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之与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一课教学设计完美结合,通过整合教材,利用史料展示整体知识框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呈现丰富多彩、类型各异的史料,既有文字史料的凝重深邃,又有图片表格史料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结果、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能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在学生掌握基本史料类型的基础上培养其分析史料,发掘有效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从而为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发挥作用。
  关键词:史料实证;教学设计;创新运用;鸦片战争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2-077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史料种类繁多,真假难辨,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這是史料实证承担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贯穿渗透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分析鉴别史料的能力,并能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证据意识。教师出示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各种史料,即开阔学生视野,又锻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史料海洋中领悟历史学的真谛。
  鸦片战争一课从知识框架出发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战前观察:冰火两重天。教师主要采用文字史料并结合图片史料通过中英对比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并能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第二部分,战局回顾:满纸辛酸泪。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自主梳理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同时对战争的结果和条约内容通过原始史料分析解读,并对战争影响进行评析,介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学生通过史料深刻体会其影响,并能以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鸦片战争,理解进步是建立在痛苦和磨难之上的内涵。第三部分,战后反思:中国为何败。教师通过文字史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兴趣和积极性,并能对一些史料和看法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对本课内容的重新整合,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一、战前观察:冰火两重天
  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对于战争起因和战争走向意义重大,了解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具体情况对比十分必要。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对清朝社会状况和对外政策的描述,同时出示四则文字图片史料,这四组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认识、对外关系诸方面比较战争前夕中英的具体情况,尤其关注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摘录的史料,如“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非常形象地指出了当时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困境,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和观察与中文史料进行对比,结论更令人信服。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在分析对比中得出背景结论。
  通过师生对四则材料的分析解读,学生可以认识到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认识、对外政策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从而自然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结论。如此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前后知识衔接联系的能力,又能升华历史思维意识。最后教师利用表格直观地呈现中英两国战争前夕对比,指导学生形成将文字史料转化为表格史料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勇于展现自我风采的信心和勇气。
  既然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那么战争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围绕“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关系”这一命题展开,通过出示柱状图、图片、文字等史料元素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如中国出超——英国走私——泛滥危害——禁烟运动——战争爆发,这样学生对于战争爆发的原因就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教师在这里可以设计如此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所以林则徐才是这场战争的祸首,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可以出示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等诸多文字史料帮助学生深入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史料,充分发掘史料信息,并出示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文字、图片史料,提示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目光不能太狭隘,要纵观古今、放眼中西才能有所收获。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得出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的结论,知道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索,使学生对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区分有一个较清楚的认知。通过三则史料的分析解读,使学生利用史料判断历史事实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并能将之迁移应用,为将来研读史料、理解内涵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战局回顾:满纸辛酸泪
  鸦片战争的过程教师要做简单处理,教师出示鸦片战争形势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图,从中得出有效信息,自主梳理战争的两个阶段和进军路线,对战争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同时要给予学生如何观察地图史料,如何获取有效信息等方面的指导,为以后学生解读地图,挖掘信息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史料以及解读方法,也能培养学会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对于鸦片战争的结果和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师可以出示不平等条约原文,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逐条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条约的每一项条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阅读原始史料并能提炼概括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尝试高度概括条约内容,如“五亿港元”,比较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记忆条约内容,可以提高记忆效率。针对《南京条约》附件,对于一些重要的名词,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等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解释,不过这些名词艰涩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化难为简、列举实例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选择和这些名词相关的文字史料,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教师出示文字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方面指导学生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仅仅只看到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要感受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和进步,因为进步建立在灾难之上。因此,认识鸦片战争应该全面客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其影响,不能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眼光看待鸦片战争,应该将之放在动态的、长远的、发展的方向上。这样,学生的视野更为宽广、理论修养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判断三则史料涉及的是那个方面,然后再从史料中寻找有用信息,从而形成对鸦片战争影响全面深刻的认识。尽管教材只是从政治角度阐述了鸦片战争的影响,但这是不够的,因为战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在这里补充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影响是必要的,通过这些史料的补充,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立即鉴别不同种类的史料,对提高做题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客观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三、战后反思:中国为何败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泱泱大国人口众多、兵力庞大、本土作战却被远道而来的近万余人的弹丸岛夷打败,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人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昏君奸臣当道,忠良遭受排挤,假如道光皇帝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可以取胜。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组讨论,并提供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中的数则文字史料引导学生,并介绍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将领御敌之术,如杨芳“粪桶阵”、奕经“五虎制敌”、裕谦“剥人皮”御敌相关文字史料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出示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的一段材料,“清政府用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提升学生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能力。
  教师让正反两方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读更上一个层次,并形成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史料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升自我思维素养。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是中英两国制度的差异,而并非个人力量就可以改变结果,因此鸦片战争清政府的失败是无法避免的。由此培养学生全面深刻思考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情感价值自然生成。
  四、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展望与运用
  历史学科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史料,分析解读史料是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处理史料的能力是新高考的重要要求。本文通过鸦片战争一课,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的结合进行初步探索,并运用史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前后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整体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由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史料作为支撑和基础,从而使本课设计显得较为饱满而富有生命力,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能对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有一个全面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形成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各种能力,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做好铺垫。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多总结、多实践,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引导和培养,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贯穿和渗透这一核心素养,提升学生阅读史料,挖掘信息,鑒别真伪,形成结论的能力,为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历史学科发现——生成——领悟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4.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系甘肃省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课题编号LX2019GH25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中学,甘肃 临夏 731100)
其他文献
摘要:中小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关键课程的优质课堂建设更加需要深入研究和有效实施,这既是解决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问题,也是适应新课改要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优质课;课堂样态;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040  一、优质课堂样态简析  (一)生动活泼的课堂  有人说生动活泼的课堂就是教师
摘要:本文着眼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结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九年级化学教材内容,从化学知识、化学探究、化学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以化学的名义初识世界,形成公民化学素养。  关键词:公民化学素养;科学探究;化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3-017  2016年4月18日,《中国公民科学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编写学案时注重对数学问题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巧设问题;合作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3-087-1  数学核心素养促使如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提升分析问题、创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文将阐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法的价值,并对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驱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前英语教育目标的主要内涵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目标达成需要通过深度学习。目前,在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度学习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尤其是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培养经常被割裂开来、或者机械组合,出现厚此薄彼的问题。本文依托具体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例,阐述了如何在深度学习中通过有效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共生发展的途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摘要:当前新课程标准正在深入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也在持续地应用于教学当中,这不仅仅使得整个教学的过程得到了优化,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当前的教学质量水平。对于教师来说,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果的,并且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优势。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学观念,而且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的活跃,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课程整合。而STEM教育理念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门学科有机融合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跨学科教育,既可以有效实现课程综合化,还可以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素养。为此,本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STEM教育理念为指导,针对初中科学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分析,解读了其融入的意义、分析了融入的原则,最后探究了有效融入的实施策略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有着正确的历史观,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更加科学的教学方式,有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的优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起着很好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自身的教学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初中生的创新学习意识,也深化了学生对科技这一生产力的认知和理解,其中物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是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特别是在目前人才竞争的大环境下,各行业更加重视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在活动中探索新事物、发掘新问题逐步培养和提升自身思考能力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群体的思维能力还处于成长的发展状态,因此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
摘要:体育与健康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关乎学生身体素养的提升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新课改提出并落实之后,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也加大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效果也比较明显。其中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开始融入到体育健康课中,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为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打下了基础。本文就体验式教学的概述和意义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