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上,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老师要善于点拨学生领悟,让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老师要善于讲解知识,要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引人入胜;老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关键词】语文文字;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心中的语文就像那风景,学生置身其中,有的未见风景,有的处处风景,但却不知道选择风景,我们老师就要对于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当学生学有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及时到位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因此,在语文课上,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老师要善于点拨学生领悟,让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老师要善于讲解知识,要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引人入胜;老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在课堂上教师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必须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这使我想起了2006年7月30日《中国教育报·视点》中的一段话:“教师要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问题不在于教材和课文是什么,而在于教师把握它的能力……在学生心中我们就会获得一种真诚的尊重和敬爱。”于是,“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有效引导”这三组词出现在我的面前。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努力攀登;精心设计是课堂引导的基础。这里的设计是指一堂课的整体设计,它包括从哪里切入,向哪里发展,在何处升华,在何处收尾;有效引导,体现了教学的功底,教学的把握和教学的艺术和境界!
老师们,我们常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着语文气息和文化意味,因而带领学生向语言文字的深处漫溢,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一、让学生在精妙的语言处驻足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这一句话,多年来,一直照耀着我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是我的命定。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节节语文课上学习语言、认识语言、感悟语言、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解释语言、交往语言、收割语言,其乐融融。一篇文章的精妙处也就那么几处,它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和艺术,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我坚持在语文课堂中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
《清平乐·村居》中抓住一个“醉”字,读出了一种心境;《灰椋鸟》一课中抓住“俱乐部”一词,品出鸟儿归林后的欢乐;《水》一课中,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写出了村里人的苦与乐;《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抓住“伟大”一词,从小女孩的父亲、小女孩和爱因斯坦自己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爱因斯坦真实的形象。
抓住这些精要的内容让学生学得充分些、学得透彻些,远比蜻蜓点水、雾里看花要有用得多;一篇文章,就精华的部分让学生学得深入些、学得扎实些,远比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要有效得多。
二、让学生在鲜活的形象中感悟
我们每读一篇课文,每一个孩子都能对课文留下初步的印象,但是从形成印象到留下形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感悟理解课文的质的飞跃。
《大江保卫战》这一课,围绕“全然不顾”这一中心词,首先让学生潜心会文,初步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抗洪官兵面对劳累、伤痛、危险全然不顾的形象;其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讨论、体会,真切感受人民子弟兵面对肆虐的洪水时的全然不顾;接着,我说“这些感人的画面凝结成一个词,那是什么呢?”学生又一次说出了这个震撼人心的词——“全然不顾”。我出示:“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老师接着说:“他们不顾的仅仅是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吗?”出示:( ),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1:沉重的沙包压得他们直不起腰来,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2:肆虐的洪水随时都可能吞噬他们的生命,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3:狂风、暴雨、巨浪,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4: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5:官兵们浑身上下伤痕累累,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6:伤病折磨着他们,疲劳困扰着他们,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用填空的方式巧妙地深化了文本的内涵,因此,这个片段围绕“全然不顾”一唱三叹,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悟、自得、自会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与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很多信息沟通起来,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到精神感悟,从字面意义到深层的隐含意义,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语言的品析,抗洪官兵的英雄形象真正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中深刻
1.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体悟情感时,我们可以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种情感,但作者感受到的仅仅是这种情感吗?我出示了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用歌谣还把什么也伴着月光给了我呢?好好读一读,你一定会感受到。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儿子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勤劳的美德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浓郁的诗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纯朴乡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的钥匙,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飞向诗歌王国的想象翅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吟唱的这些纯朴的歌谣,像月光般洒进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你一定有话要说:当抒发情感时,我们可以去丰富读者的内心世界。
《黄河的主人》一课用激扬的笔墨描写了黄河的险,艄公的沉稳,涤荡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我设计了三个填空贯穿全课教学。当每一次出示填空的时候,我总是引导学生读完相关的内容后,启发学生,你一定有话要说。
(1)这就是( )的黄河!”
生:这就是浊浪排空的黄河!
生:这就是翻腾的黄河!
生: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2)“(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真不敢相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啊!我的天哪!——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谁能通过语言描述让我们看到羊皮筏子?
生:无论风多大,浪多大,都奋勇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么小,那么轻,好像一个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3)(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战胜了黄河,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3.你一定有问题要问:当情感两难时,我们可以去追问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天鹅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及其体验,当他们看到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时,我对学生说:“请你读读这段话,我相信你一定有问题要问问老天鹅。”读着读着,学生产生了一次次的追问:“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你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你德高望重,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一种感动流进我们的心田,这就是一次深刻的“对话”。
四、让学生在读写中习得方法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坚守着:
让学生在阅读时想到怎样写作,在写作时想到读过的文章。阅读、思考、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写作是阅读的最后环节,它是一种整理,把思考凝固和提升。带领学生品读了赵丽宏的《望月》,我问孩子们:“你自己的《望月》是什么呢?你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写一个童话片段,也可以写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来写一写你心中的月亮。”课文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观察世界的,如果改换成孩子来看世界,该是怎样的风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不仅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功,也是写作的基本功。学生们有的写了月亮妈妈和星星孩子的故事,有的讲述了太阳与月亮的故事,生成了“太阳你别喝酒,月亮也少下雨”的美妙诗句。这种读写的习得是一种“入格”到“出格”的过程,笔下流出的是文字,也是思想,是情感。这样的写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学习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养。
让学生在阅读时会捕捉质疑点,在质疑时感悟文章的深刻。学习《清平乐·村居》,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最爱那‘无赖’的小儿子?”“‘醉里吴音相媚好’,老俩口真的是喝醉了吗?”这样的质疑真是无法预约的精彩,新的视野在课堂上徐徐展开,那孩童的天真烂漫,那亲切朴素的家人夫妇之情,那单纯恬淡的乡村气息在对“最爱”、“醉”的体悟过程中呈现得是这样的鲜活,课堂教学进入了动人的境界。
五、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兴趣
“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这一问题是我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会和学生去探讨的问题。这种话语方式已经转化为我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张力模式”,这种张力模式在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期待、营造阅读惊讶中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和涵盖性。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教学文本,都或多或少地存有学生没有想到、出乎意料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内容。正是这些“没有想到”的内容,打破了学生现在的认知平衡和情感平衡,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认知能力、审美品位与文本之间的矛盾、落差和距离,从而激起试图从自己的“前结构”中突破重围的意愿和动力。而这正是言语生命的动力所在。还是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了“茅檐”和“醉”之间的矛盾。“这老俩口住在低小的茅檐,可见生活的贫寒,为什么还这样陶醉呢?”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学生走进了语言文字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我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们交流着——“他们的生活虽然贫穷,可生活很幸福,儿子们很懂事,老俩口又恩恩爱爱的,他们陶醉其中。”“老俩口生活在宁静美丽的乡村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这样,学生们获得了心有灵犀的感悟,和老俩口、和作者一起沉醉在宁静和美的村居中。课堂中好像弥漫着一种气氛,如春风拂面,给人一种惬意与生机。
当我们手捧教科书时,我们要为自己,更为学生,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在宝贵的课堂岁月,和学生一起,召唤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日出!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语文文字;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老师心中的语文就像那风景,学生置身其中,有的未见风景,有的处处风景,但却不知道选择风景,我们老师就要对于精彩句段,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精妙;当学生学有疑惑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其茅塞顿开;对于学生没有或无法深入研读的地方,老师要及时引导,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向纵深延展;当学生发表精彩见解时,教师要及时到位地作精辟评述,让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因此,在语文课上,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老师要善于点拨学生领悟,让学生豁然开朗,柳岸花明;老师要善于讲解知识,要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引人入胜;老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让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在课堂上教师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必须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这使我想起了2006年7月30日《中国教育报·视点》中的一段话:“教师要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问题不在于教材和课文是什么,而在于教师把握它的能力……在学生心中我们就会获得一种真诚的尊重和敬爱。”于是,“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有效引导”这三组词出现在我的面前。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努力攀登;精心设计是课堂引导的基础。这里的设计是指一堂课的整体设计,它包括从哪里切入,向哪里发展,在何处升华,在何处收尾;有效引导,体现了教学的功底,教学的把握和教学的艺术和境界!
老师们,我们常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着语文气息和文化意味,因而带领学生向语言文字的深处漫溢,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一、让学生在精妙的语言处驻足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这一句话,多年来,一直照耀着我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是我的命定。我和我的学生在一节节语文课上学习语言、认识语言、感悟语言、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解释语言、交往语言、收割语言,其乐融融。一篇文章的精妙处也就那么几处,它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和艺术,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我坚持在语文课堂中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
《清平乐·村居》中抓住一个“醉”字,读出了一种心境;《灰椋鸟》一课中抓住“俱乐部”一词,品出鸟儿归林后的欢乐;《水》一课中,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写出了村里人的苦与乐;《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抓住“伟大”一词,从小女孩的父亲、小女孩和爱因斯坦自己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爱因斯坦真实的形象。
抓住这些精要的内容让学生学得充分些、学得透彻些,远比蜻蜓点水、雾里看花要有用得多;一篇文章,就精华的部分让学生学得深入些、学得扎实些,远比面面俱到、浮光掠影要有效得多。
二、让学生在鲜活的形象中感悟
我们每读一篇课文,每一个孩子都能对课文留下初步的印象,但是从形成印象到留下形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感悟理解课文的质的飞跃。
《大江保卫战》这一课,围绕“全然不顾”这一中心词,首先让学生潜心会文,初步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抗洪官兵面对劳累、伤痛、危险全然不顾的形象;其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读、讨论、体会,真切感受人民子弟兵面对肆虐的洪水时的全然不顾;接着,我说“这些感人的画面凝结成一个词,那是什么呢?”学生又一次说出了这个震撼人心的词——“全然不顾”。我出示:“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老师接着说:“他们不顾的仅仅是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吗?”出示:( ),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1:沉重的沙包压得他们直不起腰来,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2:肆虐的洪水随时都可能吞噬他们的生命,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3:狂风、暴雨、巨浪,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4: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5:官兵们浑身上下伤痕累累,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6:伤病折磨着他们,疲劳困扰着他们,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用填空的方式巧妙地深化了文本的内涵,因此,这个片段围绕“全然不顾”一唱三叹,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悟、自得、自会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与隐藏于文字背后的很多信息沟通起来,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到精神感悟,从字面意义到深层的隐含意义,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语言的品析,抗洪官兵的英雄形象真正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三、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中深刻
1.你一定会感受到:当体悟情感时,我们可以去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种情感,但作者感受到的仅仅是这种情感吗?我出示了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用歌谣还把什么也伴着月光给了我呢?好好读一读,你一定会感受到。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儿子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勤劳的美德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浓郁的诗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纯朴乡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的钥匙,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飞向诗歌王国的想象翅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吟唱的这些纯朴的歌谣,像月光般洒进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你一定有话要说:当抒发情感时,我们可以去丰富读者的内心世界。
《黄河的主人》一课用激扬的笔墨描写了黄河的险,艄公的沉稳,涤荡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我设计了三个填空贯穿全课教学。当每一次出示填空的时候,我总是引导学生读完相关的内容后,启发学生,你一定有话要说。
(1)这就是( )的黄河!”
生:这就是浊浪排空的黄河!
生:这就是翻腾的黄河!
生: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2)“(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真不敢相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啊!我的天哪!——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谁能通过语言描述让我们看到羊皮筏子?
生:无论风多大,浪多大,都奋勇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么小,那么轻,好像一个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3)(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战胜了黄河,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3.你一定有问题要问:当情感两难时,我们可以去追问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天鹅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及其体验,当他们看到老天鹅破冰的场面时,我对学生说:“请你读读这段话,我相信你一定有问题要问问老天鹅。”读着读着,学生产生了一次次的追问:“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你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你德高望重,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一种感动流进我们的心田,这就是一次深刻的“对话”。
四、让学生在读写中习得方法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坚守着:
让学生在阅读时想到怎样写作,在写作时想到读过的文章。阅读、思考、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写作是阅读的最后环节,它是一种整理,把思考凝固和提升。带领学生品读了赵丽宏的《望月》,我问孩子们:“你自己的《望月》是什么呢?你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写一个童话片段,也可以写一段心路历程。让我们来写一写你心中的月亮。”课文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观察世界的,如果改换成孩子来看世界,该是怎样的风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不仅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功,也是写作的基本功。学生们有的写了月亮妈妈和星星孩子的故事,有的讲述了太阳与月亮的故事,生成了“太阳你别喝酒,月亮也少下雨”的美妙诗句。这种读写的习得是一种“入格”到“出格”的过程,笔下流出的是文字,也是思想,是情感。这样的写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学习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养。
让学生在阅读时会捕捉质疑点,在质疑时感悟文章的深刻。学习《清平乐·村居》,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最爱那‘无赖’的小儿子?”“‘醉里吴音相媚好’,老俩口真的是喝醉了吗?”这样的质疑真是无法预约的精彩,新的视野在课堂上徐徐展开,那孩童的天真烂漫,那亲切朴素的家人夫妇之情,那单纯恬淡的乡村气息在对“最爱”、“醉”的体悟过程中呈现得是这样的鲜活,课堂教学进入了动人的境界。
五、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激发兴趣
“哪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这一问题是我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会和学生去探讨的问题。这种话语方式已经转化为我的课堂教学的一种“张力模式”,这种张力模式在激发阅读兴趣、唤醒阅读期待、营造阅读惊讶中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和涵盖性。不得不承认,几乎所有的教学文本,都或多或少地存有学生没有想到、出乎意料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的内容。正是这些“没有想到”的内容,打破了学生现在的认知平衡和情感平衡,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认知能力、审美品位与文本之间的矛盾、落差和距离,从而激起试图从自己的“前结构”中突破重围的意愿和动力。而这正是言语生命的动力所在。还是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了“茅檐”和“醉”之间的矛盾。“这老俩口住在低小的茅檐,可见生活的贫寒,为什么还这样陶醉呢?”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学生走进了语言文字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我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们交流着——“他们的生活虽然贫穷,可生活很幸福,儿子们很懂事,老俩口又恩恩爱爱的,他们陶醉其中。”“老俩口生活在宁静美丽的乡村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这样,学生们获得了心有灵犀的感悟,和老俩口、和作者一起沉醉在宁静和美的村居中。课堂中好像弥漫着一种气氛,如春风拂面,给人一种惬意与生机。
当我们手捧教科书时,我们要为自己,更为学生,怀着虔诚而又审慎的态度,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在宝贵的课堂岁月,和学生一起,召唤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日出!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