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资源可持续管理的联合网络分析:综述与展望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LD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城市的各类资源与环境问题呈现传递关系日益复杂、多决策主体共同作用的特点,使得传统单一关系和单一主体的分析与管理方法难以全面满足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网络分析作为系统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实现工具,能揭示隐藏在城市资源管理复杂系统背后的网状结构和变化规律.首先,基于CiteSpace对检索的2000—2020年中英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分析,研究了生态网络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这两种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及在城市资源管理决策应用中的差异,系统梳理了两类网络分析方法的主要联合运用方式和过程,由此提出了运用生态-社会多层次融合的网络分析方法解决城市多主体、多路径的资源管理难题.然后,针对网络分析与现实决策部分脱节的问题,以水资源、能源、碳排放和耦合资源四类管理情景为例,进行了新型生态-社会网络分析联合应用的案例模拟演示,展示了实现集约式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化城市资源管理的模式与途径.研究发现,联合网络分析方法能使两种网络分析方法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有望实现城市复杂资源流动系统中的链路分析与联动管理,帮助城市决策部门制定系统性资源调控策略,做出统筹全局效益的优化决策.最后,从夯实理论基石、拓展评估方法和明确决策生态位三方面,提出了联合网络分析未来的研究展望.未来联合网络研究应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角度融入可持续学科相应的理论基石,拓展资源可持续性利用过程的适应性评估方法.此外,寻求网络分析与社会经济理论的结合点,避免断裂式的评估管理框架以及网络理论的空心化,并发展出有别于其他分析方法的决策生态位,进而提升网络分析方法在城市资源可持续管理科学与具体实践中的价值.
其他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夷夏之辨”的本质是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即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认同.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中华文化正统地位的认同及对传统人伦纲常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服膺基础之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夷夏之辨”为背景衍生出的伦理认同,一方面表现为“五胡乱华”局势中汉族与内迁各族政权对正统地位的认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异质文化的交锋与交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影响下,这一时期凝聚成的伦理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相伴相生,使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在此基础上,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和“纲”,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这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夯实了基础、丰富了研究范式,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对1979-2021年CNKI高级检索获得的215篇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为主题的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归类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多集中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民族融合等方面.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回顾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研究的演进脉络、发展趋势,正确总结并科学评价民族关系研究中形成的知识和观点,有助于为铸牢中华民
云计算本身的复杂性和用户数据的秘密性,使得云服务商对数据检测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这些都对传统间接侵权理论形成了挑战.通过分析中外相关案例和法律条文等方法,针对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侵权的主观要件认定难的问题,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将技术中立原则与侵权标准相结合、运用利益平衡原则来界定云服务商的注意义务,并结合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阶段科学配置相关归责原则.
近代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促使当时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进而使得中国的先进分子产生了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唤醒了中国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意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这个先锋队组织应运而生,并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担当起了唤醒中华民族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时间流变中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赋予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新的实践内容.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不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采用1999—2012年中国环境统计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在以构建熵权法计算的污染密度和以排污费计算的污染强度指标的基础上,从生态学和经济学两个维度,研究了僵尸企业对正常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僵尸企业比例越高,当地正常企业污染情况越严重,这一效应对轻工业及私有企业更加明显,上述结果在工具变量回归中均保持稳健,此外,该效应在政府干预能力更高的地区和创新能力较低的城市更为显著.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得出,政府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挤出和企业新增“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中的关键少数.一方面,因其直接且深度地关涉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国际竞争等战略性问题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另一方面,其对国家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的满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具备关键性属性.保障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既是保障中国国家资源安全的核心要义,又是实现并长久地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牛鼻子”.以保障中国国家安全为目标,梳理中国现行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安全法律监管体系,发现在监管规则的功能性构造和监管效能的制度性提升上还有完善空间.从规则供给来看,以《矿产资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