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型构造才是影响矿井采区生产的关键因素。这些在大井生产初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对大井采区及时修改地质构造、调整采出布局、合理布置工作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对桃山矿区中小矿井地质构造准确揭露与判断,一些断层的揭露与修改及修改地质报告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中小型矿井;地质构造;揭露;判断
礦井投产初期,矿区范围内的大中型构造通过勘探部门提供的详查、精查地质报告基本查清,但对那些中小型构造只能通过预测推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需要经过后期的生产实践不断揭露不断的进行修改。也正是这些中小型构造才是影响矿井采区生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七台河矿区,由于小型矿井广泛分布在大型矿井井田范围内,开采各分层浅部的表外量、不计量及地质构造复杂而分割的独立块段。由于小型矿井生产周期比较短,许多煤层的赋存状况、如:煤厚、煤质、倾向、走向以及生产中涉及的、向背斜、褶曲、小构造等等。这些形态在大井没有揭露前就已初步揭露出来。这些在大井生产初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对大井采区及时修改地质构造、调整采出布局、合理布置工作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桃山矿区中小型矿井地质构造准确揭露与判断分析
桃山矿区范围内小井较多,建矿前期开设了几十对小井,桃山矿就是其中的几对小井通过技术改造成立的。至今桃山井田范围内还存在着几十对龙煤及署地管理的小井分别开采在不同煤层的不同区域内。这些小井对采区生产初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桃山矿属鸡西群城子河含煤组和穆棱含煤组的上部地层,共含煤65层,可采煤层共26层。矿区内有20余条断层按其力学性质和展面规律分为两个区域。以F:6号断层为界,北部分布站着直扭力作用下的形成的走向N70W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以小正断层为主走向N45W,落差1m-10m左右一般影响不大。F:6号断层以南分布着一个压扭性帚状构造带,受其影响煤系地层走向及主要断层走向均以弧形展布,局部褶皱发育,主要断层以逆断层为主。
就二采区而言,就位于F6号断层以南,采区内及附近有直属一井(85#、90#)、老六井(79#、85#、90#)、企业局公司井(79#)、原多经公司一井(85#)、省技工校井(85#、90#)等十一处井口,在其浅部开采。但二采区自1986年投产以来受中小型构造的影响一直处于单翼开采状态,由于运输距离远,掘进成本高回采工作面布置不开,始终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形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就是先期对构造判定与实际构造有出入,中小型构造在采区内的摆动变化较大,对小型构造判知不大确切造成的。而通过对邻近的十一对井口揭露的煤层及其构造的分析,提供一份详细的新构造方案,以此为依据设计部门及时修改二采区的地质资料,调整开拓布局,及施工方案,二采区的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一些断层的揭露与修改
例如:判断F35号断层及对F2断层的修改方面
断层在原方案中未能查明,它所处位置是原方案中为F2断层,通过二采区浅部小井生产证实断层确实存在,但二采区实际生产中此断层走向、落差与推断位置相差较大,根据收集其上部小井资料:企业局公司井采79#层煤,在标高87.9m处、省技工校85#层其暗井右部、市公安局遇此断层(下盘),而市公安局井与总公司井相通位于同一盘(上盘),并且与二采区85#层右二片所遇逆断层走向在35-470,倾角在50-680,落差在10-15m之间,产状相似,断层性质相同,即定为F35号断层。而原F2断层由79#层右二片85号左0片和91#层左一片揭露及其上部上井实践揭露证实原F2逆断层向东移动300米为F2断层的主体构造线,符合F2断层在此区域范围产状变化规律,因此定为F2。
三、在修改矿井地质报告说明书方面,采用收集其上部小井资料修改了矿区以下地质构造:
经小井资料证实:
F2与F33之间存在一小正断层,编号为F31;
8线以北F2下盘为一强褶皱构造带;
经证实在空白带范围内褶皱发育,煤系地层变化较大;另外经小煤矿揭露,在四采区范围内原报告构造方案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立并通过修改地质报告重新结四采区进行了煤层对比方案的确定,使之趋与合理等等诸多实例不在一一列举。
在煤质和煤厚的变化和储量核实与增减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说,中小型矿井的煤层及构造的揭露对指导大井的实际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班永俊等:浅谈中小型构造对桃山矿二采区开拓布置的影响,煤炭技术,2003.5
[2] 厉艳君:鸡西煤田城子河组、穆棱组煤质特征,科技创新导报,2008.26
[3] 高娓娓等:宜洛井田地质构造浅谈,山西建筑,2010.28
[4] 杨磊:浅谈如何识别与处理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小型地质构造,中国科技博览,2009.21
[5] 赵玉宝:新兴煤矿二水平通风系统方案浅析,煤炭技术,2004.3
【关键词】中小型矿井;地质构造;揭露;判断
礦井投产初期,矿区范围内的大中型构造通过勘探部门提供的详查、精查地质报告基本查清,但对那些中小型构造只能通过预测推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需要经过后期的生产实践不断揭露不断的进行修改。也正是这些中小型构造才是影响矿井采区生产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七台河矿区,由于小型矿井广泛分布在大型矿井井田范围内,开采各分层浅部的表外量、不计量及地质构造复杂而分割的独立块段。由于小型矿井生产周期比较短,许多煤层的赋存状况、如:煤厚、煤质、倾向、走向以及生产中涉及的、向背斜、褶曲、小构造等等。这些形态在大井没有揭露前就已初步揭露出来。这些在大井生产初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对大井采区及时修改地质构造、调整采出布局、合理布置工作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桃山矿区中小型矿井地质构造准确揭露与判断分析
桃山矿区范围内小井较多,建矿前期开设了几十对小井,桃山矿就是其中的几对小井通过技术改造成立的。至今桃山井田范围内还存在着几十对龙煤及署地管理的小井分别开采在不同煤层的不同区域内。这些小井对采区生产初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桃山矿属鸡西群城子河含煤组和穆棱含煤组的上部地层,共含煤65层,可采煤层共26层。矿区内有20余条断层按其力学性质和展面规律分为两个区域。以F:6号断层为界,北部分布站着直扭力作用下的形成的走向N70W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以小正断层为主走向N45W,落差1m-10m左右一般影响不大。F:6号断层以南分布着一个压扭性帚状构造带,受其影响煤系地层走向及主要断层走向均以弧形展布,局部褶皱发育,主要断层以逆断层为主。
就二采区而言,就位于F6号断层以南,采区内及附近有直属一井(85#、90#)、老六井(79#、85#、90#)、企业局公司井(79#)、原多经公司一井(85#)、省技工校井(85#、90#)等十一处井口,在其浅部开采。但二采区自1986年投产以来受中小型构造的影响一直处于单翼开采状态,由于运输距离远,掘进成本高回采工作面布置不开,始终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形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因素就是先期对构造判定与实际构造有出入,中小型构造在采区内的摆动变化较大,对小型构造判知不大确切造成的。而通过对邻近的十一对井口揭露的煤层及其构造的分析,提供一份详细的新构造方案,以此为依据设计部门及时修改二采区的地质资料,调整开拓布局,及施工方案,二采区的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一些断层的揭露与修改
例如:判断F35号断层及对F2断层的修改方面
断层在原方案中未能查明,它所处位置是原方案中为F2断层,通过二采区浅部小井生产证实断层确实存在,但二采区实际生产中此断层走向、落差与推断位置相差较大,根据收集其上部小井资料:企业局公司井采79#层煤,在标高87.9m处、省技工校85#层其暗井右部、市公安局遇此断层(下盘),而市公安局井与总公司井相通位于同一盘(上盘),并且与二采区85#层右二片所遇逆断层走向在35-470,倾角在50-680,落差在10-15m之间,产状相似,断层性质相同,即定为F35号断层。而原F2断层由79#层右二片85号左0片和91#层左一片揭露及其上部上井实践揭露证实原F2逆断层向东移动300米为F2断层的主体构造线,符合F2断层在此区域范围产状变化规律,因此定为F2。
三、在修改矿井地质报告说明书方面,采用收集其上部小井资料修改了矿区以下地质构造:
经小井资料证实:
F2与F33之间存在一小正断层,编号为F31;
8线以北F2下盘为一强褶皱构造带;
经证实在空白带范围内褶皱发育,煤系地层变化较大;另外经小煤矿揭露,在四采区范围内原报告构造方案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立并通过修改地质报告重新结四采区进行了煤层对比方案的确定,使之趋与合理等等诸多实例不在一一列举。
在煤质和煤厚的变化和储量核实与增减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说,中小型矿井的煤层及构造的揭露对指导大井的实际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班永俊等:浅谈中小型构造对桃山矿二采区开拓布置的影响,煤炭技术,2003.5
[2] 厉艳君:鸡西煤田城子河组、穆棱组煤质特征,科技创新导报,2008.26
[3] 高娓娓等:宜洛井田地质构造浅谈,山西建筑,2010.28
[4] 杨磊:浅谈如何识别与处理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小型地质构造,中国科技博览,2009.21
[5] 赵玉宝:新兴煤矿二水平通风系统方案浅析,煤炭技术,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