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四种美,领略送别诗的独特气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1aj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人杨万里所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被苏教版教材编选入五年级下册,以形象而简洁的文字展现杭州西湖别致的夏日之景。整篇诗歌,诗人景物选择精当、结构设置精妙,语言斟酌更是别具匠心。教学这首诗,教师应该紧扣诗句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蕴藏在诗歌中的独特之美。提出要辨析想象,感知红绿相间的景色之美;整合对比,感知不同寻常的别样之美;拓展资料,感知情景交融的祝福之美;另辟蹊径,感受挽留友人的含蓄之美,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表达魅力。
  [关键词]辨析想象;另辟蹊径;拓展资料;整合对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78-01
  宋人杨万里所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被苏教版教材编选入五年级下册,以形象而简洁的文字展现杭州西湖别致的夏日之景。整篇诗歌,诗人景物选择精当、结构设置精妙,语言斟酌更是别具匠心。教学这首诗,教师应该紧扣诗句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蕴藏在诗歌中的独特之美。

一、辨析想象,感知红绿相间的景色之美


  作为一篇描绘景色的诗作,我们不能将教学停留在对诗句大意生硬而机械的理解上,而要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教学中,教师紧扣经典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中“碧”与“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看,莲叶挨挨挤挤,铺满了西湖湖面,无边无际,绿得遮盖了湖、绿得连接天,如此壮观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再看,在这漫无边际的碧绿之中,众多的荷花竞相开放,呈现出花叶争妍的美景,一朵朵红红艳艳,光彩明丽,显得如此夺目而耀眼,映照着初升的太阳,娇嫩花朵上的露珠更显得晶莹剔透。
  诵读着诗句,感知着大意,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词语展开想象,感知作者运用色彩对比之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真正感受诗作中红绿相间的景致之美。

二、整合对比,感知不同寻常的别样之美


  这首诗歌中,诗人除了运用最后两句对荷花形态、色彩的实写之外,在诗歌的前两句中还将西湖夏季之景与其他时节的景色进行对比,通过“毕竟”一词奠定基调,凸显了夏景的别致。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感知诗境中,通过图片与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感知其他三季的特点:春天,柳绿桃红,艳舞莺歌;秋天,落叶华彩,绚烂无比;冬天,远青未了,残雪断桥……学生在聆听观察中,感受到其他季节的西湖虽然美丽,但与其他地方的景色并无太多差异。随后,基于这一认知着力聚焦诗句的最后两句,引领学生体悟荷花之鲜红、莲叶之碧绿,想象其铺天盖地的气势,最终感受诗歌开篇所言的“毕竟”一词,深入感知诗人对这一独特美景所发出的深切感慨。
  正是有了一二两句所埋下的伏笔,加之三四两句的精彩白描,全诗的结构设置、写作思路清晰可见,对比映衬之下的别样之美也就自然镌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三、拓展资料,感知情景交融的祝福之美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即将远赴福州任职,林子方甚为高兴,满以为仕途升迁,作为好友杨万里自然也替林子方高兴,一清早便对友人执手相送。与一般送别诗“泪眼相望”的悲切不同,这首诗没有描写送别的场景,更没有沉浸在难舍的悲伤之中,而是纯粹写景,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借助无穷无尽的莲叶表达出来,愿友人的仕途就像这荷花一般火红。明白这些,学生再次朗读,眼中所见就已不再是纯粹之景,更多的是诗人杨万里对友人的真切祝福。
  情景交融,是古典诗词中最常用的写作方法。这一版块的教学,正是从诗歌的类比入手,通过资料的拓展,明晰了诗人创作的初衷,洞察了诗句如此表达的真正用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到了诗歌中与景交融的祝福之美。

四、另辟蹊径,感受挽留友人的含蓄之美


  資料显示,林子方远赴福州,最终的境况并不如想象中的完美。其实,这一切作为好友的杨万里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而且还通过这首诗进行了挽留。据王富仁教授《古老的钟声》一书中的解读,杨万里对林子方远赴福州并不看好,但看到林子方激动兴奋的样子,又不便明说,于是在诗作中隐藏着挽留之意:那些莲叶为什么会如此“碧”,那些荷花为什么会如此“红”?那是因为莲叶接着“天”,就是靠近天子;那是因为荷花映着“日”,容易接受皇帝的恩惠。只有靠近天子,你的前程才会无比广阔。所以,杨万里在写景之际,其实将自己委婉的挽留之意蕴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可谓是匠心独运。
  这一层意思并不是一定要在教学中揭示出来,让学生接受,但在教学之余,作为探究古典诗词的这种深意曲折表达的写作方法,也不妨让学生了解,从而丰富学生对诗歌认知的渠道。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资源,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主要阵地。教师要紧扣诗歌的类比、内在的语言和创作的背景,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更好地走进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怀奠定基础。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式,古诗词教学亦如此。在如何发掘古诗词的语言價值上,《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教学做了一次有力的探索。借助想象画面、推敲字词和品悟意象三种策略,课堂教学如同登山,拾级而上。这样的课堂体现出挑战性、趣味性和智性的特点,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给予我们很多的启发。  [关键词]想象画面;推敲字词;品悟意象;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国标本四下),记叙的是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所以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曾经两次在不同的班级执教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画鱼青年忘我的精神,两次课我都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时插入“现场采访”的教学环节。同样的组织形式,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第一次:在学生阅读渐入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2)班的语文老师,开学的第一节习作指导课,内容是写一写《春天的校园》。我把课堂搬到了教室外,让学生先现场参观校园,再写习作。从孩子们积极踊跃的参与状态和他们的一篇篇充满灵气与智慧的习作来看,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下面是他们作文中的一些片断:  你看餐厅门前的那三棵山茶花,一棵已开出了红的花,配上绿的叶,真是“绿树红花”;另一棵已结出了白色的花骨朵,真是“一青二白”;还有一棵既有花
我最崇敬的老师陈元晖先生不幸逝世已五周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仍牢记心间,他的遗愿仍鞭策着我,激励着我。  陈老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有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先后在陕北延安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兼附中校长长达七年之久。他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他曾深情地回顾到:“我在1930年秋季进师范学校开始学教
有“东方魔块”之称的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能够有效传递情感和哲思。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够正确书写汉字,又能理解表意文字的内涵,达到理解和书写并用的目的呢?这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从情境创设开始,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达到识用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识用结合,在比对情境中识字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随着识字量的增多,儿童的阅读范围逐渐扩大,从
隐性课程资源,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而未明确陈述的课程,虽然它不能构成课堂教学的直接内容,但却持久地、潜移默化地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它不仅使显性课程资源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科学人文知识,而且对学生的个性、情趣等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因此,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用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时发现身边的课程资源,合理开发并综合利用好这些隐性资源,才能让学生获得潜在的文化功底,
编者按  教师关键能力建设既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職业需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也应该具备相应关键能力。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可以说,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于教师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如何建构这些关键能力,是需要结合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实际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命题,凸现了试题与生活联系的走向。试题与生活的联系,其实就是通过考试体系来具体实施教材的生活化、教育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联系是当前语文大教育环境对命题内容的主客观影响,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导向性和命题的指导作用,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教育观和教育目标,更体现了当下命题本真的回归。  近几年,关于试题与生活联系的命题,呈现出以下特点:  1.时代性。这
[摘要]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重视生字新词学习,更注重语言表达。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的语言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提炼文本中的语言练习支架,让学生仿写、补白或续写,可以内化、积累和运用语言,为表达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支架;阅读写话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10-0083-
[摘 要]语文教学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师应将目标聚焦在语言文字中,以历练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为己任,引领学生真正走向学语文的正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明晰结构,历练依托关键词的概括能力;感悟人物,揣摩感知教学时的言语智慧;紧扣形式,积累对话提示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用教材教;明晰结构;感悟人物;紧扣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