记者,在上了几堂专业课后,自己就对这个行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缪昌文说,有些新建的房子之所以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建筑材料的寿命太短,因此他的研究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由此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二是实现建筑材料的多功能化;三是实现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其中他最熟悉,打了20多年交道的便是看似寻常却并不简单的混凝土。“混凝土是盖房子、建工程必不可少的材料,它最大的通病是容易开裂。平常老百姓买了新房,验房时最在意的也是墙体及楼板是否开裂。而对于重大工程,混凝土开裂更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杀手’。”
2004年,缪昌文参与了三峡大坝三期工程的建设。“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是水泥,水泥遇水会产生水化热,水化放出的热量越高,降温幅度越大,越容易开裂。因此在三峡三期工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外加剂,控制水泥水化过程和阶段水化热量,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最终依托我们的技术,同时依靠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三峡工程从完工至今,600万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尚未发现质量性裂缝,成为了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缪昌文说。
除了三峡三期工程外,缪昌文参与的“世界级”工程、创造的“第一”还有很多。在参与建设世界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时,他将混凝土一次性泵压到306米高空,并解决了268米超长T型箱梁预应力张拉前不开裂,以及4万多立方米大体积承台无裂缝等高端技术难题。在参与修建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时,他带领他的团队帮助解决了砂浆填料的技术难题,使高铁列车开起来更顺畅。
难忘故土,回报家乡哺育之恩
“我小时候家庭很困难,多亏老师和乡亲们的帮助,我才考取了大学,有了今天的事业。我总想尽可能地为家乡多做点事,以回报父老乡亲们。”缪昌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先后捐资5万元给家乡小学,并为大伦中心小学新校区免费设计施工图纸;他还捐资6万元为村里修建水泥路。2003年教师节前夕,他特意从南京赶回姜堰,与姜堰市教育局共同设立了“姜堰市弱势群体子女文化教育奖学金”,双方每年各出资5万元,暂定期限为10年,主要资助姜堰市贫困家庭考取高中及其以上学校的优秀学生。
2005年重阳节,由缪昌文捐资100多万元新建的大伦镇塔子村敬老院交付使用,这是泰州市首家由个人捐资建成的敬老院。看着首批入住的孤寡老人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缪昌文承诺,今后每年都要资助敬老院10万元,用于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补助。他要让老人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开开心心。
(感谢姜堰市大伦中学对本文的友情支持)
好读书才有好人生
“我小时候可是个调皮虫,常在村里走西家、奔东家,家里人都拿我没办法。”缪昌文说。虽然这样,但他还是很讨人喜欢,在学校里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这与我爱读书的习惯分不开。”
缪昌文1957年出生于江苏姜堰,1978年考上大学后才离开家乡。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乡村教师,为人诚恳、德高望重的他们给了缪昌文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始终都在学习他们谦卑待人、认真做事的态度。”缪昌文说。在乡村度过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我小学念的是王家小学,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当时一位叫做戴文海的老师。”缪昌文告诉记者,戴老师家藏书很多,他常常一放学就跑到老师家进行课外阅读,文学经典、科普著作、地理杂志……常常看到忘了回家。
中学时,缪昌文就读于大伦中学,两年半初中,两年半高中。在那段时间里,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能够自学微积分课程了,平时的考试也都能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
1974年高中毕业后,因为时代的原因,缪昌文没有能够顺利地走进大学,而是回乡开始了3年的劳动,“白天我什么活都干,但是到了晚上还是会继续读书,让自己不要把学的东西忘了。”付出总是有回报的。1977年,国家决定恢复高考。依靠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从不懈怠的刻苦精神,缪昌文凭借优异的成绩幸运地成为“拨乱反正”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东南大学学习。
缪昌文表示,当时为了填写志愿可是伤透了脑筋:“志愿来来回回修改了有五六次,最后我听从了学校一位主任的意见,报考了有‘小清华’之称的东南大学。”而“建筑材料及制品”这个专业则是老师出于报考人数少、入学容易而建议他填报的。
冷门专业也能做出大成绩
初进大学校园,一切都显得那样新鲜。刚从“文革”中走出来的学生们对知识充满了无限神往。在勤勉、上进的班集体里,缪昌文表现十分突出,很快就担任了系里的宣传委员。尽管缪昌文所学的是看似很冷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但机遇往往垂青有准备的头脑。缪昌文大学毕业时,正值国家科技人才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特殊时期,品学兼优的他很快进入了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凭借出色的表现,不久他便成为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派往丹麦进修的第一人。
在丹麦学习时,同学中有不少是西方政要的孩子。那时的中国在这些西方“公子哥”眼里是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十分贫困、无足轻重”的国家,因此,没有哪个同学会去主动亲近像缪昌文这样的中国农家子弟。相反,他们在言谈举止中还不时地对这位来自东方古国的留学生流露出轻鄙之意。
缪昌文秉承祖父和父亲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传统,暗自给自己鼓劲,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学出真本事,用成绩向大家证明:中国的学生更优秀。当三个月的基础理论和研究、实验技能培训结束后,缪昌文的优秀成绩令导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在项目实施阶段,缪昌文的创新思路,就连学识渊博的导师也为之惊诧。后来,导师常邀缪昌文和他共进晚餐,这使得缪昌文获得了更多的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也收获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导师常对自己所带的其他研究生说:“如果你们都像Mr Miao这样,我就太高兴了。”
在丹麦的一年,缪昌文整天泡在封闭的实验室里,取得了相当于在国内四年的工作成效。虽然备尝艰辛,但他的研究技能和创新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转瞬间,一年的国外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丹麦的同行看中了缪昌文深厚的潜力,邀请他留在丹麦工作。盛情之下,缪昌文没有丝毫心动,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如期回到了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潜心钻研,让混凝土不“开裂”
虽然是“误打误撞”地与建筑材料专业打上了交道,但缪昌文告诉记者,在上了几堂专业课后,自己就对这个行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缪昌文说,有些新建的房子之所以很快就出现了问题,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建筑材料的寿命太短,因此他的研究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由此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二是实现建筑材料的多功能化;三是实现建筑材料的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其中他最熟悉,打了20多年交道的便是看似寻常却并不简单的混凝土。“混凝土是盖房子、建工程必不可少的材料,它最大的通病是容易开裂。平常老百姓买了新房,验房时最在意的也是墙体及楼板是否开裂。而对于重大工程,混凝土开裂更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杀手’。”
2004年,缪昌文参与了三峡大坝三期工程的建设。“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是水泥,水泥遇水会产生水化热,水化放出的热量越高,降温幅度越大,越容易开裂。因此在三峡三期工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外加剂,控制水泥水化过程和阶段水化热量,提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最终依托我们的技术,同时依靠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三峡工程从完工至今,600万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尚未发现质量性裂缝,成为了世界建坝史上的奇迹。”缪昌文说。
除了三峡三期工程外,缪昌文参与的“世界级”工程、创造的“第一”还有很多。在参与建设世界最大的斜拉桥苏通大桥时,他将混凝土一次性泵压到306米高空,并解决了268米超长T型箱梁预应力张拉前不开裂,以及4万多立方米大体积承台无裂缝等高端技术难题。在参与修建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时,他带领他的团队帮助解决了砂浆填料的技术难题,使高铁列车开起来更顺畅。
难忘故土,回报家乡哺育之恩
“我小时候家庭很困难,多亏老师和乡亲们的帮助,我才考取了大学,有了今天的事业。我总想尽可能地为家乡多做点事,以回报父老乡亲们。”缪昌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先后捐资5万元给家乡小学,并为大伦中心小学新校区免费设计施工图纸;他还捐资6万元为村里修建水泥路。2003年教师节前夕,他特意从南京赶回姜堰,与姜堰市教育局共同设立了“姜堰市弱势群体子女文化教育奖学金”,双方每年各出资5万元,暂定期限为10年,主要资助姜堰市贫困家庭考取高中及其以上学校的优秀学生。
2005年重阳节,由缪昌文捐资100多万元新建的大伦镇塔子村敬老院交付使用,这是泰州市首家由个人捐资建成的敬老院。看着首批入住的孤寡老人脸上洋溢着的幸福笑容,缪昌文承诺,今后每年都要资助敬老院10万元,用于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补助。他要让老人们在这里无忧无虑、开开心心。
(感谢姜堰市大伦中学对本文的友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