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一些数学技能,以适应今天的社会。为此,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一些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在实际运用中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素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而经过新理念的洗礼、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中又常常滥用生活中的数学,结果画蛇添足。怎样将两者充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真正发挥出教学实效呢?笔者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感悟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1 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生活数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实效,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表达不再空洞无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了依托,解决问题成了学生的拿手好戏。但不恰当的运用、滥用生活中的数学,效果又会适得其反。在新课程的风浪里摸索了三年,我也曾经认为只要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学生一定喜欢。新教材里有许许多多的“买东西”的情境,于是,这节课购物,下节课去超市。刚开始学生喜欢得不得了,你来卖,我来买,欢呼雀跃。可到后来,我再提购物,学生不乐意了:“老师,怎么又是买东西呀?”“老师,我们又不是真的买东西”“老师,是假的”。几何话说得我无地自容。我反思自己所创设的情境,常常都是为了买东西而买东西,是为了教学而买,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需要什么?你出示给他一系列文具,可能他会说,这几天他不需要学具,那你还叫他买吗?但你如果改为献爱心,送给学校里的贫困同学,他们的兴致又会马上来了。孩子就是这样,不真实的、不需要的,他们怎么可能会感兴趣呢?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也应是丰富多彩的。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都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真实的,同时又是新奇、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产生去解决问题的愿望,让他们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涉及到许多数学概念,如:几个、第几、最少、最多、大于、小于、增加、减少等逻辑术语。在数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生活素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例子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在教学《周长》时,有一个“拼地砖”的题目,用两块一样的正方形地砖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一看到这个题目,急躁一点的学生马上问我:“老师,中间合在一起的那条边也是它们的周长吗?”其他学生马上回答:“才不是,周长是指绕一圈的长度,应该是外面一些的长度。”还没等我说话,那学生就又接过去说:“那我知道了,两个正方形一共8条边,中间合去2条,还有6条边就是它的周长。”一听他说方法,其他学生也不示弱:“我先把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求出来再减两条边。”“长方形的长就是两条正方形的边长,宽就是一条边长,这样就可以直接求了。”这样的学习还真让学生有点无师自通的感觉。让他们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些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会的,甚至已经在自觉地进行运用了,但还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创设活动,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回归生活,培养数学素养
1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个人数学素养的优势不在于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多少,也不在于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要看能不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知识。例如,学完周长,我让他们量自己的头围、腰围;学了对称图形,我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美工作品并展览给大家看;学了小数计算,我请他们回家帮妈妈算算买菜的钱。所有这一切,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去做。
在学习“森林旅游”时,刚一看到教材,还真有点吃惊,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差不多都是求总价与差价的运算问题,学生对这一类问题都烂熟于心了。可仔细一看,这一实践活动是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提供综合应用第一单元知识的素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教材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合理购物的能力。在上这一内容之前,我还让学生去超市了解一下自己所需物品的价格。结果学生提出了如果旅游时间只有一天的话,带的东西可以少一点,如果旅游几天,食物要多父一些,还需带上露营用的帐篷、手电,还有必要带上点药品。这样,学生一边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边解决问题,令我对他们的见识不禁刮目相看。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把两者连接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测垃教室的面积”时,学生要考虑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数据的读取等等。在讲到测量工具的选择时,大部分学生建议用体育老师用的卷尺,也有同学说用米尺或者1平方米的方格纸,因为这些工具适用于测量比较大的面积。这时我又提出如果都没有这些一具怎么办,学生马上又想到了估一估、步测等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不仅再次认识到长方形面积怎么求,还学到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讲究效率,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讲究策略研究。例如,在学习“租车”时,大家都知道可以有许多种租车方法,那么究竟怎样租最好呢?学生就要考虑到人数和价钱了,从这两方而出发设计出种种方案,再从这些方案中择优。通过比较,他们会意识到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有空座位,这样的价钱会低一点。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真实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市视生活、市视世界。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素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而经过新理念的洗礼、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中又常常滥用生活中的数学,结果画蛇添足。怎样将两者充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真正发挥出教学实效呢?笔者粗浅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感悟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1 创设真实有效的生活情境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生活数学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实效,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表达不再空洞无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了依托,解决问题成了学生的拿手好戏。但不恰当的运用、滥用生活中的数学,效果又会适得其反。在新课程的风浪里摸索了三年,我也曾经认为只要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学生一定喜欢。新教材里有许许多多的“买东西”的情境,于是,这节课购物,下节课去超市。刚开始学生喜欢得不得了,你来卖,我来买,欢呼雀跃。可到后来,我再提购物,学生不乐意了:“老师,怎么又是买东西呀?”“老师,我们又不是真的买东西”“老师,是假的”。几何话说得我无地自容。我反思自己所创设的情境,常常都是为了买东西而买东西,是为了教学而买,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需要什么?你出示给他一系列文具,可能他会说,这几天他不需要学具,那你还叫他买吗?但你如果改为献爱心,送给学校里的贫困同学,他们的兴致又会马上来了。孩子就是这样,不真实的、不需要的,他们怎么可能会感兴趣呢?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也应是丰富多彩的。认识到这一点,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都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真实的,同时又是新奇、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产生去解决问题的愿望,让他们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涉及到许多数学概念,如:几个、第几、最少、最多、大于、小于、增加、减少等逻辑术语。在数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生活素材,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例子解释数学问题,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在教学《周长》时,有一个“拼地砖”的题目,用两块一样的正方形地砖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一看到这个题目,急躁一点的学生马上问我:“老师,中间合在一起的那条边也是它们的周长吗?”其他学生马上回答:“才不是,周长是指绕一圈的长度,应该是外面一些的长度。”还没等我说话,那学生就又接过去说:“那我知道了,两个正方形一共8条边,中间合去2条,还有6条边就是它的周长。”一听他说方法,其他学生也不示弱:“我先把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求出来再减两条边。”“长方形的长就是两条正方形的边长,宽就是一条边长,这样就可以直接求了。”这样的学习还真让学生有点无师自通的感觉。让他们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些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会的,甚至已经在自觉地进行运用了,但还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创设活动,把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回归生活,培养数学素养
1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个人数学素养的优势不在于掌握数学知识、理论的多少,也不在于解决多少数学难题,而要看能不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知识。例如,学完周长,我让他们量自己的头围、腰围;学了对称图形,我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美工作品并展览给大家看;学了小数计算,我请他们回家帮妈妈算算买菜的钱。所有这一切,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去做。
在学习“森林旅游”时,刚一看到教材,还真有点吃惊,怎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差不多都是求总价与差价的运算问题,学生对这一类问题都烂熟于心了。可仔细一看,这一实践活动是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提供综合应用第一单元知识的素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教材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合理购物的能力。在上这一内容之前,我还让学生去超市了解一下自己所需物品的价格。结果学生提出了如果旅游时间只有一天的话,带的东西可以少一点,如果旅游几天,食物要多父一些,还需带上露营用的帐篷、手电,还有必要带上点药品。这样,学生一边提出自己的意见,一边解决问题,令我对他们的见识不禁刮目相看。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应用题与实际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如何将两者协调起来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把两者连接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测垃教室的面积”时,学生要考虑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数据的读取等等。在讲到测量工具的选择时,大部分学生建议用体育老师用的卷尺,也有同学说用米尺或者1平方米的方格纸,因为这些工具适用于测量比较大的面积。这时我又提出如果都没有这些一具怎么办,学生马上又想到了估一估、步测等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不仅再次认识到长方形面积怎么求,还学到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要考虑很多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
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讲究效率,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讲究策略研究。例如,在学习“租车”时,大家都知道可以有许多种租车方法,那么究竟怎样租最好呢?学生就要考虑到人数和价钱了,从这两方而出发设计出种种方案,再从这些方案中择优。通过比较,他们会意识到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有空座位,这样的价钱会低一点。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得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真实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市视生活、市视世界。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