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语言文字的更深处漫溢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k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上,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老师要善于点拨学生领悟,让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老师要善于讲解知识,要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引人入胜;老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关键词】语文文字;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心中的语文就像那风景,学生置身其中,有的未见风景,有的处处风景,但却不知道选择风景,我们老师就要对于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当学生学有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及时到位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因此,在语文课上,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老师要善于点拨学生领悟,让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老师要善于讲解知识,要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引人入胜;老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在课堂上教师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必须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这使我想起了2006年7月30日《中国教育报·视点》中的一段话:“教师要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问题不在于教材和课文是什么,而在于教师把握它的能力……在学生心中我们就会获得一种真诚的尊重和敬爱。”于是,“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有效引导”这三组词出现在我的面前。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努力攀登;精心设计是课堂引导的基础。这里的设计是指一堂课的整体设计,它包括从哪里切入,向哪里发展,在何处升华,在何处收尾;有效引导,体现了教学的功底,教学的把握和教学的艺术和境界!
  老师们,我们常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着语文气息和文化意味,因而带领学生向语言文字的深处漫溢,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一、让学生在精妙的语言处驻足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这一句话,多年来,一直照耀着我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是我的命定。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节节语文课上学习语言、认识语言、感悟语言、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解释语言、交往语言、收割语言,其乐融融。一篇文章的精妙处也就那么几处,它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和艺术,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我坚持在语文课堂中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
  《清平乐·村居》中抓住一个“醉”字,读出了一种心境;《灰椋鸟》一课中抓住“俱乐部”一词,品出鸟儿归林后的欢乐;《水》一课中,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写出了村里人的苦与乐;《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抓住“伟大”一词,从小女孩的父亲、小女孩和爱因斯坦自己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爱因斯坦真实的形象。
  抓住这些精要的内容让学生学得充分些、学得透彻些,远比蜻蜓点水、雾里看花要有用得多;一篇文章,就精华的部分让学生学得深入些、学得扎实些,远比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要有效得多。
  二、让学生在鲜活的形象中感悟
  我们每读一篇课文,每一个孩子都能对课文留下初步的印象,但是从形成印象到留下形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感悟理解课文的质的飞跃。
  《大江保卫战》这一课,围绕“全然不顾”这一中心词,首先让学生潜心会文,初步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抗洪官兵面对劳累、伤痛、危险全然不顾的形象;其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讨论、体会,真切感受人民子弟兵面对肆虐的洪水时的全然不顾;接着,我说“这些感人的画面凝结成一个词,那是什么呢?”学生又一次说出了这个震撼人心的词——“全然不顾”。我出示:“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老师接着说:“他们不顾的仅仅是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吗?”出示:( ),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1:沉重的沙包压得他们直不起腰来,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2:肆虐的洪水随时都可能吞噬他们的生命,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3:狂风、暴雨、巨浪,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4: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5:官兵们浑身上下伤痕累累,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6:伤病折磨着他们,疲劳困扰着他们,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用填空的方式巧妙地深化了文本的内涵,因此,这个片段围绕“全然不顾”一唱三叹,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悟、自得、自会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与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很多信息沟通起来,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到精神感悟,从字面意义到深层的隐含意义,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语言的品析,抗洪官兵的英雄形象真正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中深刻
  1.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体悟情感时,我们可以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种情感,但作者感受到的仅仅是这种情感吗?我出示了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用歌谣还把什么也伴着月光给了我呢?好好读一读,你一定会感受到。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儿子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勤劳的美德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浓郁的诗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纯朴乡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的钥匙,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飞向诗歌王国的想象翅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吟唱的这些纯朴的歌谣,像月光般洒进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你一定有话要说:当抒发情感时,我们可以去丰富读者的内心世界。
  《黄河的主人》一课用激扬的笔墨描写了黄河的险,艄公的沉稳,涤荡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我设计了三个填空贯穿全课教学。当每一次出示填空的时候,我总是引导学生读完相关的内容后,启发学生,你一定有话要说。
  (1)这就是( )的黄河!”
  生:这就是浊浪排空的黄河!
  生:这就是翻腾的黄河!
  生: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2)“(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真不敢相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啊!我的天哪!——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谁能通过语言描述让我们看到羊皮筏子?
  生:无论风多大,浪多大,都奋勇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么小,那么轻,好像一个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3)(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战胜了黄河,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3.你一定有问题要问:当情感两难时,我们可以去追问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天鹅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及其体验,当他们看到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时,我对学生说:“请你读读这段话,我相信你一定有问题要问问老天鹅。”读着读着,学生产生了一次次的追问:“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你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你德高望重,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一种感动流进我们的心田,这就是一次深刻的“对话”。
  四、让学生在读写中习得方法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坚守着:
  让学生在阅读时想到怎样写作,在写作时想到读过的文章。阅读、思考、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写作是阅读的最后环节,它是一种整理,把思考凝固和提升。带领学生品读了赵丽宏的《望月》,我问孩子们:“你自己的《望月》是什么呢?你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写一个童话片段,也可以写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来写一写你心中的月亮。”课文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观察世界的,如果改换成孩子来看世界,该是怎样的风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不仅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功,也是写作的基本功。学生们有的写了月亮妈妈和星星孩子的故事,有的讲述了太阳与月亮的故事,生成了“太阳你别喝酒,月亮也少下雨”的美妙诗句。这种读写的习得是一种“入格”到“出格”的过程,笔下流出的是文字,也是思想,是情感。这样的写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学习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养。
  让学生在阅读时会捕捉质疑点,在质疑时感悟文章的深刻。学习《清平乐·村居》,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最爱那‘无赖’的小儿子?”“‘醉里吴音相媚好’,老俩口真的是喝醉了吗?”这样的质疑真是无法预约的精彩,新的视野在课堂上徐徐展开,那孩童的天真烂漫,那亲切朴素的家人夫妇之情,那单纯恬淡的乡村气息在对“最爱”、“醉”的体悟过程中呈现得是这样的鲜活,课堂教学进入了动人的境界。
  五、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兴趣
  “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这一问题是我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会和学生去探讨的问题。这种话语方式已经转化为我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张力模式”,这种张力模式在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期待、营造阅读惊讶中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和涵盖性。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教学文本,都或多或少地存有学生没有想到、出乎意料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内容。正是这些“没有想到”的内容,打破了学生现在的认知平衡和情感平衡,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认知能力、审美品位与文本之间的矛盾、落差和距离,从而激起试图从自己的“前结构”中突破重围的意愿和动力。而这正是言语生命的动力所在。还是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了“茅檐”和“醉”之间的矛盾。“这老俩口住在低小的茅檐,可见生活的贫寒,为什么还这样陶醉呢?”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学生走进了语言文字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我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们交流着——“他们的生活虽然贫穷,可生活很幸福,儿子们很懂事,老俩口又恩恩爱爱的,他们陶醉其中。”“老俩口生活在宁静美丽的乡村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这样,学生们获得了心有灵犀的感悟,和老俩口、和作者一起沉醉在宁静和美的村居中。课堂中好像弥漫着一种气氛,如春风拂面,给人一种惬意与生机。
  当我们手捧教科书时,我们要为自己,更为学生,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在宝贵的课堂岁月,和学生一起,召唤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日出!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學校的挑战:创建學习共同体》由日本的佐藤學所著,钟启泉翻译。它提出了把21世纪的學校作为“學习共同体”来重建的愿景、哲學与方略。从理论到实践阐述了如何从聚焦教师“教”的课堂转型为聚焦學生“學”的课堂。全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课堂革命”的国际视野,而且以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日本“课堂革命”的理念与经验、要诀与技术。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课堂正静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正从“同步教學”向“合作學习”转变
有一群老鼠,住在人家的墙洞里。这家主人的猫,很会抓老鼠,因此老鼠们的日子非常不好过。  一天晚上,老鼠们开会,想商量出一个办法,免除被猫吃掉的灾难,好过太平日子。大家推举白须的、黑背的和白脚的三位当了大会主席。  白须的首先发言,说明猫的祸患,关系到大家的性命。黑背的接着发言,建议大家联合起来与猫战斗,决一胜负,而且估计猫会寡不敌众,一定败下阵来。白脚的立刻反驳,说那猫凶神恶煞,力大无比,咱们绝非
2019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中国山东省青岛市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国际海上大阅兵。   海上阅兵通常是海军在国家重大节日期间举行的一个项目内容,也是许多国家阅兵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展现国家海上实力、增进彼此间军事交流、加强各国民众友谊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此次活动共有60多个国家的海军代表团参加,还有10多个国家派出近20艘舰艇参加这场意义非凡的国际
设计意图:  本学期我结合主题活动“我自己”,选择了生活中幼儿熟悉、比较熟悉、不熟悉的各种鞋开展了“买鞋”活动。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预设了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过程一“参观鞋城”旨在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同伴和教师所穿的鞋子的不同种类和特征,继而激发幼儿认识、了解更多种类鞋子的兴趣。过程二“交流讨论”旨在帮助幼儿梳理、提升、积累“鞋子的种类、用途、材质”和“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季节及脚
近十年来,宜丰中学和其他许多曾经辉煌的县域重点高中一样,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是生源困难。第一阶段困难是在十年前,省、市城市重点中学为了自身的发展,向县域招收尖子学生,使县域重点高中在几年后高考中,没有了有“广告”效应的高考尖子生;第二阶段困难是在六七年前,各地出现了可以称为“生源大战”的生源争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困难,可以说,很多县域重点高中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看傻了眼”,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
我在学校的斯坦福创新实验室课程中认识了秀丽隐杆线虫。上课时,我发现将线虫移入新培养基后,其运动能力常常比转移前差。有没有方法帮助线虫恢复运动能力?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我了解到维生素C能通过减少酶的释放和过氧化物的生成,减轻氧化损伤,加快肌肉恢复,而且它能清除或抑制使肌肉衰老的氧自由基,进而减轻运动所引起的肌肉损伤。维生素C浓度过高时,肌肉收缩能力会下降。   将维生素C加入培养基能否修复因
主题活动“我的身体”中有一个有关蜡烛的实验活动,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我把这个实验按照“做中学”的模式设计成了分组活动。即“用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方案”“让孩子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果发现新问题,就再思考、再设计新的方案。”  活动开始前。我让孩子们每两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每组一张单独的桌子、一个铁盘(饼干盒盖子)、一支小圆蜡烛以及记录纸和笔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柱,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都不可能脱离文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教育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内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应对全班所有学生负责,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虽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但随着时代的不同,所带班级的不同,采用的教育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下面是我在农村初级中学工作的一个案例。具体从案例描述、案例分析、解决方法、效果评估等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优化习惯;强化责任;明确目标  【中图分类号
【摘要】作为新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我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的架构进行过成功的实践,也走过极端。但通过《画风》一课的教育,认识到了教学方法无所谓好与坏,要针对教学的对象和教学情境相机而行,从而生成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充满智慧与快乐的课堂。  【关键词】《画风》;智慧;趣味;低年级学生;教学方法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