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集联除了翻检书册,更多的时候依靠平素阅读积累,因此集联内容一定程度能够反映作者的学养和诗学旨趣。《宋锦贉题》是顾印愚自己取的书名,“贉”是指书册或字画卷首贴绫处,又称为“玉池”,王士祯《宣和御墨枇杷图歌》说:“宣和文物剧风流,绣褫锦贉穷千秋。”用宋锦作贉池,显得古雅珍贵,因为本书集联主要取自宋诗,故以“宋锦”作比喻。
顾印愚( 1855-1913)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书法家。《益州书画录》载其小传云:“顾印愚,成都人,字印伯,一字蔗孙,又号所持。官湖北汉阳令、武昌通判,宣统辛亥国变,奉母隐居。所作之诗为十卷,门人程康编定。善书法,饶有晋唐风范。偶临摹东坡,亦颇神妙,故蜀都人视若拱璧。”
沙孟海对近代书家少有许可,晚年自述书学师承交游姓氏,提到四川书家仅有顾印愚与乔大壮师生二人,标注为“服膺”,批语说:“米体作家。”汪辟疆评论顾印愚的书法云:“其书在大令、登善、元章之间,信手挥洒,自然疏秀。闻其平日每晨起小饮后,即临河南雁塔圣教数过,日以为常,则其工力可知矣。’
顾印愚以诗歌见长,去世以后,门人程康收拾遗篇,编为《成都顾先生诗集》十卷。据陈三立回忆,“光绪中张文襄公(张之洞)为湖广总督,幕下僚吏宾客多才雅方闻之彦,尤以能诗鸣者,有梁节庵(梁鼎芬)、易实甫(易顺鼎)、陈石遗(陈衍)、程子大(程颂万),成都顾君印伯(顾印愚)亦其一人也。诸子意兴飚发,篇什流布,倾动一世。君则循谨简默,粥粥若无能,印有所作,不轻出示人。故人类偏推君工书,为足压侪辈而已。”
顾印愚善于撰联,尤其工于集句,拈取前人的诗文成句为对偶。他赠名旦王瑶卿一联:“古董先生谁似我;落花时节又逢君。”上句出自《桃花扇》,下句杜甫,因为对仗工整而意思贴切,传诵一时。
顾印愚既工书法,又长于诗文,平昔为人作书,最喜自作集句的楹联。1912年秋,顾印愚精选平昔所作集句作品用花笺写出,自题《宋锦贉题》(第一集),并请好友程颂万书扉,准备交付影印。遗憾的是,尚未等到书成,印愚猝然去世,乃由儿子继庠、继羹继续工作,终于在民国三年(1914年)6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正式出版(图1)。
《宋锦贉题》是顾印愚自己取的书名,“贉”是指书册或字画卷首贴绫处,又称为“玉池”,王士祯《宣和御墨枇杷图歌》说:“宣和文物剧风流,绣褫锦贉穷千秋。”用宋锦作贉池,显得古雅珍贵,因为本书集联主要取自宋诗,故以“宋锦”作比喻。
古人集联除了翻检书册,更多的时候依靠平素阅读积累,因此集联内容一定程度能够反映作者的学养和诗学旨趣。
1.集联的基本情况
按照顾印愚亲笔题署,第一集应该收录“百五十联”,实有对联186件,重复4件,实际为182件。又有两件下联各有两条对句,故共有单句366条。涉及作者65人,其中唐代5人,宋代60人;使用苏轼诗72句为最多,王安石、陆游、黄庭坚、杨万里诗皆在20句以上。(详细情况见表1)
366条诗句出自3 11首诗,从一首诗采用两句者共17首诗。苏轼三首,《寄题刁景纯藏春坞》“年归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旧游处”“似听石室胡琴语”;《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荦确何人似退之”“独见山红涧碧时”。张鎡三首,《约周希稷游湖上园》“句法参同李翰林”“风流依约谢宣城”;《冬日》“纸帐蒲团方用事”“靜坐自疑庞蕴家”;《夕霁》“脱帽渐看山崞岘”“袭裘须判酒淋漓”。陈师道两首,《题明发高轩过图》“便逐愈浞闻吟哦”“晚知书画真有益”;《杨夫人挽词》“百年积庆钟联璧”“十念收功到净方”。陆游两首,《简谭德称排闷》“锦里先生为老伴”“玉霄散吏是头衔”;《睡起至园中》“浅碧细倾家酿酒”“小红初试手栽花”。张耒两首,《寄杨应之》“百年痛饮乃良图”“得计须师彭泽叟”;《水轩书事招寿安僚友》“静拂小屏图女几”“就书新竹记离骚”。黄庭坚一首,《书扇》“鲁公书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秦观《次韵王仲至侍郎》一首,“酒行寒食清明际”“人在蓬壶阆苑间”。周必大一首,《次韵杨廷秀待制二首》“默存常在清都境”“行访拾遗花柳村”。杨万里一首,《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扶藜时蹑大阮踪”“觅句深参少陵髓”。汪革一首,《寄谢无逸》“但得丹霞访庞老”“新年更励于陵节”。
重复使用的句子28条,其中三次者6条:“一家喜气如春酿”,见苏轼《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复以一壶遗之仍用元韵》;“嗜好今同桑苎翁”,见秦观《次韵酬周开祖宣义》;“六尺枯藤两芒屩”,见戴复古《出闽》;“仿佛东坡真一诀”,见王庭珪《次韵张子春赋瑶林春色》;“觅句深参少陵髓”,见杨万里《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
两次者22条:苏轼“已经倾潘子错着水”;苏轼“洗出徐熙落墨花”;张耒“得计须师彭泽叟”;张耒“就书新竹记离骚”;陈师道“肯学黄家元佑脚”;陈师道“笔下还同鲁直书”;黄庭坚“先烦摩诘画成图”;黄庭坚“新有诗声似侯喜”;陆游“锦里先生为老伴”;陆游“梁鸿寄食吾得病”;陆游“闲将西蜀团窠锦”;杨万里“山色长供青箬笠”;杨万里“为烹茗梳洗诗肠”;徐铉“琴心酒趣神相会”;苏舜卿“蜡屐筇枝伴此行”;王安石“登临更欲邀元亮”;程俱“青鞵布袜好追陪”;韩琦“且诵好诗成素饮”;周必大“乞与博山添正气”;魏了翁“起傍梅花读周易”;韩驹“老屋陈编自怡悦”;晁说之“自疑前世陶贞白”。
从对句组合来看,一般来说唐人对唐人,宋诗对宋诗,偶有例外,如以杜甫《秋兴八首》“彩笔昔曾干气象”,对苏轼《东亭》“流年自可数期颐”。
多数是两人诗句对偶,因苏轼诗句使用最多,与之对偶者主要有黄庭坚、王安石、陆游、陈师道、张耒。偶然有用同一作者自己的诗句相对,比如集杜甫:“自蒙蜀州人日作;肯访浣花老翁无。”上句出《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下句出《入奏行赠西山检查使窦侍御》。集苏轼:“芙蓉仙人旧游处;东坡先生未归时。”上句出《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下句出《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 2.集联纠错
古人缺乏良好的检索条件,顾印愚虽然富有藏书,曾“手置汉魏以来诗集,几于插架三万”,仍不免错讹。版本差异造成的字句出入,可以略过不提,举比较严重的错误数例。
“且诵好诗供素饮,不将余论挂尘劳”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韩魏公(韩琦),下联出自秦少游(秦观)。按上句出韩琦《九月四日防安正堂》,据《安阳集》应作“且诵好诗成素饮”,且本书另一处使用此句与黄庭坚“定知石友许忘年”,写的也是“且诵好诗成素饮”。故此处的“供素饮”,应该是顾印愚笔误。下句其实出自释道潜《次韵少游寄李齐州》,这首诗是步秦观之韵而作,顾印愚误记作者为秦观。同样内容的联语在书中有两件,都写作“供素饮”,注作者秦太虚、秦少游,可见其误会之深刻。
“名高北斗星辰上,独立东皇太壹前”一联,顾印愚注下联出自黄山谷(黄庭坚),其实出自陆游《射的山观海》。
“荷气竹风宜永日,酒杯诗卷得同携”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王介甫(王安石),其实出自黄庭坚《避暑李氏园二首》。
“临窗静试下岩砚,觅句频赓蜀国笺”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朱文公(朱熹),其实出自陆游《幽思》。
“长安布衣谁比数,锦里先生自笑狂”一联,顾印愚自注“癸丑三月京师寓庐集杜”。按,上句出杜甫《秋雨叹》,下句出苏轼《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此言“集杜”,恐是顾印愚因杜甫《南邻》“锦里先生乌角巾”,联想错误所致。
除误注作者张冠李戴,还有将几句诗混淆者。“天上岂无星主酒,月边仍有女乘鸾”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放翁(陆游),检《剑南诗稿》无此句,按陆游《江楼醉中作曳策》句“天上但闻星主酒”,《书意》句“天上本令星主酒”,无作“天上岂无星主酒”者,故疑顾印愚误记。
“苍松翠竹为三友,明月清风作四邻”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杨诚斋(杨万里),但此句不见于《诚斋集》,亦不知出处。或是顾印愚因杨万里“枨香醋酽作三友”与“苍松翠竹青苔径”两句,误会为一。
“陶咏性情须底物,留连山水住多时”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苏玉局(苏轼),但检《苏轼诗集》无此,唯有《赠葛苇》“消遣百年须底物”略为近似,此或因杜甫《解闷十二首》“陶冶性灵在底物”,顾印愚误将杜诗、苏诗混淆致误。
3.与书法原作互参
顾印愚留下的书法作品中,对联相对较多,其中大半都是集句,比如这件“窃攀屈宋宜方驾,直为文翁再剖符”,(图2)集杜诗,上句出自《戏为六绝句》,下句出自《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又一件集苏诗“旧书不厌百回读,新诗说尽万物情”,(图3)上句出自《送安悖秀才失解西归》,下句出自《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人京应举》。两件都不见于《宋锦贉题》,其实可以补人。
《宋锦贉题》是顾印愚集联作品的总结,也是创作的小样,在他留下的正式书法作品中,目前见到两件与本书内容契合者。
图4是癸卯(1903年)十月写给稚青仁兄大人的对联,“付与襄阳孟浩然,自疑前世陶贞白”。本书有此(图5),上下联颠倒,作“自疑前世陶贞白,付与襄阳孟浩然”,上句出晁说之《戏作》,下句出苏轼《郭熙秋山平远二首》,《苏轼诗集》作“送与襄阳孟浩然”。
“临窗静试下岩砚,觅句频赓蜀国笺”一联(图6),未署年月,与本书完全一致(图7),同样将上联的出处误会为朱文公(朱熹)。
从书法角度来看,两件正式作品谨严雅正,字体偏于唐楷,尤其接近褚遂良;而《宋锦贉题》中的小稿,书写随意,比较情绪化,前引汪辟疆评语,“信手挥洒,自然疏秀”,信非虚誉。
4.余论
《宋锦贉题》百余件集联中,顾印愚自己最以为得意之作的是“青鸳几世开兰若,白鹤时来访子孙”一联,上句出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下句出苏轼《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舍弟子由同作楼观》。他自书评语说:“此联一佛一仙,可为的对也。”但集联中真正为人称道者,则是宣统二年(1910年)旧年除夕,他在武昌通判任上,榜大门的集句联:“武昌官柳年年好,幕府文书日日忙。”上句出王安石《送方劭秘校》,下句出陆游《人日饭昭觉》,同侪都觉得贴切无比。
門人程康评价顾印愚的诗歌说:“当时湘闽西江诸老各有宗派,先生诗虽易,则以玉溪(李商隐)、玉局(苏轼)、后山(陈师道)、柯山(张耒)为尚,而实会其归于少陵(杜甫)。风骨峻骞,卓然为一代宗师。”从这部《宋锦贉题》来看,也大致体现了顾印愚诗歌的美学取向。
顾印愚( 1855-1913)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书法家。《益州书画录》载其小传云:“顾印愚,成都人,字印伯,一字蔗孙,又号所持。官湖北汉阳令、武昌通判,宣统辛亥国变,奉母隐居。所作之诗为十卷,门人程康编定。善书法,饶有晋唐风范。偶临摹东坡,亦颇神妙,故蜀都人视若拱璧。”
沙孟海对近代书家少有许可,晚年自述书学师承交游姓氏,提到四川书家仅有顾印愚与乔大壮师生二人,标注为“服膺”,批语说:“米体作家。”汪辟疆评论顾印愚的书法云:“其书在大令、登善、元章之间,信手挥洒,自然疏秀。闻其平日每晨起小饮后,即临河南雁塔圣教数过,日以为常,则其工力可知矣。’
顾印愚以诗歌见长,去世以后,门人程康收拾遗篇,编为《成都顾先生诗集》十卷。据陈三立回忆,“光绪中张文襄公(张之洞)为湖广总督,幕下僚吏宾客多才雅方闻之彦,尤以能诗鸣者,有梁节庵(梁鼎芬)、易实甫(易顺鼎)、陈石遗(陈衍)、程子大(程颂万),成都顾君印伯(顾印愚)亦其一人也。诸子意兴飚发,篇什流布,倾动一世。君则循谨简默,粥粥若无能,印有所作,不轻出示人。故人类偏推君工书,为足压侪辈而已。”
顾印愚善于撰联,尤其工于集句,拈取前人的诗文成句为对偶。他赠名旦王瑶卿一联:“古董先生谁似我;落花时节又逢君。”上句出自《桃花扇》,下句杜甫,因为对仗工整而意思贴切,传诵一时。
顾印愚既工书法,又长于诗文,平昔为人作书,最喜自作集句的楹联。1912年秋,顾印愚精选平昔所作集句作品用花笺写出,自题《宋锦贉题》(第一集),并请好友程颂万书扉,准备交付影印。遗憾的是,尚未等到书成,印愚猝然去世,乃由儿子继庠、继羹继续工作,终于在民国三年(1914年)6月由北京财政部印刷局正式出版(图1)。
《宋锦贉题》是顾印愚自己取的书名,“贉”是指书册或字画卷首贴绫处,又称为“玉池”,王士祯《宣和御墨枇杷图歌》说:“宣和文物剧风流,绣褫锦贉穷千秋。”用宋锦作贉池,显得古雅珍贵,因为本书集联主要取自宋诗,故以“宋锦”作比喻。
古人集联除了翻检书册,更多的时候依靠平素阅读积累,因此集联内容一定程度能够反映作者的学养和诗学旨趣。
1.集联的基本情况
按照顾印愚亲笔题署,第一集应该收录“百五十联”,实有对联186件,重复4件,实际为182件。又有两件下联各有两条对句,故共有单句366条。涉及作者65人,其中唐代5人,宋代60人;使用苏轼诗72句为最多,王安石、陆游、黄庭坚、杨万里诗皆在20句以上。(详细情况见表1)
366条诗句出自3 11首诗,从一首诗采用两句者共17首诗。苏轼三首,《寄题刁景纯藏春坞》“年归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和蔡景繁海州石室》“芙蓉仙人旧游处”“似听石室胡琴语”;《王晋卿所藏着色山二首》“荦确何人似退之”“独见山红涧碧时”。张鎡三首,《约周希稷游湖上园》“句法参同李翰林”“风流依约谢宣城”;《冬日》“纸帐蒲团方用事”“靜坐自疑庞蕴家”;《夕霁》“脱帽渐看山崞岘”“袭裘须判酒淋漓”。陈师道两首,《题明发高轩过图》“便逐愈浞闻吟哦”“晚知书画真有益”;《杨夫人挽词》“百年积庆钟联璧”“十念收功到净方”。陆游两首,《简谭德称排闷》“锦里先生为老伴”“玉霄散吏是头衔”;《睡起至园中》“浅碧细倾家酿酒”“小红初试手栽花”。张耒两首,《寄杨应之》“百年痛饮乃良图”“得计须师彭泽叟”;《水轩书事招寿安僚友》“静拂小屏图女几”“就书新竹记离骚”。黄庭坚一首,《书扇》“鲁公书法屋漏雨”“未减右军锥画沙”。秦观《次韵王仲至侍郎》一首,“酒行寒食清明际”“人在蓬壶阆苑间”。周必大一首,《次韵杨廷秀待制二首》“默存常在清都境”“行访拾遗花柳村”。杨万里一首,《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扶藜时蹑大阮踪”“觅句深参少陵髓”。汪革一首,《寄谢无逸》“但得丹霞访庞老”“新年更励于陵节”。
重复使用的句子28条,其中三次者6条:“一家喜气如春酿”,见苏轼《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复以一壶遗之仍用元韵》;“嗜好今同桑苎翁”,见秦观《次韵酬周开祖宣义》;“六尺枯藤两芒屩”,见戴复古《出闽》;“仿佛东坡真一诀”,见王庭珪《次韵张子春赋瑶林春色》;“觅句深参少陵髓”,见杨万里《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
两次者22条:苏轼“已经倾潘子错着水”;苏轼“洗出徐熙落墨花”;张耒“得计须师彭泽叟”;张耒“就书新竹记离骚”;陈师道“肯学黄家元佑脚”;陈师道“笔下还同鲁直书”;黄庭坚“先烦摩诘画成图”;黄庭坚“新有诗声似侯喜”;陆游“锦里先生为老伴”;陆游“梁鸿寄食吾得病”;陆游“闲将西蜀团窠锦”;杨万里“山色长供青箬笠”;杨万里“为烹茗梳洗诗肠”;徐铉“琴心酒趣神相会”;苏舜卿“蜡屐筇枝伴此行”;王安石“登临更欲邀元亮”;程俱“青鞵布袜好追陪”;韩琦“且诵好诗成素饮”;周必大“乞与博山添正气”;魏了翁“起傍梅花读周易”;韩驹“老屋陈编自怡悦”;晁说之“自疑前世陶贞白”。
从对句组合来看,一般来说唐人对唐人,宋诗对宋诗,偶有例外,如以杜甫《秋兴八首》“彩笔昔曾干气象”,对苏轼《东亭》“流年自可数期颐”。
多数是两人诗句对偶,因苏轼诗句使用最多,与之对偶者主要有黄庭坚、王安石、陆游、陈师道、张耒。偶然有用同一作者自己的诗句相对,比如集杜甫:“自蒙蜀州人日作;肯访浣花老翁无。”上句出《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下句出《入奏行赠西山检查使窦侍御》。集苏轼:“芙蓉仙人旧游处;东坡先生未归时。”上句出《和蔡景繁海州石室》,下句出《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 2.集联纠错
古人缺乏良好的检索条件,顾印愚虽然富有藏书,曾“手置汉魏以来诗集,几于插架三万”,仍不免错讹。版本差异造成的字句出入,可以略过不提,举比较严重的错误数例。
“且诵好诗供素饮,不将余论挂尘劳”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韩魏公(韩琦),下联出自秦少游(秦观)。按上句出韩琦《九月四日防安正堂》,据《安阳集》应作“且诵好诗成素饮”,且本书另一处使用此句与黄庭坚“定知石友许忘年”,写的也是“且诵好诗成素饮”。故此处的“供素饮”,应该是顾印愚笔误。下句其实出自释道潜《次韵少游寄李齐州》,这首诗是步秦观之韵而作,顾印愚误记作者为秦观。同样内容的联语在书中有两件,都写作“供素饮”,注作者秦太虚、秦少游,可见其误会之深刻。
“名高北斗星辰上,独立东皇太壹前”一联,顾印愚注下联出自黄山谷(黄庭坚),其实出自陆游《射的山观海》。
“荷气竹风宜永日,酒杯诗卷得同携”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王介甫(王安石),其实出自黄庭坚《避暑李氏园二首》。
“临窗静试下岩砚,觅句频赓蜀国笺”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朱文公(朱熹),其实出自陆游《幽思》。
“长安布衣谁比数,锦里先生自笑狂”一联,顾印愚自注“癸丑三月京师寓庐集杜”。按,上句出杜甫《秋雨叹》,下句出苏轼《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此言“集杜”,恐是顾印愚因杜甫《南邻》“锦里先生乌角巾”,联想错误所致。
除误注作者张冠李戴,还有将几句诗混淆者。“天上岂无星主酒,月边仍有女乘鸾”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放翁(陆游),检《剑南诗稿》无此句,按陆游《江楼醉中作曳策》句“天上但闻星主酒”,《书意》句“天上本令星主酒”,无作“天上岂无星主酒”者,故疑顾印愚误记。
“苍松翠竹为三友,明月清风作四邻”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杨诚斋(杨万里),但此句不见于《诚斋集》,亦不知出处。或是顾印愚因杨万里“枨香醋酽作三友”与“苍松翠竹青苔径”两句,误会为一。
“陶咏性情须底物,留连山水住多时”一联,顾印愚注上联出自苏玉局(苏轼),但检《苏轼诗集》无此,唯有《赠葛苇》“消遣百年须底物”略为近似,此或因杜甫《解闷十二首》“陶冶性灵在底物”,顾印愚误将杜诗、苏诗混淆致误。
3.与书法原作互参
顾印愚留下的书法作品中,对联相对较多,其中大半都是集句,比如这件“窃攀屈宋宜方驾,直为文翁再剖符”,(图2)集杜诗,上句出自《戏为六绝句》,下句出自《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又一件集苏诗“旧书不厌百回读,新诗说尽万物情”,(图3)上句出自《送安悖秀才失解西归》,下句出自《次韵秦观秀才见赠秦与孙莘老李公择甚熟将人京应举》。两件都不见于《宋锦贉题》,其实可以补人。
《宋锦贉题》是顾印愚集联作品的总结,也是创作的小样,在他留下的正式书法作品中,目前见到两件与本书内容契合者。
图4是癸卯(1903年)十月写给稚青仁兄大人的对联,“付与襄阳孟浩然,自疑前世陶贞白”。本书有此(图5),上下联颠倒,作“自疑前世陶贞白,付与襄阳孟浩然”,上句出晁说之《戏作》,下句出苏轼《郭熙秋山平远二首》,《苏轼诗集》作“送与襄阳孟浩然”。
“临窗静试下岩砚,觅句频赓蜀国笺”一联(图6),未署年月,与本书完全一致(图7),同样将上联的出处误会为朱文公(朱熹)。
从书法角度来看,两件正式作品谨严雅正,字体偏于唐楷,尤其接近褚遂良;而《宋锦贉题》中的小稿,书写随意,比较情绪化,前引汪辟疆评语,“信手挥洒,自然疏秀”,信非虚誉。
4.余论
《宋锦贉题》百余件集联中,顾印愚自己最以为得意之作的是“青鸳几世开兰若,白鹤时来访子孙”一联,上句出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下句出苏轼《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舍弟子由同作楼观》。他自书评语说:“此联一佛一仙,可为的对也。”但集联中真正为人称道者,则是宣统二年(1910年)旧年除夕,他在武昌通判任上,榜大门的集句联:“武昌官柳年年好,幕府文书日日忙。”上句出王安石《送方劭秘校》,下句出陆游《人日饭昭觉》,同侪都觉得贴切无比。
門人程康评价顾印愚的诗歌说:“当时湘闽西江诸老各有宗派,先生诗虽易,则以玉溪(李商隐)、玉局(苏轼)、后山(陈师道)、柯山(张耒)为尚,而实会其归于少陵(杜甫)。风骨峻骞,卓然为一代宗师。”从这部《宋锦贉题》来看,也大致体现了顾印愚诗歌的美学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