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类标签的产生与形塑:以宋末至明初广西的“撞”与“獞”为例

来源 :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e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族称的前身"撞"与"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出现的"撞丁"一词.元代广西屯田与"防徭"政策,是"撞"从一个特定民丁的称谓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族称的关键.随着广西屯田范围的扩展,"撞"的所指也逐渐延伸.在元朝官府、省民及"徭人"都在借用"撞"这个身份标签来叙述自身立场的过程中,"撞"的内在含义逐渐扩大.到元中叶,"撞"已由屯兵专称,扩大为与屯田、守隘与"防徭"密切相关的一个身份标签.在元末寇乱中,脱离官府控制"撞人"变成了"獞",其称呼具有了族类标签的意义.明初广西撞兵屯田被废除后,撞兵失去了屯田这一关键的制度性支撑,"獞"的本字"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明清文献中,"獞"与"猺"并称"猺獞",用以指代广西境内不受流官与土官控制的非汉族群.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唐山地區年龄为10岁处于混合牙列期正常牙合青少年下颌牙弓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生长发育变化。方法:对唐山地区某小学年龄为10岁的正常牙合青少年进行筛选,按照标准筛选出研究样本40例(男20例,女20例)。每年取石膏模型一副,连续跟踪两年,应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将其转化为数字模型。在数字模型上进行牙弓及第一磨牙三维方向上的生长发育变化的研究。结果:过去两年
今年以来,中环水务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总体要求,精心安排部署,深化创新实践,在党史学习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找准\"五个定位\",夯实\"五项基础\",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