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写作能力要结合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观察、叙述。在通过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过程中,产生运用文字“倾诉”的欲望,小学生会写想表达的内容,才有兴趣写出段落文字,最终对于要写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内容进行谋篇布局,形成段落篇章。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快乐写作;能力策略
小学生在高段的语文学习中,对于常用汉字已经基本掌握,好词佳句积累不少,是引导小学生作文的最佳时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能快乐地面对作文更离不开兴趣的培养。
一、 指导小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是快乐写作的能力来源
观察日记是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途径。日记的形式多样,指导小学生写作的有效形式是文字类的观察日记。小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表面看都是认知的,比如一些花草树木的名字及样子颜色等,但是大部分小学生也只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却说不出来,更写不出来。指导小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让他们在“认识”的事物中再次以新奇的目光去观察,去发现以前没注意到或没感觉到的细节,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的形式要有具体的要求:每周的观察日记至少有两篇文字描写,其余内容,可以是数字记录,绘画记录。在初期的引导过程中,采用这样的要求,一是降低了难度;二是激发了小学生对这项“作业”兴趣。而对于文字记录的内容,老师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进行统一要求。如公园的花开了,布置学生观察牡丹与芍药的差别,玫瑰与月季的不同。小学生没有进入植物知识的系统学习,仅凭视觉和感觉能判断茎与叶子的不同,以及花香与颜色的区别就会让他们很开心。即使写出的文字并不优美,画出的花朵很不形象,记录的数字极其单调,也不要急于求成。老师在小学生初次对花朵的观察日记之后,简单地给出几个形状近似但本质不同的专业植物术语,如木本植物的生长周期,草本植物的生长特点,面对小学生对植物的认知要有一种另他们恍然大悟的新奇感。这种类似相声“抖包袱”的指导方法,其目的是在抛砖引玉。激发他们在以后的植物观察中注意到更多本质上的差异。小学生也会渴望再一次接受“观察”任务,以证明自己是最有“发现”能力的。老师的引导计划要继续实施。如:同学们到公园看到一些缠绕茎的植物了吗?它们都是怎样爬得高高的呢?观察植物的茎看一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在这项观察日记的验收中,对于觀察出缠绕茎特点的同学,老师要给出恰当的评语,如:观察细致等。及时鼓励性的评价,是对其观察能力的肯定。因为小学生在完成这项观察中很少有注意到攀援植物在攀援过程中茎的缠绕方向,老师可以指导几个描写方向性的词语如:左旋、右旋、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等,避免小学生在观察描写中用词单一。简单的指导,小学生便可以对自己要写的事物“会写”了,对于其他事物的观察也就有了信心,观察日记的内容才可以拓展到其他方面,继续为快乐作文而练笔。
二、 引导小学生准确描写熟悉的事物是快乐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能准确地描写熟悉的事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平时给出要求的习作中,小学生只知道写什么而不知道不该写什么。比如最常见的写人的作文。小学生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总要从“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到“脸上布满了皱纹”的五官,一样不落地说了个遍,还不忘写出“某某”穿着什么样的上衣、什么颜色的裤子等不痛不痒的描写,没有把握最能突出被描写人的有代表性的外貌特征,仿佛被描写的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性格爱好不同,那么,他的面部表情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抓住外貌特点是小学生对熟悉人物描写的关键。写人的作文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对于外貌描写不妨只抓住一点来写,运用以减代增,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鲁迅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既然要描写的对象是小学生熟悉的人,老师可以在作文之前与学生有分析题目明确要点的谈话如:同学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看图作文的小守门员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课文学习中,我们以了解到,眼睛的描写注重的是眼神所流露的情感。那么,在你要描写的人物在日常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他时常流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你此次作文的选材要诉说一件什么事情?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被描写的人眼神会有怎样的变化?你有哪些词语可以恰当的描写你熟悉人,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眼神变化?小学生在思考有关“眼睛”的过程中,会思考被描写人的身份地位,工作意义,与自己接触时候的语言动作,发生某件事情时这个人的行动、意图,及产生结果等多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根据题目的“题眼”找到点播的入径“牵一发而动全身”,领引小学生在作文之前抽丝剥茧,激发小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思维,从简单的一个器官,一个词语入手,找到要表达的思想核心,才能化难为易,小学生才会抓住主题进而有话可说。由于要写的是小学生“熟悉”的人,从感情的角度他们也希望把这个人写得生动具体,或勤劳勇敢,或爱岗敬业,因此,老师进一步引导小学生从“正面”立意,选用含有正能量的好词、好句进行作文前的口头表达,相互启发借鉴,触发写作灵感,为作文初稿奠定充实的内容基础,使小学生体会会写作文的轻松,才能感悟爱写作文的快乐。有了作文的乐趣,小学生会为了追求每篇作文都写得完美,配合课文阅读过程对写作的指导,在探究段落结构的教材讲读过程中逐步理解自己作文时谋篇布局的重要性,遣词造句的关键性,运用写作手法的巧妙性。
三、 结束语
小学生高年级作文,观察日记的指导和循循善诱的文题引导,把作文指导放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培养小学生快乐作文能力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邵开林.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研究.作文成功之路,2014,(05).
[2]叶家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探究.亚太教育,2015,(15).
[3]祝雪冰.刍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快乐写作;能力策略
小学生在高段的语文学习中,对于常用汉字已经基本掌握,好词佳句积累不少,是引导小学生作文的最佳时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能快乐地面对作文更离不开兴趣的培养。
一、 指导小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是快乐写作的能力来源
观察日记是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途径。日记的形式多样,指导小学生写作的有效形式是文字类的观察日记。小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表面看都是认知的,比如一些花草树木的名字及样子颜色等,但是大部分小学生也只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却说不出来,更写不出来。指导小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让他们在“认识”的事物中再次以新奇的目光去观察,去发现以前没注意到或没感觉到的细节,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的形式要有具体的要求:每周的观察日记至少有两篇文字描写,其余内容,可以是数字记录,绘画记录。在初期的引导过程中,采用这样的要求,一是降低了难度;二是激发了小学生对这项“作业”兴趣。而对于文字记录的内容,老师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进行统一要求。如公园的花开了,布置学生观察牡丹与芍药的差别,玫瑰与月季的不同。小学生没有进入植物知识的系统学习,仅凭视觉和感觉能判断茎与叶子的不同,以及花香与颜色的区别就会让他们很开心。即使写出的文字并不优美,画出的花朵很不形象,记录的数字极其单调,也不要急于求成。老师在小学生初次对花朵的观察日记之后,简单地给出几个形状近似但本质不同的专业植物术语,如木本植物的生长周期,草本植物的生长特点,面对小学生对植物的认知要有一种另他们恍然大悟的新奇感。这种类似相声“抖包袱”的指导方法,其目的是在抛砖引玉。激发他们在以后的植物观察中注意到更多本质上的差异。小学生也会渴望再一次接受“观察”任务,以证明自己是最有“发现”能力的。老师的引导计划要继续实施。如:同学们到公园看到一些缠绕茎的植物了吗?它们都是怎样爬得高高的呢?观察植物的茎看一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在这项观察日记的验收中,对于觀察出缠绕茎特点的同学,老师要给出恰当的评语,如:观察细致等。及时鼓励性的评价,是对其观察能力的肯定。因为小学生在完成这项观察中很少有注意到攀援植物在攀援过程中茎的缠绕方向,老师可以指导几个描写方向性的词语如:左旋、右旋、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等,避免小学生在观察描写中用词单一。简单的指导,小学生便可以对自己要写的事物“会写”了,对于其他事物的观察也就有了信心,观察日记的内容才可以拓展到其他方面,继续为快乐作文而练笔。
二、 引导小学生准确描写熟悉的事物是快乐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能准确地描写熟悉的事物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平时给出要求的习作中,小学生只知道写什么而不知道不该写什么。比如最常见的写人的作文。小学生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总要从“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到“脸上布满了皱纹”的五官,一样不落地说了个遍,还不忘写出“某某”穿着什么样的上衣、什么颜色的裤子等不痛不痒的描写,没有把握最能突出被描写人的有代表性的外貌特征,仿佛被描写的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性格爱好不同,那么,他的面部表情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抓住外貌特点是小学生对熟悉人物描写的关键。写人的作文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对于外貌描写不妨只抓住一点来写,运用以减代增,突出人物的性格品质。鲁迅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既然要描写的对象是小学生熟悉的人,老师可以在作文之前与学生有分析题目明确要点的谈话如:同学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看图作文的小守门员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课文学习中,我们以了解到,眼睛的描写注重的是眼神所流露的情感。那么,在你要描写的人物在日常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他时常流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你此次作文的选材要诉说一件什么事情?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被描写的人眼神会有怎样的变化?你有哪些词语可以恰当的描写你熟悉人,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眼神变化?小学生在思考有关“眼睛”的过程中,会思考被描写人的身份地位,工作意义,与自己接触时候的语言动作,发生某件事情时这个人的行动、意图,及产生结果等多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根据题目的“题眼”找到点播的入径“牵一发而动全身”,领引小学生在作文之前抽丝剥茧,激发小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思维,从简单的一个器官,一个词语入手,找到要表达的思想核心,才能化难为易,小学生才会抓住主题进而有话可说。由于要写的是小学生“熟悉”的人,从感情的角度他们也希望把这个人写得生动具体,或勤劳勇敢,或爱岗敬业,因此,老师进一步引导小学生从“正面”立意,选用含有正能量的好词、好句进行作文前的口头表达,相互启发借鉴,触发写作灵感,为作文初稿奠定充实的内容基础,使小学生体会会写作文的轻松,才能感悟爱写作文的快乐。有了作文的乐趣,小学生会为了追求每篇作文都写得完美,配合课文阅读过程对写作的指导,在探究段落结构的教材讲读过程中逐步理解自己作文时谋篇布局的重要性,遣词造句的关键性,运用写作手法的巧妙性。
三、 结束语
小学生高年级作文,观察日记的指导和循循善诱的文题引导,把作文指导放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和学习中,是培养小学生快乐作文能力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邵开林.小学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教学研究.作文成功之路,2014,(05).
[2]叶家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探究.亚太教育,2015,(15).
[3]祝雪冰.刍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