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些数学技能,以适应今天的社会。为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些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素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而经过新理念的洗礼、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中又常常滥用生活中的数学,结果画蛇添足。怎样将两者充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真正发挥出教学实效呢?笔者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感悟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1 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生活数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实效,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表达不再空洞无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了依托,解决问题成了学生的拿手好戏。但不恰当的运用、滥用生活中的数学,效果又会适得其反。在新课程的风浪里摸索了三年,我也曾经认为只要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学生一定喜欢。新教材里有许许多多的“买东西”的情境,于是,这节课购物,下节课去超市。刚开始学生喜欢得不得了,你来卖,我来买,欢呼雀跃。可到后来,我再提购物,学生不乐意了:“老师,怎么又是买东西呀?”“老师,我们又不是真的买东西”“老师,是假的”。几何话说得我无地自容。我反思自己所创设的情境,常常都是为了买东西而买东西,是为了教学而买,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需要什么?你出示给他一系列文具,可能他会说,这几天他不需要学具,那你还叫他买吗?但你如果改为献爱心,送给学校里的贫困同学,他们的兴致又会马上来了。孩子就是这样,不真实的、不需要的,他们怎么可能会感兴趣呢?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也应是丰富多彩的。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都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真实的,同时又是新奇、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产生去解决问题的愿望,让他们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涉及到许多数学概念,如:几个、第几、最少、最多、大于、小于、增加、减少等逻辑术语。在数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生活素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例子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在教学《周长》时,有一个“拼地砖”的题目,用两块一样的正方形地砖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一看到这个题目,急躁一点的学生马上问我:“老师,中间合在一起的那条边也是它们的周长吗?”其他学生马上回答:“才不是,周长是指绕一圈的长度,应该是外面一些的长度。”还没等我说话,那学生就又接过去说:“那我知道了,两个正方形一共8条边,中间合去2条,还有6条边就是它的周长。”一听他说方法,其他学生也不示弱:“我先把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求出来再减两条边。”“长方形的长就是两条正方形的边长,宽就是一条边长,这样就可以直接求了。”这样的学习还真让学生有点无师自通的感觉。让他们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些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会的,甚至已经在自觉地进行运用了,但还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创设活动,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回归生活,培养数学素养
  
  1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个人数学素养的优势不在于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多少,也不在于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要看能不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知识。例如,学完周长,我让他们量自己的头围、腰围;学了对称图形,我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美工作品并展览给大家看;学了小数计算,我请他们回家帮妈妈算算买菜的钱。所有这一切,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去做。
  在学习“森林旅游”时,刚一看到教材,还真有点吃惊,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差不多都是求总价与差价的运算问题,学生对这一类问题都烂熟于心了。可仔细一看,这一实践活动是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提供综合应用第一单元知识的素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教材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合理购物的能力。在上这一内容之前,我还让学生去超市了解一下自己所需物品的价格。结果学生提出了如果旅游时间只有一天的话,带的东西可以少一点,如果旅游几天,食物要多父一些,还需带上露营用的帐篷、手电,还有必要带上点药品。这样,学生一边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边解决问题,令我对他们的见识不禁刮目相看。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把两者连接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测垃教室的面积”时,学生要考虑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数据的读取等等。在讲到测量工具的选择时,大部分学生建议用体育老师用的卷尺,也有同学说用米尺或者1平方米的方格纸,因为这些工具适用于测量比较大的面积。这时我又提出如果都没有这些一具怎么办,学生马上又想到了估一估、步测等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不仅再次认识到长方形面积怎么求,还学到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讲究效率,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讲究策略研究。例如,在学习“租车”时,大家都知道可以有许多种租车方法,那么究竟怎样租最好呢?学生就要考虑到人数和价钱了,从这两方而出发设计出种种方案,再从这些方案中择优。通过比较,他们会意识到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有空座位,这样的价钱会低一点。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真实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市视生活、市视世界。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
其他文献
本节为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内容理论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电离、水的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的综合运用。
期刊
四川盆地卤水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卤水普遍富含K、B、I、Br等有用组分,皆为国家短缺矿产。为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我国K、B、I、Br矿产资源的严峻形势,针对四川盆地卤水可贵
近几十年来,锂同位素比值的测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影响锂同位素比值测定因素很多,特别是在测定过程中分馏现象和记忆效应等都会引起锂同位素测定比值很大的误差.简要总结了锂
有位学者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这里既提出了问题设计问题,也提出了启发和组织学生作答的问题,强调了问题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提问和引导学生作答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一、“问题教学”的注意事项    1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提问应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