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个叫作“本质”的东西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人们看取生活的角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生活的认知,也是多元的。在多元的世界中界定本质,不但没必要,至少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
  
  在我使用的教科书中,有的谈艺术真实的问题。学生这样被告知,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不同,它是一种内蕴的真实,亦即本质的真实。一个作家就是要透过生活表象,善于把握隐藏在生活之后的那个叫作本质的东西。
  这其实不是文艺学的内容,而是哲学的。有关现象与本质,是作为一对哲学范畴,还是在中学时代,就以辩证法的名义灌输给学生了。如果溯源,这套知识与其说来自马克思,不如追踪到黑格尔。但,从知识学角度,黑格尔/马克思这套现代知识理论已经遭到来自后现代哲学的解构。在后现代论者看来,生活是平面的,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平面上,它一如你所见,亦如你所闻,并没有一个躲在后面的东西和你捉迷藏。因此,有关生活本质之类的问题,不过是别有用心的子虚乌有。
  返回我的课堂。既然生活真实是客观的,艺术真实是主观的(教材把它定义为对生活本质的认识与感悟)。由此产生的问题是,生活不是铁板一块,就像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谁的看法是本质的呢。记得我这样问学生,一个乐观主义者和一个悲观主义者,一个怀疑主义者和一个虚无主义者,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认识和看法,会否一致,学生的回答是否定的。于是我进一步,那么,他们的看法谁是本质的呢。学生先是语塞,后是否定:谁也不能说自己是本质的。OK,这就是我要的答案,我的任务完成了。
  其实,问题并非到此,更重要的一半还在下面。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叫做本质的东西,它又从何而来,而且如此牢固地盘踞着我们的脑神经?当年英国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现代社会正是依靠知识的力量走出中世纪。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富含现代性意味的表述,属于后现代知识营地的富科(法国),几乎是用同样的表述一针见血:“知识就是权力”。在英语中,力量和权力是同一个词(power);但,在这里它们能指相同,所指相反。一个是每个人通过知识获得力量,一个是把知识变成用以支配他人的力量;前者是权利,后者是权力。现代社会的构成,是知识形态的,因而现代社会的统治,也是知识形态的。不仅权力需要知识的外包装,拥有知识的知识人也想僭越权利使知识变成支配的权力。
  “本质”云云,正是这样一种以知识面目出现的权力话语。本质由认知而获得,认知又由主观而完成。当人们把某种主观的认知定义为本质时,它事实上就获得了支配其他不同认知的权力。本质论是一个知识谱系,属于这个家族的还有规律、必然、普遍性之类的宏大叙事的术语。这些术语以知识真理的名义,排斥了那些不同于它的对生活的把握和认知。或者,那些认知必须以它的认知为认知;因为那些认知仅仅来自生活表面,没有透过现象抓本质。于是,本质论原来是一种话语的权利,此时则摇身一变变为权力的话语。
  然而,这样的权力话语并不符合社会生活的本相。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人们看取生活的角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生活的认知,也是多元的。在一个多元的社会中,元与元之间互为平等,它们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另外,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根据他对生活的感知、认识、观念抑或本能去生活,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形态。这个不同,既呈现为多元本身,也是多元的缘由。因此,在多元的世界中界定本质,不但没必要,至少是一件莫名其妙的事。如果可以打比方,生活就是万花筒,它由无数多元的碎片构成。每一次转动,它都变换出不同的截面,那么,你说,哪一个截面可以是本质的呢。
  我个人是社会生活的非本质论者,我认为生活需要的是多元而不是本质。问题在于,本质论的话语不但是一元的和排他的;而且它还会超越话语,用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既然某种认知是本质的、规律的,那么,由它所体现的方向就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违逆则反动。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几十年前的合作化,三户农民就曾经代表过全国农民的方向,因为他们身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其实,这与其说是本质规律,还不如说是权力意志)。然而,没有什么比社会中所有的人都集中到一个方向更危险的了,至少它已经丧失了个人的选择自由。就当年历史而言,三户农民无以代表全国农民的方向,全国农民也无以代表三户农民的方向。人类社会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方向。这种选择是多元的,它与本质无关,却有关于自由。
其他文献
俞可平在他那篇流布甚广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里说,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也就是说,相对而言,民主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回到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重提民主,语重心长,振聋发聩:“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  1986年9月2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主席王兆国讲话强调,各级工会要适应新形势下党对工会工作的新要求、职工群众的新期待,“选好配强工会主席,确保选出来的工会主席能代表职工,能为职工说话办事,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必须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此前的7月20日,全总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透露,今年全总将投入1000万元在10省市试点聘用专职
一个“原本不是日本人”的女子,正在让日本政坛充满着越来越多的可能。今年夏天,如果莲舫在参议院选举中再次获胜,她很有可能正式入阁,出任大臣     “不明白我到底是归乡,还是离乡!”——就像《海角七号》那七封感情复杂的信件一样,莲舫成为日本政坛的又一个奇迹。  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日本人,会说流利的汉语,还在北大留过学,算得上了解中国。她几乎就是日本民主党政治路线的绝佳体现,主张加强与亚洲各国开展外
希拉里在南卡大败。但看看失败之后满面春风的前总统克林顿就知道,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计划走。克林顿夫妇的目标,是把奥巴马变成一个靠种族牌来赢得选举的候选人,这样虽然输了一个州,但为赢得其他州奠定了基础    今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预选频爆冷门,民调专家已经到了不敢预测的地步。刚刚结束的南卡罗莱纳民主党预选,事先民调显示奥巴马仅领先希拉里十个百分点,结果奥巴马以二十八个百分点取胜。民调的误差率,比出现了“历史
作者曾在现场见证了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三次选举,这次的选举,在他看来,尤为冷静。    台湾3·22选举,终于产生了多数人事先预期的结果。但马英九的得票率之高,仍让很多观察家感到意外。200多万票的大比数优势,奠定了国民党的胜利,对于这个曾经沧桑、在野八年的“百年老店”,这次胜利将会是一个战略性拐点。  海外舆论对于2008年5月20日之后的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多半给了积极乐观的期许。  在今年两会期间
博士生的生活有着自己特别的系统,这些已不年轻的学生,一面活在系统中,一面又需要面对系统外的现实生活,游离之间的故事忙碌而纠结,让人唏嘘    对于文科博士生而言,生活的重量在于一页一页的论文中间,读博期间,如何尽可能多地发表论文,成为他们追求的最大目标之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二年级博士生杨震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三年时间,要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论文,完成一篇10万字的博士论文,实在太紧张了。” 
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有信仰的教徒绝对数量还不大,但教徒的身影早已出现在各行各业,比如影视明星孙海英、吕丽萍夫妇就是一对虔诚的基督徒。“基督徒在所有任何的岗位上都应该是最好的、最出类拔萃的,这是神给你的责任。”孙海英说。  近日公布的《中国宗教蓝皮书》指出,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更多的人在寻求宗教的慰藉。  “我们要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让宗教回归宗教,卸下教会身上过多的政治承载,让宗教在宗教
方力钧个展开幕那天,北京大雨倾盆。今日美术馆里仍然人流如织,人们在接待处签到、抢画册,乱作一团。  此前两天,包括方力钧在内的20位当代艺术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院”成员被请进中国美术馆,这一举动被很多人认为是官方意识形态对于当代艺术的又一次接纳,在展览的研讨会上,方力钧并未到场。但是,云集到京的批评家们大多来到今日美术馆为他捧场。  方力钧拽着一个又一个老朋友,在巨幅油画前合影。他摆出各种姿势,侧
农历新年前第15天,在2008年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面前,曾经被客户誉为“股神”的上海基金经理李勤,嘲笑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中产者,驾车去邻边小城,力图把已经抛弃了自己的大客户说服回来,而家里催问他过年安排的短信不断    2009年1月11日,周日。农历新年前第15天。李勤的车子离开市区,目标地:昆山。  那个紧邻上海的小城,有一个脾气不算太好的玩具商需要他去说服,李勤为此忧心忡忡。玩具商姓周,是个舍得
作为缅甸最重要的异议分子,在过去21年里,昂山素季有15年都处于软禁之中。因此,她这次的获释,对于缅甸政治局势发展的指标意义毋庸置疑。  传统而柔弱的女人,波谲云诡的政治,是一个奇怪的配对。在牛津大学的静谧校园,昂山素季试图远离政治而专心学术。但她的血统几乎注定她无法躲在异邦的大学安宁地度过一生。她的父亲昂山将军被认为是缅甸的国父。  随着年龄渐长,昂山素季也从激烈变得安静。她一反之前通过录像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