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过道

来源 :时代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gsj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整一个夏天,忠温大娘家大门过道里笑声不断。那是多么欢实的笑声啊,扑扑棱棱的,像一群群的白鸽,忽地飞起来,在空中盘旋。母亲最经不住它们的撩拨了,她总是把洗衣盆端到小南屋东山墙下,或者搬来矮桌子打袼褙。她选这个位置,为的是听那边人们说笑。小南屋东山墙正对着忠温大娘家的大门过道,相距也就十几步远,但是中间隔着我家的大门。一道薄薄的木板屏障却使那些本来清楚明白的笑语变得模糊,这让母亲听起来很费力,有时听着听着不自觉地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可是母亲还是坚持掩上那两扇门板,她不想被人家发现她在偷听。
   今天形容忠温大娘家的大门可用我后来学摄影掌握的“景深”一词。忠温大娘家的大门是有景深的——大门带着一个长长的过道——当时在我家乡,这样的大门并不多见,多数家庭是那种“道士帽子”大门,大门上面三五根木头支着一个简单的门楼;再一种上面连“道士帽子”也不戴,只几把麦草苫了一片檐子,像遮在额头的发缕;还有更简陋潦草的,用树枝子或者秫秫秸胡乱扎成的篱笆门。乡间是很看重大门的,大门是一家的门面,有了钱,先把大门整得体体面面,“撑门面”一说很可能由此而来。忠温大娘家是老中农成分,祖上留下了这份家业。她家大门后的过道相当于一间房子那么大,平时可放自行车、小推车、锄镰锨镢等家什,到夏天,就把它腾出来,中午在这里吃饭、乘凉。过道里遛遛着穿堂风,清爽而不冷峭,大优于今天的空调。三伏天晌午头,热得没处躲,躺在床上霎时汗就黏住身子,除了累得骨头散了架的汉子睡午觉,女人们干脆找块阴凉地儿,一边说话一边做针线活儿。忠温大娘是个豁达之人,又喜欢说笑话,她家的大门过道便成了大家最好的去处。
   忠温大娘一家中午吃饭的时候,大门就敞开了——这一带夏天人们吃饭习惯在大门口,有的还端着碗到街上走着吃——每每,他们家饭还没吃完,就有人倚住门框等候了。收拾了碗筷,一圈儿马扎子上坐的已经是别人。头一拨往往是一帮大姑娘,忠温大娘的小女儿已十七八岁,和她娘一样热情、爽快,前后街上下差个一岁半岁的姑娘多是她的好伙伴。姑娘们摆好“阵势”,纳鞋底,绣鞋垫,缝制衣衫,可是麻线哧啦哧啦响,针尖儿闪闪地跳,却耽误不了斗嘴。“这是要给谁做鞋啊,针脚这么密实?真用心呀!”虽没直说,但有寓意。“俺可不比你,你做的‘千层底’,穿着上山打虎逮兔子也磨不烂。”这话顶上来,对方登时噎住,因为她上个月相亲,那男的是南山里的一个后生。“又绣花又绣蝶儿,送给俺姐夫的吧?”说这话的人明知人家还没有情人,再者,这四敞大亮的地方咋能绣心底的秘密,那得藏在家里才行,可她偏这么说。“死妮子,看我不撕你的嘴!”“撕俺?你快老实交代!”“别揣着掖着了,当心长了醭。”“说出来,俺帮你参谋参谋!”群起而“攻”之。被“围攻”的女子伶牙俐齿,无奈寡不敌众,她面颊涨得发烫,幸好一缕清风适时地吹了过来……
   野外日头毒得晒死人,农人们歇晌能到下午三点多钟,多数时候,忠温大娘家的大门过道里中间会换一拨人。在家里掌管着锅碗瓢盆乐队的婆娘们,演奏完最后一支曲子,也凑了来。她们来一个两个还占不了上风,来三个四个,就控制了话语权。而且她们常说村西头某男某女相好,收工后钻了玉米地,大槐树底下寡妇家半夜里溜出一个男人之类的事,姑娘们听不下去,又不好掩耳朵,逃走了之。而晚辈们一离开,这些大嘴巴就更缺了把门的,雅的俗的,荤的素的,一股脑儿往外倒。不过,她们的话里也确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哪家娘生日,哪家孩满月;王疤瘌他娘瘫在床上,儿媳妇连碗水都不端给婆婆;李拐子从四川买回来个媳妇,黄花大闺女才花了三千元;孙憨子可不憨,盖屋抬高地基,要压住邻居的风水,邻居不慌不忙,在影壁上挂一面镜子,让你扑过来的凶气再返回去……汇集了旮旮旯旯的传言,这里好像是一个新闻发布会现场。
   母亲仔细地捕捉着那边的一言一语,有一条小虫子在心里爬,左冲右突,海水一潮一潮在心里涨,要漫过那道堤岸。她努力扼制、挡住它们,因为她听见支书老婆还在那里“呱呱”,母亲不愿与这个富态、尊贵而又傲慢的女人坐在一条板凳上。本来支书家也有大门过道,可是那两扇黑大门一年到头都紧紧关闭着,倒很像支书那张严肃的面孔。他老婆更是毫不避讳地说,她怕乱,讨厌外人到她家里闹腾。她都是每天中午跑到忠温大娘家大门过道里来快活,把蹬了一上午缝纫机(她买了一台缝纫机,对外揽活)被嚓嚓机声压抑的情绪全喷发出来。这个女人仗着男人当支书,说话总要欺人一头。众人背后都骂她是慈禧太后,当面却比李莲英还能讨好、恭维,端茶满水围着她转。母亲性子耿直,不会逢场作戏,可又惹不起人家,只好退避三舍。母亲只有这样闷在家里,打完了袼褙,搓麻线,搓一会儿麻线,沿鞋口……干腻歪了,眼睛盯住墙角那棵榆树,看它被石头咬伤的树身(那年翻盖饭棚,父亲从南山里拉来一车石头,垛在树旁)、被截断的树杈(树冠大了,磨南屋的麦草顶子,父亲就把那根捣蛋的树枝子锯掉了),看它密密层层的叶子(每片叶子都有虫眼儿)……从树干看到树顶,再从树顶、树杈、树干倒回来,倒回来的目光好像无处放了,一道一道往手指上缠。但她的耳朵却一直兴奋着,忠温大娘家大门过道里的说笑声仍然一浪推着一浪。
   贫穷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吞噬了父亲母亲的好心情,那些年,父母经常吵架,每次吵着吵着,母亲就拐弯抹角生拉硬拽地扯到大门过道上。我家的大门是没有过道的,母亲会把她多少日子孤独、寂寞结成的怨恨都发泄到这里,可以想见那火势有多旺。每每这時,父亲气就不壮了,这是他的痛处。我家不仅没有大门过道,院子也非常狭小,半个天井见不到阳光,哪像忠温大娘家院子前半截当晒场,后半截垦出来种菜;在墙根种两棵丝瓜吧,干黄干黄的,不发身量。可是父亲没有能力另划地基盖一座好宅院,就是这座老宅也非我们自己所有,其主人是我的三爷。这位我没见过面的三爷,也是个穷光蛋,这么窄巴破旧的房子,无儿无女,他便咬了咬牙背井离乡闯关东去了。作为寄居者,我们无权笑话三爷,只能咀嚼自己的耻辱。父亲让步,母亲却越发感觉委屈,嫌父亲没本事、窝囊,待到父亲忍受不下去,狮子一样跳起来怒吼,母亲又无声地抹眼泪,直抹得我们兄弟姐妹的眼也红红的。这样一场“战争”会让我们家好几日不晴天(下一场“战争”又在孕育之中),我少年忧郁的性格就是在这长长的阴天里形成的。
   忠温大娘家大门过道里最热闹的时候,是男女“联合演出”。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如果加上男人,这出戏就唱活了,唱出花来了。这一般是下雨天,下不了地,老天爷给汉子们放假。他们在床上睡一大觉,疲乏、松垮的身子又充了气似的变得饱满硬邦。这样的肉疙瘩没事做是要发痒的,有人就披上蓑衣到街上挖沟排水,有人蹲在屋子里编筐编篓,有人拾掇农具。而那些“不正经”的汉子则出来寻乐,专往女人堆里钻。当然也不是乱钻,得找准目标。乡村有老辈传下来的规矩,大伯哥在兄弟媳妇面前得装模作样,不能随便说笑;小叔子对嫂子无所顾忌,胡诌八扯,却不是啥大毛病。所以,来忠温大娘家大门过道里的都属小叔子“级别”。这是乡村难得的浪漫时刻,他们打打闹闹,欢笑声拱破房顶子,引得天上的神仙都频频探头张望。
   一个一个夏天,忠温大娘大门过道里的说笑声一阵阵接续下来,母亲依然一个人待在十几步之外的地方。南屋山墙的阴凉儿缩小、扩大,扩大、缩小,墙角榆树的树冠一寸寸慢慢融入云里。母亲的寂寞有千百叠墙阴那么厚,母亲的孤独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榆树……
其他文献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家乡的老井是通神的,虽然她现在已经干枯了。  ——题记  一  老井在家乡小山村最东头,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大井”,井口粗得可以掉进一头牛去。井水清冽香甜,不管天有多干旱,这眼井水永远那么旺。水是从南边山里流下来的,小时候,我和伙伴们都喜欢趴在井口往下望,只见四五颗脑袋影子在水里一层层荡漾开来,那是一股如筷子粗细的冒眼,正不停地向外冒水,漾起一层层的涟漪。  记忆里,老井西侧是
从2009年起,付秀莹凭借《爱情到处流傳》《旧院》《朱颜记》等一系列充满古典诗意的小说,成为中国当代文坛青年作家中的新秀。她的小说,在对人性情感的表达上,在对生活隐秘的挖掘上,在对点滴细节的描写中,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纵观付秀莹的小说,我们会发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描写童年记忆“芳村故事”的乡土类小说,一类是书写现代城市人世俗生活、隐秘情感的城市故事。然而,无论是哪一类作品,其中总有关于爱
【摘 要】 伴随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物课堂也出现了较为高标准的改革要求,由于当今社会犯罪年龄越来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对心理教育下的初中生物课堂进行简要分析,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调查资料表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在初中学习阶段,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学生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中学时
传统的种植习惯固然可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市场在变化, 蔬菜的品种也在不断更新, 如果种植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仍然固守老阵地, 不能从观念上重新认识, 在方式、方法上做一些必要的改变和调整, 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纵观目前蔬菜生产尤其是温棚生产中出现的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误区一, 以化肥代替有机肥    1905 年, 中国首次从国外引进化学氮肥( 当时叫硫酸
老沈捂着胸口倒在地上时,英雄山下的广场跟往日没有什么不同。太阳明晃晃地照着石阶,有人上上下下蹦台阶,平地上有两圈踢毽子的,再远处有拉了网打羽毛球的,路边树林里传来欢快的舞曲,一群大妈和几个大爷随着舞曲翩翩跳着广场舞。   老沈的倒地看起来有些夸张。他先是捂住胸口,皱着眉头四下望了望,接着慢慢蹲下来,这个时候没有人注意到他,老沈似乎撑不住了,一下子仰躺在地,成了一个“大”字。一个用小车推着孩子的大
大约十六年前,我去鲁院组稿,第一次见到罗望子。此前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感觉他是一个沉湎于形式的叛逆者,个性应该是有些张扬、凌厉的吧。没想到见面之后完全是另一种印象:他的话语不多,语调低低,声气软软,那眼眸纵然锐亮,目光却显得柔柔的,一副温和、敏感的江南才子模样。后来更多地读他的作品,感到他的身上具有某种许多作家匮乏的东西——努力反抗的信念,只是因为他表达温吞而不够引人注目罢了。在这个信奉“选材要奇、
【摘 要】 小学学校实施生活化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授给学生德育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信仰与思想观念。本文从教育资源就地取材、组织生活模仿秀、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这三个方面,对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活化;小学德育;发展方向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
短篇小说:  大青媳妇,《长城》2008.6  翠缺,《阳光》2008.7,《文艺报》2011.2  空闺,《山花》2008.12  小米开花,《中国作家》2009.2,收入《新实力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  百叶窗,《西湖》2009.4  传奇,《钟山》2009.5  灯笼草,《山花》2009.7  当你孤单时,《山花》2009.7  跳跃的乡村,《黄河文学》2009.9  迟暮,《黄河文学》200
田畴里的稻花和父亲  站在同一种仰望中  时间的维度里,蛙鸣声声  抬高了旷远的天空  仿佛前世的梦境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父亲  山岗上敞开襟怀嘹亮放歌的父亲  啊,黄金的礼赞,火焰的风暴  一盏明月下,粮食在雀跃  在宏大的诗篇中  牵动黎明和黑夜更迭的是耕牛  把十亩稻花香酿成美酒  又一饮而尽的是我的父亲  峰巅  空旷的白杨林执手托举红日  放出体内的仙鹤  去远山的峰颠,或高原  晨曦是
那匹绝尘的马  那匹绝尘的马  像一把剑,刺破唐朝的帷幕  此时,李白看见的月光已被地上的霜埋葬  此时,李商隐看见的西窗烛已被巴山夜雨淋湿  此时,独上西楼的李煜正不堪回首月明中  此时,我正与鱼玄机江南江北愁望  而杜秋娘,正卷帘在唱:把取红笺各断肠  闪烁着绝世的光  那匹绝尘的马,不知浮生若梦  之所以爱  我爱比野草还卑微的植物,爱它们  一到春天就蓬勃向上的姿势  我爱惊蛰之后,就出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