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观当前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大部分关注的是科学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因而,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重新构建完满的生活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生活实践经验;科学世界;政治课堂教学;构建
近十多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不足是只侧重于认知,在认识上放大了理性、智能、科学、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则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视。
一、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基本特点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日常生活课堂化
赞科夫认为,课堂上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相似”。因而政治课堂上的生活,首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适,应用于生活。
2.现实生活学生化
我们认为,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他生活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因而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更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生活,正如赞科夫所言,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
3.可能生活学生化
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的,“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下的定义。因此,我们的课堂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1.高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
我国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他们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
2.学习政治前,已具备一定量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话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话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特别是高中政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政治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3.当前中外有关的理论研究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较大的白鼠”,因而“学生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他们各有其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要视他们为活动的主体,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
叶澜教授也指出:“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因而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
三、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构建途径
1.时事点评
2008年在我国将举办的奥运会主体育馆称为“鸟巢”,它是一个投资巨大的项目。它的建设方案公布之后,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明自己的各种想法。学生就分别从我国的国情和国力、我国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的利益、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交流各自的看法,表达共同的志向。
2.辩论赛
在学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这一内容之后,我班就选定“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是否有好处”与“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是否有积极意义”的论题进行辩论赛。先就这一命题,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等内容,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并阐述理由。
3.专题讨论
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课时,笔者引用一段诗意般的材料导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你用母亲般的温暖拥抱着我们,您用父亲般的胸怀呵护着我们,斗转星移,您领导着中国革命走过了80年光辉历程,您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您是伟大的!是不屈的!社会主义航船靠你掌舵,社会主义事业由您领导。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您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希望!在您80诞辰之际,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呈上自己的厚礼,不用蜡烛,不用蛋糕,只有一曲心中的歌——党啊,我们热爱您!”通过回忆中国近代史,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富强。
4.调查采访
在教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当地相关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水质变差的真正原因。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讲请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以记者采访形式来感悟教材内容,创设一种氛围,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四、实施课堂与教学生活化的效果
改变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列举生活事例——提出政治问题——进行课堂活动——形成政治知识(可循环)——知识应用”的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列举生活实例,通过学生观察、想象、参与、汇报交流、小组讨论、课堂竞赛等课堂活动,强化了政治知识。
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思考等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了表观个性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从学生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变成了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课堂上充满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掌握了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践调查的科学研究方法等方法,在活动中感悟到政治学科的内在美,将知识学习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融为一体,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让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关键词:生活实践经验;科学世界;政治课堂教学;构建
近十多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不足是只侧重于认知,在认识上放大了理性、智能、科学、技术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上则缺乏对人的精神力量的重视。
一、政治课堂生活化的基本特点
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经验政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因此,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日常生活课堂化
赞科夫认为,课堂上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和教学联系生活有些相似”。因而政治课堂上的生活,首先应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适,应用于生活。
2.现实生活学生化
我们认为,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这种生活虽然和日常其他生活有所不同,但它毕竟是学生作为“人”在这个人生阶段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的重要生命活动。因而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更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实生活,正如赞科夫所言,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
3.可能生活学生化
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的,“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下的定义。因此,我们的课堂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1.高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
我国高中二、三年级的学生正值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能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他们开始用批评的辩证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为此,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喜欢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任务。
2.学习政治前,已具备一定量的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生话是真实的,具体的。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课,其本质也是在于对生活真知的体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话经验,感受了许多政治现象,特别是高中政治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为政治课堂教学联系日常生活提供了可能。
3.当前中外有关的理论研究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较大的白鼠”,因而“学生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他们各有其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要视他们为活动的主体,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
叶澜教授也指出:“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因而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
三、政治课堂生活化的构建途径
1.时事点评
2008年在我国将举办的奥运会主体育馆称为“鸟巢”,它是一个投资巨大的项目。它的建设方案公布之后,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明自己的各种想法。学生就分别从我国的国情和国力、我国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的利益、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角度,交流各自的看法,表达共同的志向。
2.辩论赛
在学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这一内容之后,我班就选定“经济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规则是否有好处”与“信用在经济生活中是否有积极意义”的论题进行辩论赛。先就这一命题,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如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等内容,供全班学生讨论正确与否,并阐述理由。
3.专题讨论
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一课时,笔者引用一段诗意般的材料导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你用母亲般的温暖拥抱着我们,您用父亲般的胸怀呵护着我们,斗转星移,您领导着中国革命走过了80年光辉历程,您带领着中国人民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您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共产党!您是伟大的!是不屈的!社会主义航船靠你掌舵,社会主义事业由您领导。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您是中国人民永远的希望!在您80诞辰之际,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呈上自己的厚礼,不用蜡烛,不用蛋糕,只有一曲心中的歌——党啊,我们热爱您!”通过回忆中国近代史,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胜利,走向富强。
4.调查采访
在教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当地相关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水质变差的真正原因。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讲请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以记者采访形式来感悟教材内容,创设一种氛围,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四、实施课堂与教学生活化的效果
改变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列举生活事例——提出政治问题——进行课堂活动——形成政治知识(可循环)——知识应用”的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列举生活实例,通过学生观察、想象、参与、汇报交流、小组讨论、课堂竞赛等课堂活动,强化了政治知识。
改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通过观察、实验、讨论、思考等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了表观个性的机会,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从学生活动的支配者、指挥者变成了他们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课堂上充满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掌握了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践调查的科学研究方法等方法,在活动中感悟到政治学科的内在美,将知识学习与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融为一体,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让课堂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