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改中教师的怨言
  在充满时代性、挑战性、和谐性的课改中,我们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焕发出的无限生命的活力。在多样化、多元化、角色互化的倡导中给予了教师大展魅力的舞台,人人都可以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成为了课改中对教师要求统一的口号。不可置否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在快速成长,而身在一线教学中我们还听到更现实的声音。有教师认为“研究者”那是专家学者才有功夫来做,一线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研究”,两者难以兼顾。
  (二) 观摩课中教师的感言
  各级部门组织开展特级教师展示观摩课、教育讲座或开展教坛新秀教学比赛等形式的培训活动,其目的主要是营造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那么我们也深入到听课教师中去倾听“民声”,有教师说这样上看起来好,但他学不到。
  
  二、引发的思考
  
  1.一线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研究”,两者如何兼得?
  开展课例研究,教学即教研,两者就可兼得。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以教材为研究内容,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为研究的舞台,把教研活动放到平实的课堂教学中。上好一节课,就是一个课例研究成果。上好一类课,就是一串研究成果。
  2.一线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没有幽默的语言,可以有幽默的体态,没有多媒体,可以动手实践。每位教师都会有长处,每节课都有得失,把优点和收获储存,把缺点和败笔修正,这就是课例研究,坚持课例研究,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课例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课例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文献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作为一线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环境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可操作的方法。
  (二)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
  下面以我校《 动手实践提高课堂效率的实验研究》课例研究为例,看一个课例研究的产生和实施过程
  1.当时研究的背景
  教师在践行《新课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中,遇到现实急需解决:
  (1) 如何处理动手实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2) 如何协调动手实践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3) 如何处理动手操作的有序性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找准课堂教学研究的目标
  优化动手操作活动程序,明确目标指向性。探索动手操作活动模式,使活动适时、适量,协调动手实践与教学时间的关系。精心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方式,使操作与探究有效结合,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3.探索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操作与思维活动,分析活动是否有序、活动是否有效。
  行动研究法:开展“教学”即“教研”活动,发挥教师的群体力量,进行“一课多上”的实验研究,在选择内容、设计方案、实施教学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与反思,优化方案,寻找最佳教学模式。
  4.分级找出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
  选择与确定问题。按照低中高学段分三个年级组,各年段确定本学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1)低年级选择了操作材料(即学具)的选择和活动的有序性作为研究问题,确定了《认识规律》和《认识钟表》课题为内容,采用观察法和比较法进行实验。
  (2)中年级确定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和《秒的认识》课题为内容,采用“一课多上”的方式,观察和对比学生在课堂中的操作与思考情况,研究操作活动的适时、适量与适度的把握。
  (3)高年级确定以《可能性》和《圆的面积》课题为内容,观察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的探究情况,研究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5.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
  下面是高年级《圆的面积》的课例研究的设计方案以及实施的过程:
  (1)《圆的面积》设计方案的产生
  在搜索《圆的面积》教学案例主要有方案A:把圆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比较两种图形的面积以及各个部分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方案B:把圆形任意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即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从多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方案C: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比如“一头牛被一段绳子拴在一根木桩上,牛饶着木桩吃草能吃到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在思考这个问题中,鼓励学生用估测法,引导学生在圆外画一个外切的正方形,由此估测到圆的面积不大于4个r2 ,然后在去探究把圆切割拼成学过的图形,进行公式推导。比较几个方案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形转化为已经学过得图形,通过对它们面积比较以及各部分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与我们现实课堂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比较,确定研究方案。我们目前碰到的问题是:
  A.动手实践在课堂中的时间分配问题。
  B.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的关系问题。
  为了研究以上问题,我们制定以下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对比:
  方案A不完全探究法:把圆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比较两种图形的面积以及各个部分的关系,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我们的设想是指定把圆形直接拼成长方形,减轻了学生动手拼的盲目性,指向明确,可以赢得多一些时间探究圆的面积公式。
  方案B完全探究法:把圆形任意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即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在从多种图形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把圆形任意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操作的开放性更大,探究的空间也应更大,那么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2)在实施《圆的面积》两个方案的过程中,进行了课堂观察
  观察方案A,我们发现由于减轻了操作的难度,有了更深入的探究,有的把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圆的周长用彩笔描出来,然后比较它们的关系,有的拆出一小块扇形来观察扇形的弧长度与圆分成的份数的关系,用到了观察法和推理法。在轻松愉悦中提前完成了圆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观察方案B,我们发现学生确实兴致盎然,甚至有的学生把圆形拼得越复杂越过瘾,但在探究部分就很难再放手了,因为操作已用去了大量的时间,探究时交流的时间不够,又由于拼成的图形相对复杂,使探究变成了优等生的专利。
  比较发现,学生的共同点是喜欢动手操作,即使第一个方案教师已经规定了只拼成一个长方形,仍有学生把一个圆形切割成一个个小扇形(近似的三角形)后,用两个或几个小三角形拼成若干个小长方形来研究,也有拼成其他图形来研究的。
  (3)及时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有教师提出:这样的操作有如手工课,数学味在哪里?是操作重要还是思考重要,在有限的课堂中,你愿意选择什么?
  在提倡“学科渗透,培养综合素质”的大环境下,还有人担心“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这可见教师们对“责任田”(数学课)有很多的思考。
  首先,数学课可以像手工课那样上吗?
  这个问题我们用访谈法调查,师生的回答完全不一样,学生的回答是:喜欢。教师的回答是:担心,担心学生只动手不动脑。有动手不需动脑的事情吗?心理学认为人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是受大脑控制的,也就是说动手的前提是必须动脑。但现实中比如机器化作业人们按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指令操作,是不需要动多少脑子的。或者说这样的操作是一种低智力水平的操作,是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思考。教师们真正担心的问题在这里,也就是认为数学的操作应该蕴涵有更多的数学思维,这是有别于一般的手工课。
  是操作重要还是思考重要,这个问题应该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从学生终身发展特别将来立足社会来说两者皆重要,其实教师们想要表达的一个思想是希望学生的数学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低层次上。
  分析了以上问题,那么焦点就集中到了怎样实现操作与思考的统一。
  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从多次尝试经历中感悟数学思想。“充分”一词可以随口说,但却难随时做到,甚至我们研究了很多观摩展示课,也大多数没有做到。我们在上《圆的面积》一课进行了记录,仅仅把一个圆形平均切割成16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剪、拼、粘的操作在绝大多数学生完成时大约要20分钟,这中间还不允许有失败,学生几乎都是看过课本按同一步调顺利地操作的。如果有学生想尝试另外的分法,比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5份、7份等单数份时又怎么拼呢?显然课堂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充分的操作。
  怎样实现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又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和交流?
  把操作提到课前。教师作提纲式的指导:a.参考教材说明,尝试把一个圆形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你有几种方法,各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b.除了拼成长方形,你试试拼成其他学过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窍门?
  (4) 调整教学方案
  A.选择一种图形作为课堂重点探究和交流。
  B.把操作与探究延伸到课后。
其他文献
<正> 早在三十年代,Hopkins证明小球藻的生长必须有锰的存在,随后许多人亦发现自养放O2的有机体的生长,不可缺少锰,而且,知道锰与光合作用有关。直到1955年Kessler才发现它与
期刊
近年来,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特点及周遭环境变化等影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缺失的问题日渐凸显。本文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指出通过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关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学校计算机教育全面普及,电脑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互联网已经开始走进小学生的生活。网络以强大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吸引着众多的学生,学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传统C语言教学特点上,提出改革措施,将案例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坛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什么是创新思维?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说:“我认为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正确的概念或通过形象思维,在解决理论、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将如何顺应现代教育的要求、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呢?我觉得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也就是转变教师的角色。    一、从知识的“
根据科学探究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和科学素养.如何保证课堂探究能够有效进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
现今随着我国家庭离婚率的增多,农村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一些农村撤并办学的大教育背景下,学校实行寄宿制办学形式,许多孩子远离父母
<正>语言是有味道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在《好课三味》中就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作为"语文味"的表现之一。首先语言是用来表示意思的。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
先进军事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和滋养官兵的精神沃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习主席主持军委工作后,曾多次强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