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以冬小麦京冬8号为研究对象,于2002-2004年开展了不同水、氮优化组合模式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组合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前人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小麦栽培知识,建成了综合协调作物产量与土壤、气候和水肥之间关系的冬小麦生产管理水、氮高效利用专家决策系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灌溉—传统施肥及优化水肥的组合模式下,冬小
利用差异表达技术研究杂种与其亲本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是当今杂种优势机理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来源于Asominori(粳稻)/IR24(籼稻)的一套渗入系,选取表现稳定的一个强优势组合亲本SH25和一个劣势组合亲本SH34与共同亲本IR24及它们的F_1进行研究。通过对强优势组合和劣势组合及它们的F_1的产量构成因子调查发现,F_1SH25(IR24/SH25)的优势主要来源于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试验于2001-200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小麦研究室盆栽场进行。以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硫处理淀粉及其组分的形成和积累及其与品质的关系,以及氮硫处理对淀粉积累和籽粒主要品质性状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同一氮不同硫处理总淀粉与支链淀粉动态积累趋势基本相同,随着籽粒灌浆进程,总淀粉及支链淀粉的积累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在开花后5天左右开始积累,但不同硫处理起始积累量
目前我国杂交稻的米质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稻米品质亟待改良。对水稻品质进行改良,需要从外源种质资源中发掘和利用新的优良基因资源。构建近等基因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汕优63是我国种植面积很大的一个杂交组合,珍汕97B(ZS97B)是汕优63的不育系(ZS97A)的保持系。我们以ZS97B为受体(轮回)亲本,以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份品种资源为供体亲本,开展大规模的杂交、回交,把控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