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根部断离分度标准及改良闭合式修复术的探讨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1988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虹膜根部断离分度标准的科学性及改良的闭合式修复术在虹膜根部断离修复手术中的实用性。

方法

按虹膜根部断离的分度标准,将Ⅱ、Ⅲ度虹膜根部断离的18例(18眼),行改良的闭合修复术。即于虹膜根部断离的一侧端、角膜缘内透明角膜处、行平行于角膜缘的辅助切口,然后再按闭合锁边式缝合法进行缝合修复手术。

结果

这种分度的方法简单明了,便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使用改良的闭合修复方法,修复Ⅱ、Ⅲ度虹膜根部断离的18例,术后瞳孔圆形居中、圆及椭圆形者共17例,占94.4%。其中Ⅱ度11例,术后瞳孔椭圆居中者8例,占72.7%。3例瞳孔居中,但成椭圆型,占27.3%。Ⅲ度7例,术后4例瞳孔圆形居中,占57.1%,2例瞳孔居中成椭圆状,占28.6%。

结论

提出一个简单的虹膜根部断离程度进行分度标准,便于进行临床治疗和科研资料的比较。改良的虹膜根部断离修复术,是对虹膜根部断离闭合术式的一种补充,使手术更简单、方便和实用。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干预效果及临床预后,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7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无丙种球蛋白组(Ⅰ组)20例,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组(Ⅱ组)25例,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Ⅲ组)25例,Ⅰ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Ⅱ组在Ⅰ组基础上再给予1g/kg的IVIG治疗,Ⅲ组在Ⅰ组基础上再给予2 g/kg的IVI
患者男,60岁.因"上腹痛5h"于2012年11月1日入院.既往患脑梗死10年,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无血液病史.2年前曾因"轻症急性胰腺炎"在我院治疗,当时应用"奥曲肽、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住院期间血常规正常,12 d后治愈出院.入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差,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唇无紫绀,牙龈无出血,心、肺无异常,腹平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
期刊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基因检测在门诊疑似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0例疑似AS患者作为疑似组,选取260例健康体检者及确诊的80例AS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和AS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进行HLA-B27基因检测,比较三组HLA-B27基因阳性率情况.结果 疑似组HLA-B27基因阳性率为45.00%(135/300),对照组为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