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对江苏省苏北地区的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等五个城市的小学体育教学进行了调查。每市随机抽取4所小学,其中,城市小学2所(重点小学1所,普通小学1所),农村或乡镇小学2所作为研究对象。
苏北地区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100%,但各个地方、学校、年级的周课时不一样,平均为2.6节,低于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小学1~2年级每周4学时,小学3~6年级每周3学时”的规定。此外,挪用体育课现象比较普遍。调查显示,经常挪用的为16.95%,偶尔挪用的为46.58%,从不挪用的只有36.47%,高年级与毕业班被挪用的比例更大。
苏北地区小学生对体育课是喜爱的,其中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93.96%;认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符合和比较符合自己需要的占98.24%。调查显示,在苏北地区小学体育课传授的体育技能中,球类占43.18%,田径占37.01%,武术占6.12%,其他占13.69%。小学生在回答“体育课大部分时间做什么”时,自由活动占37.42%,老师传授体育技能占45.35%,一起做体育游戏占8.14%,练习体育加试项目占4.65%,被文化课老师占用的占4.44%。课题组在调查中了解到,苏北地区小学体育教学状况基本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课时不足、体育课挪用、教学内容单调、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其中,有些是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老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社会、学校和体育工作者的思考,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课题组认为,小学生低年级应以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老师参与组织、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活动质量。小学的早操、课间操也应该有组织进行,但形式可以因“校”制宜。《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明确规定,要将课外活动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因此,还没有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开展早操、课间操的小学,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加以整改。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每年召开运动会,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调查发现,11.82%的学校未能“每年都有田径运动会和球类竞赛”,这是很高的比例。
苏北地区的小学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竞赛。调查发现,“认为没机会参加”和“受报名限制无法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分别为13.06%和35.69%,甚至还有23.72%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课外体育竞赛是学校推动体育运动开展,增强小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措施。尽管某项体育竞赛只是少部分学生参加,但竞赛的次数多了,竞赛的内容、形式多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数量也就多了。
2008年3月7日,江苏省颁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中对小学生在校时间及睡眠时间有了明确规定,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寄宿生除外)不超过6小时,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本课题调查是在《意见》下发一年后进行的,苏北地区有9成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低于10小时的要求,这对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务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第二十六条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我们期待着《条例》在苏北地区小学中得到真正贯彻落实,还小学生以自由自在的课余空间,让孩子们快乐地参加体育锻炼,拥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幸福健康地成长。
在抽样调查的小学生中,每天上学坐车的占18.10%,骑自行车的占29.61%,走路的占52.29%。放学后一般直接回家的有57.38%,体育活动后回家的有37.84%,做完作业后回家的有4.78%。我们在许多城市小学校看到,等待接孩子的车子把学校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家长用车子接送考虑了孩子的安全,但孩子们相互沟通、自主交流、自我锻炼的机会必然少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课题组通过调查访谈,发现体育课时不足、体育课挪用、体育课内容不落实、体育活动项目少等问题在苏北地区小学校中都有所表现,阻碍着苏北地区小学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
调查表明,苏北地区绝大多数小学生喜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这是非常可贵的,这对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至关重要。课题组认为,小学体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孩子体育兴趣的建立、乐趣的体会。在运动中愉悦身心,激发更多的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他们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体育课内容的程序化、项目的竞技化、时间的自由化扼杀了孩子们的体育热情。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接触较多的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家庭成员,课题组认为,上述人员对孩子的体育参与影响很大。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而神圣的、是偶像,有的孩子不听家长的话,而班主任的话却是“圣旨”。如果班主任对体育的认识不够,缺乏组织学生课后体育活动的能力,甚至把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视为贪玩、不用功学习,那么,将对小学生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体育教师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他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包括在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姿都会对孩子今后的体育锻炼生涯产生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组织课外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对小学生体质的增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生活的另一中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过分呵护和宠爱,怕孩子吃苦受累,怕在运动中受伤等等,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体育运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必将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对他们的体质健康产生影响。
按照《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苏北地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良好,各测量项目的数据指标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基本符合人体生长发育规律。肺活量体重指数显示,苏北地区五六年级小学生的心肺功能还有待提高,心血管的功能和平衡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灵巧素质,包括握力体重指数以及耐力素质方面在中、高年级还偏低,必须加强锻炼,尤其是体能素质的锻炼,这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
小学体育与其他教育阶段不一样,是一生健康和健身的启蒙教育,对促进孩子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促进体质不断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校领导应是第一责任人,“领导带头,万事不愁”,只要学校领导真正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把体育放在重要位置,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牢记在心,而不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那么,学校体育工作就会很好地落实与开展。社会不能因为应试体制,追求升学而把体育放在“边缘”,应大力宣传体育,倡导体育锻炼的益处,增强健康意识。关爱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家长不能望子成龙而只看重分数,只知道“考试分数从娃娃抓起”,丢掉了“体质健康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要切实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家长如果能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运动,对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使学校体育工作能够得到全面落实,还应该加强督导。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学校和教学工作者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强化体育教学督导机制,解决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使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发挥班主任作用,强化班级在体育活动中的团队效应。《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班主任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要‘三育’一起抓,把体育工作纳入班级计划,教育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针对班主任对小学生影响力、号召力大的特点,注重发挥班主任在体育活动中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把体育纳入日常管理;二是把体育与其他文化课同等考核;三是为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四是对体育竞赛中的优胜者和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时给予表彰,在班级里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要达到加强小学体育工作,增强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学校重视是前提,而加大体育资金投入是物质基础。没有前提与基础的保证一切都将落空。课题组重提这个已被多人提到过、而又长期始终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增加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应加大农村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活动条件,为小学体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为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体质做实事,办好事。
加强体质测试工作,运用测试数据进行健康分析。课题组调查中发现,由于条件的限制,苏北地区小学中坚持开展体质测试的不多,有的小学从未开展这项工作,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判断缺乏科学依据。课题组认为,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须加强体质测试工作,通过测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为全面研究小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翔实、科学的依据,不断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付一静)
苏北地区小学体育课开课率为100%,但各个地方、学校、年级的周课时不一样,平均为2.6节,低于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的通知》中“小学1~2年级每周4学时,小学3~6年级每周3学时”的规定。此外,挪用体育课现象比较普遍。调查显示,经常挪用的为16.95%,偶尔挪用的为46.58%,从不挪用的只有36.47%,高年级与毕业班被挪用的比例更大。
苏北地区小学生对体育课是喜爱的,其中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占93.96%;认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符合和比较符合自己需要的占98.24%。调查显示,在苏北地区小学体育课传授的体育技能中,球类占43.18%,田径占37.01%,武术占6.12%,其他占13.69%。小学生在回答“体育课大部分时间做什么”时,自由活动占37.42%,老师传授体育技能占45.35%,一起做体育游戏占8.14%,练习体育加试项目占4.65%,被文化课老师占用的占4.44%。课题组在调查中了解到,苏北地区小学体育教学状况基本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课时不足、体育课挪用、教学内容单调、时间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其中,有些是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的老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社会、学校和体育工作者的思考,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课题组认为,小学生低年级应以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为主,老师参与组织、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活动质量。小学的早操、课间操也应该有组织进行,但形式可以因“校”制宜。《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明确规定,要将课外活动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因此,还没有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开展早操、课间操的小学,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加以整改。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每年召开运动会,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调查发现,11.82%的学校未能“每年都有田径运动会和球类竞赛”,这是很高的比例。
苏北地区的小学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体育竞赛。调查发现,“认为没机会参加”和“受报名限制无法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分别为13.06%和35.69%,甚至还有23.72%的学生回答不知道。课外体育竞赛是学校推动体育运动开展,增强小学生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的重要措施。尽管某项体育竞赛只是少部分学生参加,但竞赛的次数多了,竞赛的内容、形式多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数量也就多了。
2008年3月7日,江苏省颁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中对小学生在校时间及睡眠时间有了明确规定,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寄宿生除外)不超过6小时,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本课题调查是在《意见》下发一年后进行的,苏北地区有9成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低于10小时的要求,这对儿童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务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第二十六条中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计控制在一小时以内”。我们期待着《条例》在苏北地区小学中得到真正贯彻落实,还小学生以自由自在的课余空间,让孩子们快乐地参加体育锻炼,拥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幸福健康地成长。
在抽样调查的小学生中,每天上学坐车的占18.10%,骑自行车的占29.61%,走路的占52.29%。放学后一般直接回家的有57.38%,体育活动后回家的有37.84%,做完作业后回家的有4.78%。我们在许多城市小学校看到,等待接孩子的车子把学校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家长用车子接送考虑了孩子的安全,但孩子们相互沟通、自主交流、自我锻炼的机会必然少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课题组通过调查访谈,发现体育课时不足、体育课挪用、体育课内容不落实、体育活动项目少等问题在苏北地区小学校中都有所表现,阻碍着苏北地区小学体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
调查表明,苏北地区绝大多数小学生喜爱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这是非常可贵的,这对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至关重要。课题组认为,小学体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孩子体育兴趣的建立、乐趣的体会。在运动中愉悦身心,激发更多的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他们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体育课内容的程序化、项目的竞技化、时间的自由化扼杀了孩子们的体育热情。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接触较多的是班主任、任课老师、家庭成员,课题组认为,上述人员对孩子的体育参与影响很大。班主任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是高大而神圣的、是偶像,有的孩子不听家长的话,而班主任的话却是“圣旨”。如果班主任对体育的认识不够,缺乏组织学生课后体育活动的能力,甚至把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视为贪玩、不用功学习,那么,将对小学生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体育教师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他们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包括在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姿都会对孩子今后的体育锻炼生涯产生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组织课外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对小学生体质的增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生活的另一中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过分呵护和宠爱,怕孩子吃苦受累,怕在运动中受伤等等,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体育运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必将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对他们的体质健康产生影响。
按照《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苏北地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良好,各测量项目的数据指标均值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基本符合人体生长发育规律。肺活量体重指数显示,苏北地区五六年级小学生的心肺功能还有待提高,心血管的功能和平衡能力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身体素质中的速度、灵巧素质,包括握力体重指数以及耐力素质方面在中、高年级还偏低,必须加强锻炼,尤其是体能素质的锻炼,这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
小学体育与其他教育阶段不一样,是一生健康和健身的启蒙教育,对促进孩子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促进体质不断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社会、家庭都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校领导应是第一责任人,“领导带头,万事不愁”,只要学校领导真正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把体育放在重要位置,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牢记在心,而不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那么,学校体育工作就会很好地落实与开展。社会不能因为应试体制,追求升学而把体育放在“边缘”,应大力宣传体育,倡导体育锻炼的益处,增强健康意识。关爱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家长不能望子成龙而只看重分数,只知道“考试分数从娃娃抓起”,丢掉了“体质健康更应该从娃娃抓起”。要切实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家长如果能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运动,对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使学校体育工作能够得到全面落实,还应该加强督导。苏北地区各级政府、学校和教学工作者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强化体育教学督导机制,解决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使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发挥班主任作用,强化班级在体育活动中的团队效应。《中小学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班主任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要‘三育’一起抓,把体育工作纳入班级计划,教育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针对班主任对小学生影响力、号召力大的特点,注重发挥班主任在体育活动中的特殊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把体育纳入日常管理;二是把体育与其他文化课同等考核;三是为班级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四是对体育竞赛中的优胜者和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及时给予表彰,在班级里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要达到加强小学体育工作,增强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学校重视是前提,而加大体育资金投入是物质基础。没有前提与基础的保证一切都将落空。课题组重提这个已被多人提到过、而又长期始终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呼吁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增加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应加大农村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活动条件,为小学体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为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体质做实事,办好事。
加强体质测试工作,运用测试数据进行健康分析。课题组调查中发现,由于条件的限制,苏北地区小学中坚持开展体质测试的不多,有的小学从未开展这项工作,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判断缺乏科学依据。课题组认为,要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必须加强体质测试工作,通过测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为全面研究小学生体质健康提供翔实、科学的依据,不断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