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魏后凯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西部地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战略选择,他带领的西部发展研究中心针对西部地区的一些课题进行研究,并对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政策建议。
今日中国:您怎么看待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魏后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国西部大开发正积极有序地稳步推进,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增速高4.4个百分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自1999年的7.3%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14.5%。尽管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西部增速仍高达12.4%。
此外,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从1999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由4283元迅速提高到15951元,城乡居民收入均获得了较快增长。
今日中国: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来说,十年的时间,其目标实现到哪一步了?
魏后凯:西部大开发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把西部大开发的过程规划为50年,到21世纪中叶,实现既定的目标。这其中要分三个阶段递进推进。前10年(2000-2010年)重点是搞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西部地区环境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城乡居民社会公共产品享有水平逐步向全国平均水平趋近;用20年(201 1-2030年)左右时间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特色经济,部分地区率先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率超过50%,绝大多数居民基本生活福利水准进一步向全国水平靠拢,生态环境恶化得到全面遏制,环境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开始转向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再用20年(2031-2049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目标。
十年,对于西部开发来说仅仅是刚迈出了一小步,虽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西部发展的基础还是很薄弱,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跟沿海的差距还是很大,今后的路仍然很艰巨。
我认为,尽管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还没有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像已经建立起自我发展机制的沿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即便国家不给予支持,也能实现自我发展,但西部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自我发展能力十分薄弱。
今日中国:目前西部地区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魏后凯:目前,西部地区还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出现逆向调整。目前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比重出现下降,而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的比重上升,这非常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西部地区跟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我们的研究,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从2003年以后就在缩小,2007年以后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跟沿海地区的相对差距开始缩小。西部地区跟沿海地区工业化的差距也在缩小。但是,西部地区跟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扩大,这将不利于西部地区的發展。
再次,西部地区就业的机会增加得比较缓慢。大量的投资集中在能源重化工产业,这样的产业投入比较大,但产生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的增长比较缓慢,尤其是西南的四川等地,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多,但就业岗位不够,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
第四,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很突出。2008年,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是2648.8万人,贫困的发生率是9.3%,农村贫困人口有很大的比重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比例是全国的2.2倍。
再有就是西部地区的高碳现实。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维持高碳运行。2008年,西部地区万元GDP能耗高达2.0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3.43吨标准煤,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6%和56.6%,比东部地区高11.7%和126%。这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产业结构的原因。国家对西部一些地区的定位主要是能源原材料基地,由于产业结构不同,西部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北京、广州等地的排放水平。
今日中国:目前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来说,是否面临挑战?
魏后凯:过去国家对西部地区有一些支持和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体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很大,既有像西安、重庆、成都、兰州等科技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城市地区,也有诸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更有一些难以甚至根本不能开发的荒漠戈壁、高山冻原地区。由于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种差异性,因此成效的发挥会打折扣。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后,国家陆续又出台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和相关政策,现在国家又针对很多地区和城市出台了很多新规划、意见和政策措施,这对西部大开发政策来说是个冲击。相比之下,西部大开发的含金量降低,变得日益“泛化”了。
此外,我们要搞低碳经济,要应对气候变化,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个很大的挑战。这意味着生态、环保的标准更高,发展的门槛会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大,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个严峻的挑战。
今日中国:西部地区在经过十年的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条件下,束缚西部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魏后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由于改革开放晚,时间比较短,西部地区的观念还相对落后。根据我们的调查,西部地区比沿海地区的观念至少要落后10~15年。比如在牧区,牧民的财产就是牛羊,但他们不舍得卖,觉得卖了自己的财产就没了。包括政府官员和老百姓的观念都相对滞后,这跟以前这些地区相对闭塞有关。由于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较高,民营经济薄弱,体制也制约了进一步发展。
人才问题也是一个制约因素。西部人才问题不单纯是总量不足的问题,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西部地区的人才高度集中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少数的几个大城市,此外专业结构也失衡,文、史、哲专业的人才很多。但高新技术人才、会经营懂外贸的复合型人才很少。当然,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才去西部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今日中国:您个人觉得,西部大开发的后续政策应该以哪些方面为重 点?
魏后凯:目前,国务院正在起草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意见。我个人认为,应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差别化的分类扶持政策体系。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不能采取普惠制的办法,而应该根据国家需要和各地区实际情况,改变过去的普惠制办法,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西部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区、老工业基地、贫困地区、边境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国家支持政策,以切实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是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沿海企业、加工贸易和开发区西进,虚该在中西部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一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投资、财税、信贷和土地等方面給予相应的支持,同时做到产业转移污染不转移。
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本级收入为141 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5%,东部地区的40.5%,上海市的11.3%。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推进西部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设施建设。
四是深化完善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到2010年就到期,应延长优惠时限,把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延长10-20年;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税率;而对于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可以考虑建立无税区,刺激其经济发展。
五是健全西部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对资源性产品和战略性资源出口实行最低限价政策;对西部矿产、油气等资源税,实行10年左右的全部返还政策,用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可以考虑设立企业专项基金,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矿山环境、生态补偿以及资源枯竭后的企业转产。目前很多西部的采矿企业,利润由企业家拿走了,但他们未必把资金投入到当地,生态、环境等问题都由地方财政来负担。
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西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打通西部与东中部、东北地区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联系通道,促进经济更快发展。
今日中国:您怎么看待西部大开发实施十年来取得的成就?
魏后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中国西部大开发正积极有序地稳步推进,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加快。
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增速高4.4个百分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自1999年的7.3%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14.5%。尽管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西部增速仍高达12.4%。
此外,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从1999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由4283元迅速提高到15951元,城乡居民收入均获得了较快增长。
今日中国: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来说,十年的时间,其目标实现到哪一步了?
魏后凯:西部大开发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把西部大开发的过程规划为50年,到21世纪中叶,实现既定的目标。这其中要分三个阶段递进推进。前10年(2000-2010年)重点是搞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使西部地区环境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投资环境明显改善,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城乡居民社会公共产品享有水平逐步向全国平均水平趋近;用20年(201 1-2030年)左右时间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特色经济,部分地区率先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率超过50%,绝大多数居民基本生活福利水准进一步向全国水平靠拢,生态环境恶化得到全面遏制,环境生态功能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开始转向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再用20年(2031-2049年)左右的时间,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目标。
十年,对于西部开发来说仅仅是刚迈出了一小步,虽然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西部发展的基础还是很薄弱,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跟沿海的差距还是很大,今后的路仍然很艰巨。
我认为,尽管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还没有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像已经建立起自我发展机制的沿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即便国家不给予支持,也能实现自我发展,但西部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自我发展能力十分薄弱。
今日中国:目前西部地区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魏后凯:目前,西部地区还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出现逆向调整。目前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比重出现下降,而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的比重上升,这非常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其次,西部地区跟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我们的研究,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从2003年以后就在缩小,2007年以后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跟沿海地区的相对差距开始缩小。西部地区跟沿海地区工业化的差距也在缩小。但是,西部地区跟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扩大,这将不利于西部地区的發展。
再次,西部地区就业的机会增加得比较缓慢。大量的投资集中在能源重化工产业,这样的产业投入比较大,但产生的就业机会较少,就业的增长比较缓慢,尤其是西南的四川等地,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多,但就业岗位不够,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
第四,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很突出。2008年,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是2648.8万人,贫困的发生率是9.3%,农村贫困人口有很大的比重都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比例是全国的2.2倍。
再有就是西部地区的高碳现实。目前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仍然维持高碳运行。2008年,西部地区万元GDP能耗高达2.02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3.43吨标准煤,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6%和56.6%,比东部地区高11.7%和126%。这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产业结构的原因。国家对西部一些地区的定位主要是能源原材料基地,由于产业结构不同,西部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北京、广州等地的排放水平。
今日中国:目前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来说,是否面临挑战?
魏后凯:过去国家对西部地区有一些支持和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体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很大,既有像西安、重庆、成都、兰州等科技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城市地区,也有诸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更有一些难以甚至根本不能开发的荒漠戈壁、高山冻原地区。由于优惠政策没有很好地体现这种差异性,因此成效的发挥会打折扣。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后,国家陆续又出台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战略和相关政策,现在国家又针对很多地区和城市出台了很多新规划、意见和政策措施,这对西部大开发政策来说是个冲击。相比之下,西部大开发的含金量降低,变得日益“泛化”了。
此外,我们要搞低碳经济,要应对气候变化,这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个很大的挑战。这意味着生态、环保的标准更高,发展的门槛会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大,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个严峻的挑战。
今日中国:西部地区在经过十年的建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条件下,束缚西部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魏后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观念问题。由于改革开放晚,时间比较短,西部地区的观念还相对落后。根据我们的调查,西部地区比沿海地区的观念至少要落后10~15年。比如在牧区,牧民的财产就是牛羊,但他们不舍得卖,觉得卖了自己的财产就没了。包括政府官员和老百姓的观念都相对滞后,这跟以前这些地区相对闭塞有关。由于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比重较高,民营经济薄弱,体制也制约了进一步发展。
人才问题也是一个制约因素。西部人才问题不单纯是总量不足的问题,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西部地区的人才高度集中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少数的几个大城市,此外专业结构也失衡,文、史、哲专业的人才很多。但高新技术人才、会经营懂外贸的复合型人才很少。当然,吸引其他地区的人才去西部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今日中国:您个人觉得,西部大开发的后续政策应该以哪些方面为重 点?
魏后凯:目前,国务院正在起草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意见。我个人认为,应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建立差别化的分类扶持政策体系。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不能采取普惠制的办法,而应该根据国家需要和各地区实际情况,改变过去的普惠制办法,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西部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区、老工业基地、贫困地区、边境地区等不同类型区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国家支持政策,以切实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是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沿海企业、加工贸易和开发区西进,虚该在中西部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一批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投资、财税、信贷和土地等方面給予相应的支持,同时做到产业转移污染不转移。
三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本级收入为141 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5%,东部地区的40.5%,上海市的11.3%。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西部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推进西部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设施建设。
四是深化完善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到2010年就到期,应延长优惠时限,把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延长10-20年;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税率;而对于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可以考虑建立无税区,刺激其经济发展。
五是健全西部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对资源性产品和战略性资源出口实行最低限价政策;对西部矿产、油气等资源税,实行10年左右的全部返还政策,用于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可以考虑设立企业专项基金,强制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矿山环境、生态补偿以及资源枯竭后的企业转产。目前很多西部的采矿企业,利润由企业家拿走了,但他们未必把资金投入到当地,生态、环境等问题都由地方财政来负担。
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西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打通西部与东中部、东北地区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对外联系通道,促进经济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