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的新学期开始了,然而李红(化名)和其他40多名家长依然为了一个老问题伤透脑筋。他们孩子所在的班级里有一个“捣蛋大王”,每天在课堂里随意走动和叫喊,让正常教学无法进行。一年半的时间里,家长们希望学校能解决问题,学校称已经尽力,是调皮孩子家长不配合,调皮孩子家长说学校态度不好方法简单粗暴。三方一直冷战,“斗争”有升级的趋势。
近年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有如医患矛盾一般,成为多发事件;而双方斗争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受到伤害。
大闹课堂的小男孩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小学二年级的某个班级,上课铃响起,老师刚刚开始讲课,坐在后排的一个小男孩突然跑到教室的另一边,踢了一下一个女生,还把后者桌上的文具扔到了地上。被“突然袭击”的女生哇地叫了起来,一直在教室里陪读的小男孩的奶奶赶紧去拉自己的孙子,但却怎么也拉不住,祖孙两人在课堂上对打对骂起来,课堂乱成一锅粥,老师束手无策,场面变得没法收拾……
上面是该班级的五名家长代表向《新民周刊》记者描述的场景,他们说,从他们的孩子一年级入学以来,类似的情况几乎天天发生,已经持续一年半了。而在一份反映情况的材料上,该班级的近40位家长签名证明小安(化名)在学校里的种种行为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
莘庄镇小学校长顾庆余也向记者证实了小安的上述表现。他说,小安生活在离异家庭,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小安本来在2011年9月就入学了,因为在班级里的自控能力太差,严重影响教学,校方和小安的家长协商,让孩子休学。后来孩子去了一所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回来后于2012年9月再次就读一年级,也就是和李红的孩子到了一个班。但是,情况仍然没有好转,学校请家长来陪读,现在小安的奶奶每天从早到晚在教室里坐在孩子的身边,但仍然管不住,时常会出现祖孙打骂成一团的情况。
“学校在这个孩子身上不知道花了多少精力。”顾庆余说,任课老师、班主任和校方领导想了许多办法,都管不住小安。对于其他家长的抱怨,顾庆余称他都了解,但他表示,家长们提出让小安转班,按相关规定,不能随意执行;有人提出让小安留级,但学校不经家长同意无法强制让孩子留级;更加不能不让孩子上学。“这些规定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红线,我们一定是不能踩的。”
莘庄镇小学是上海市开展“特殊教育辅读班”试点的学校,校方和其他家长都曾提出,让孩子做相关检测,看是否适合去辅读班学习,但学校多次的建议都被孩子家长拒绝。“没有相关检测证明和家长的同意,我们也无法安排孩子去辅读班。”顾庆余说,他很同情小安和他的家长,也理解其他家长的担心:“但学校在这件事上真的已经尽心尽力了,我们也没有办法。”
孩子真的那么“坏”?
李红等家长告诉记者,他们现在非常担心自己孩子的人身安全。一名家长说,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一直眼睛充血,说是体育课上被小安打的;第二天回来另一只眼睛也充血了,孩子说又是小安打的。“班上有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女生,因为无法忍受小安惊吓,在医院开了证明转班了。”另一名家长和小安家住在同一小区,她说,曾在班车上看到过小安,觉得这孩子“胆子很大,无所畏惧”。
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元宵节的傍晚,记者来到小安的家中,刚刚放学回来的小男孩陷在客厅的沙发里,把弄着玩具枪。记者和他打招呼,这个胖胖的小男孩的眼睛里显出一丝羞涩,不敢说话,在他爸爸的连声要求下才轻声答应起来。
说到上课的话题,他忽然指向坐在对面的奶奶:“奶奶的脚痛。”奶奶解释说,今天小安在学校里跑,她奋力去追,把脚扭了。小男孩脸上有个新的伤疤,奶奶说是在制服孙子的时候抓伤的。爸爸和爷爷都还要上班,只有退休的奶奶可以每天去陪读。
小安的爸爸安先生(化名)说:小安是个善良、内向的孩子,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会把碗筷拿出来给长辈规规矩矩地摆好。家人跟他说上课时要坐好,不要去影响别人,他都答应得好好的,从不顶嘴。“但就是一到课堂里就全忘了,控制不住自己了。”安先生说,休学后,他把小安带去了一个做协调训练的私立学校,在老师一对一的辅导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回到小学班级的集体环境之后,孩子又恢复了原样。
安先生说,学校提出“进辅读班”后,他带着小安去那里看过,结果孩子不愿意去,说“我的脑子没问题”。提及学校要小安去做检测,安先生非常气愤:“这孩子是个人,不是机器,你们看看就知道了,他智力有问题吗?”安先生说,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常见,有的时候是别的孩子先来打小安,小安还手了,一群人扭成一团,老师过问后,其他孩子说是小安先动手的,小安内向,不去争辩,所以老师就着重批评小安了。他说,类似的事情他在偶尔陪读时也亲眼见过。“因为我孩子调皮些,这个班上的人就把所有的坏事都安在他身上,这公平吗?”
安先生还说,前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是小安很喜欢上的唱游课,老师却觉得他会捣乱,不让他去上,让他那天晚些再去学校。据其他家长称,那是一堂公开课。
他也承认自己要为没管教好孩子负很大的责任。就在小安进入小学之前的几个月,他和前妻开始不和,两人之间的吵闹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他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自己破裂的婚姻影响到了孩子,“我现在已经后悔了”。
沟通如何受阻
上海市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默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像小安这样的情况,应当及早进行检测,确定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发的神经功能缺陷,导致自闭症、多动症等,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和药物治疗;另一种是环境造成的情绪行为,需要相应的心理调适。
从目前能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陈默认为这个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她说,母亲是孩子心理安全的保障者,孩子的安全感更多是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母亲离开后,孩子的恐惧感会明显上升,魂不守舍。而且,母亲也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他人、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缺乏母爱或者母亲的监护不当,会让孩子对他人的判斷不准。“比如小安,他去推别的小朋友一把,可能只是想找别人玩,但他没想到别人会觉得这是攻击,会反抗。”
近年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有如医患矛盾一般,成为多发事件;而双方斗争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受到伤害。
大闹课堂的小男孩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小学二年级的某个班级,上课铃响起,老师刚刚开始讲课,坐在后排的一个小男孩突然跑到教室的另一边,踢了一下一个女生,还把后者桌上的文具扔到了地上。被“突然袭击”的女生哇地叫了起来,一直在教室里陪读的小男孩的奶奶赶紧去拉自己的孙子,但却怎么也拉不住,祖孙两人在课堂上对打对骂起来,课堂乱成一锅粥,老师束手无策,场面变得没法收拾……
上面是该班级的五名家长代表向《新民周刊》记者描述的场景,他们说,从他们的孩子一年级入学以来,类似的情况几乎天天发生,已经持续一年半了。而在一份反映情况的材料上,该班级的近40位家长签名证明小安(化名)在学校里的种种行为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
莘庄镇小学校长顾庆余也向记者证实了小安的上述表现。他说,小安生活在离异家庭,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小安本来在2011年9月就入学了,因为在班级里的自控能力太差,严重影响教学,校方和小安的家长协商,让孩子休学。后来孩子去了一所有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回来后于2012年9月再次就读一年级,也就是和李红的孩子到了一个班。但是,情况仍然没有好转,学校请家长来陪读,现在小安的奶奶每天从早到晚在教室里坐在孩子的身边,但仍然管不住,时常会出现祖孙打骂成一团的情况。
“学校在这个孩子身上不知道花了多少精力。”顾庆余说,任课老师、班主任和校方领导想了许多办法,都管不住小安。对于其他家长的抱怨,顾庆余称他都了解,但他表示,家长们提出让小安转班,按相关规定,不能随意执行;有人提出让小安留级,但学校不经家长同意无法强制让孩子留级;更加不能不让孩子上学。“这些规定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红线,我们一定是不能踩的。”
莘庄镇小学是上海市开展“特殊教育辅读班”试点的学校,校方和其他家长都曾提出,让孩子做相关检测,看是否适合去辅读班学习,但学校多次的建议都被孩子家长拒绝。“没有相关检测证明和家长的同意,我们也无法安排孩子去辅读班。”顾庆余说,他很同情小安和他的家长,也理解其他家长的担心:“但学校在这件事上真的已经尽心尽力了,我们也没有办法。”
孩子真的那么“坏”?
李红等家长告诉记者,他们现在非常担心自己孩子的人身安全。一名家长说,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一直眼睛充血,说是体育课上被小安打的;第二天回来另一只眼睛也充血了,孩子说又是小安打的。“班上有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女生,因为无法忍受小安惊吓,在医院开了证明转班了。”另一名家长和小安家住在同一小区,她说,曾在班车上看到过小安,觉得这孩子“胆子很大,无所畏惧”。
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元宵节的傍晚,记者来到小安的家中,刚刚放学回来的小男孩陷在客厅的沙发里,把弄着玩具枪。记者和他打招呼,这个胖胖的小男孩的眼睛里显出一丝羞涩,不敢说话,在他爸爸的连声要求下才轻声答应起来。
说到上课的话题,他忽然指向坐在对面的奶奶:“奶奶的脚痛。”奶奶解释说,今天小安在学校里跑,她奋力去追,把脚扭了。小男孩脸上有个新的伤疤,奶奶说是在制服孙子的时候抓伤的。爸爸和爷爷都还要上班,只有退休的奶奶可以每天去陪读。
小安的爸爸安先生(化名)说:小安是个善良、内向的孩子,家里吃饭的时候,他会把碗筷拿出来给长辈规规矩矩地摆好。家人跟他说上课时要坐好,不要去影响别人,他都答应得好好的,从不顶嘴。“但就是一到课堂里就全忘了,控制不住自己了。”安先生说,休学后,他把小安带去了一个做协调训练的私立学校,在老师一对一的辅导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是回到小学班级的集体环境之后,孩子又恢复了原样。
安先生说,学校提出“进辅读班”后,他带着小安去那里看过,结果孩子不愿意去,说“我的脑子没问题”。提及学校要小安去做检测,安先生非常气愤:“这孩子是个人,不是机器,你们看看就知道了,他智力有问题吗?”安先生说,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很常见,有的时候是别的孩子先来打小安,小安还手了,一群人扭成一团,老师过问后,其他孩子说是小安先动手的,小安内向,不去争辩,所以老师就着重批评小安了。他说,类似的事情他在偶尔陪读时也亲眼见过。“因为我孩子调皮些,这个班上的人就把所有的坏事都安在他身上,这公平吗?”
安先生还说,前一天上午第一节课是小安很喜欢上的唱游课,老师却觉得他会捣乱,不让他去上,让他那天晚些再去学校。据其他家长称,那是一堂公开课。
他也承认自己要为没管教好孩子负很大的责任。就在小安进入小学之前的几个月,他和前妻开始不和,两人之间的吵闹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他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自己破裂的婚姻影响到了孩子,“我现在已经后悔了”。
沟通如何受阻
上海市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默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像小安这样的情况,应当及早进行检测,确定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发的神经功能缺陷,导致自闭症、多动症等,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和药物治疗;另一种是环境造成的情绪行为,需要相应的心理调适。
从目前能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陈默认为这个孩子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她说,母亲是孩子心理安全的保障者,孩子的安全感更多是从母亲身上得到的;母亲离开后,孩子的恐惧感会明显上升,魂不守舍。而且,母亲也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他人、对事物的感知和判断,缺乏母爱或者母亲的监护不当,会让孩子对他人的判斷不准。“比如小安,他去推别的小朋友一把,可能只是想找别人玩,但他没想到别人会觉得这是攻击,会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