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初探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新一轮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总结了新时期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名城保护的空间层次及保护体系并阐述了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咸阳市
  Abstract: Based on a new round of the Xiany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planning compilation process, summed up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Xianyang in the new period, initially proposed the spatial level and protective system of protection and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rotection.
  Keywords: history and culture protection planning; Xianyang city;
  中圖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引言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老文明形象化标志[1]。我国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30年内,有力促进了名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区域城市化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局面。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推进下,咸阳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转变,城市新区将承载新一轮开发建设,使得咸阳历史文化保护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构建合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推进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面、整体、可持续保护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2 名城概况与总体特色
  (1)名城概况
  咸阳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因山水俱阳,故名咸阳,曾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11个朝代的的都城或京畿重地[2]。厚重的历史为咸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以汉唐帝陵为代表的古墓葬,以秦咸阳宫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另外还有大量古建筑、石刻文物以及革命文物。1994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秦都、帝陵、明清”城构成了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要素[3]。
  (2)名城总体特色
  在对咸阳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和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形象定位为“秦都·秦城·秦文化”,同时将名城的总体特征总结为:“因塬成势,因水成形,泾渭横塬,山水俱阳;因史成名,秦朝古都,汉唐帝陵,明清古城”。
  “泾渭横塬”反映了咸阳独特的地貌特征,泾河蜿蜒于塬北,渭水奔腾于塬南,两河交汇于塬东,形成挟双龙而东向的气势和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观。“山水俱阳”反映了咸阳古城选址和命名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是建城最有利的条件。“秦朝古都”反映了咸阳所承载的秦代文化。咸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的国都,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汉唐帝陵”反映了咸阳所承载的汉唐文化。市域内的西汉帝陵、唐帝陵及其陪葬墓群,已成为咸阳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对于汉唐文化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明清古城”反映了咸阳所承载的明清文化。明清城区内目前仍保留有部分古建筑和古遗址,街道格局、建筑肌理和尺度均沿袭了明代的传统风貌,街区整体历史、艺术价值较高,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名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保护规划编制滞后,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
  上版名城保护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咸阳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工作,但距今已近20年,客观上已不能有效指导名城的保护工作;近年虽然编制了《咸阳明清城区保护利用规划》、《五陵塬保护规划》、《秦咸阳城遗址保护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但都是针对具体历史地段,各保护规划各自为政,针对大量遗产资源碎片化分布的情况,缺乏系统性与统筹性的保护体系。
  (2)文物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受到坍塌、沉陷等自然因素以及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非法盗掘等人为因素的影响,遗址本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众多文化遗产流失。
  (3)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
  城市新区将承载新一轮开发建设,使城郊型文物遗存被动转变为城市区域型,导致现代化建设和历史保护的矛盾被放大到都市发展区的层面,历史文化保护的重心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进一步交叠,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空前的冲击。
  (4)历史文化整体彰显不足
  馆藏文物利用率偏低,未能发挥作用。乾陵、汉阳陵等知名度高的文化遗产点也多孤立发展,未能利用组群效应,形成富有文化主题特色的遗产旅游线路。众多古遗址及陵墓管理模式滞后、展示利用手段不足,难以彰显咸阳的秦汉文化氛围,与秦汉文化在西咸地区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5)历史城区与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破坏严重
  明清老城区的尺度和色彩整体上延续了明清古城的风貌,但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城区内原先重要节点之间及城市与渭河之间的景观视廊逐渐被破坏;城区内的历史街区的肌理和尺度虽延续了传统风貌,但近年来由于未能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部分历史建筑遭到破坏或被拆除。
  4名城保护的保护主要内容
  (1)保护层次与体系
  基于咸阳名城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在我国历史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本次规划借鉴了国内若干重要的古都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初步确立了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空间层次与体系。保护范围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中心城区的保护范围涵盖咸阳主城区和外围新城。规划以明清城区(即历史城区)、秦咸阳城大遗址保护带、汉唐帝陵大遗址保护带为四大重点区域,以咸阳中心城区为主体,同时对咸阳市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做了挖掘和梳理,保护范围及内容首次涵盖市域所有无形与有形遗产。保护内容包括物质形态要素和与非物质形态要素两大部分。规划初步构建了咸阳市域、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这四个层次形成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另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也纳入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体系框架。
  (2)保护主要内容
  1)市域保护。重点是明确总体保护结构,保护山水格局和自然环境。规划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空间布局等方面综合确定市域的历史文化保护结构为“一心、两城、三带、两轴、多点”,其中“一心”为明清城区,“两城”为三原、乾县两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带”为秦咸阳城和汉唐帝陵构成的三个大遗址保护带、“两轴”为渭河文化景观轴和泾河文化景观轴,“多点”为市域多个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和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景区景点;山水格局与自然环境方面主要保护在河、城、塬的总体空间形态,强调大遗址、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相互依托关系。
  2)中心城区的保护。中心城区的范围涵盖主城区和外围新城,保护内容主要包括整体格局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地段体系的保护、整体环境体系的保护。保护重点为秦咸阳宫遗址、五陵塬遗址、明清老城区及渭河区域。整体格局保护山水格局、地形地貌,城址变迁等。整体环境的保护主要为对历史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和对城市整体景观风貌与视廊控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与措施。中心城区的保护在强化了西咸两市历史文化遗产空间的联系,将西咸两市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进一步对接协调。
  3)历史城区及历史街区的保护。历史城区是名城保护三大重点之一,重点是保护整体格局,包括保护斗杓形城市轮廓、传统街巷格局、视线廊道、控制历史城区内的整体高度,新建建筑高度、体量、色彩风格必须与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相协调。本次规划历史城区的总体保护架构为“一区、二轴、二片、三带、四结点”。“一区”为明清城区保护区,“二轴”为两条历史文化街区,“二片”为文庙凤凰台片和果子市片区,“三带”为采用分级保护的方法,按照控制的要求,全区划分为绝对保护地带、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四节点”为清渭楼广场、凤凰广场、西门口绿化广场、古渡遗址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中山街—东明街和北大街-果子市街两片历史街区,用分级保护的方法,将两片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两级。除过两片历史街区外,还划定了历史风貌控制区以及缓冲区,以实现旧区与新区风貌之间的自然过渡。
  4)历史文化区的保护。规划确定秦咸阳城大遗址保护带、汉帝陵大遗址保护带、唐帝陵大遗址保护带为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未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主要划定各个大遗址保护整体保护范围以及遗址区内帝陵、秦宫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应加快推进大遗址保护带整体保护的专项规划。
   5结语
  随着西安国家化大都市的建设的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将在咸阳市域乃至更大的范围内统筹协调保护与利用,同时也应逐步与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网络等相整合。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文化遗产资源的可持续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协调名城保护与发展,需要政府、专家、公众以及相关的名城的全力协作,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历史文脉的传承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何国涛. 回顾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加强保护管理当议[J].四川建筑:2003,(8).
  [2] 咸阳城市建设志编纂委员会,咸阳城市建设志[M].三秦出版社,2000.
  [3] 咸阳城科所.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5—2010)[R],1995.
其他文献
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大大的提高了农村的医疗社会保障力度,为进一步实现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下医院的财务管理
1摘 要:电气系统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的一种方式,讨论了对电气节能设计的几点认识,包括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选用节能变压器以及进行照明节能设计等措施。  关键词:电气节能设计;照明节能  Abstract: energy-saving design in the electrical system is a way of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discusses
摘要:室内装修设计的宗旨是在现有主体结构的基础上,不改变主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空间设计,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确保室内通风、采光与照明的要求,色调搭配要合理,给人以美的总体效果。  关键词:室内装修;设计;原则  Abstract: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efficiency 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main body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也使得各种高层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建筑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当前的住宅建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房住为主的建设模式,而是一种以居住的舒畅、适宜和温馨为主的新型结构。然而在这种建筑结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暖通工程带来了新的施工难题。本文主要根据目前高层住宅水暖施工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预防和处理对策
【摘要】生态建筑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中期,但是截至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定论,也就是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系统的定义与概念。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习惯性的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建筑设计定义。这种定义也被人们普遍的人为是生态建筑观。本文就生态建筑观进行分析与总结,并阐述了其在现阶段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以供相关工作人
摘要:介绍了远动技术在铁路电力贯通线路中的作用,电力贯通线远动技术的主要功能,分析了其系统构成,针对贯通线频发性故障,从电力远动技术实际应用的角度,对贯通线的短路故障,小电流接地故障的定位、隔离及实现方式进行了探讨。   Abstract:Introduced the role of telecontrol technology in the railway power transmission
【摘要】大树移植是提高城市绿地质量、景观效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本文浅要分析了大树移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和不利后果,阐述了大树移植的可行性。  【关键词】城市绿化;大树移植;利弊  [ Abstract ] big tree transplanting is to improve the city green space landscape quality, efficiency,
【摘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也带动了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面对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建筑事业,其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其主要表现在在工作中对于工程造价的认识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化施工要求。近年来,人们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对于造价管理的认识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的在工作中提出了管理和控制观念,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见解和技术支持。本文就当前建筑工程造
摘 要 伴随建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筑的出现,建筑电气已发展成为以近代物理学、电磁学、电子学、光学、声学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内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工程学科,成为现代电气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建筑电气; 概念; 定义 ;特征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