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外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根据话语分析理论,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为:背景知识提供者、语言意义协商者、话轮转换调控者、情景语境创设者、话语话题激发者等。
关键词:话语分析 话轮转换 情景语境
随着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它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如:李悦娥和范宏雅[1]根据话轮转换系统理论提出直接法和间接法来培养学生的话轮转换技能;刘辰诞[2]根据语境理论提出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的培养。但就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的角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话语分析理论主要探讨了语境的作用、话题与话语内容的表现、话语结构分析、话轮转换系统等。由于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的话语理解能力及会话能力。提高理解力就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提高会话能力,必须掌握话轮转换技能。因此,就培养学生的话语理解力和会话能力方面,外语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应不单是一个指挥者,管理者,还应是背景知识提供者、语言意义协商者、话轮转换调控者、情景语境创设者、话语话题激发者等。
1. 背景知识提供者
“学习一门外语,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而且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3]。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风俗即是理解话语所必须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也就是背景知识。研究表明,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在阅读和听力教学中,有些对话或段落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背景知识,教师就要提供这些知识。比如,要理解下面这段话,就需要知道Mozart、Oscar、Dame Peggy Ashcroft,否则很难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The film Amadeeus,about Mozart,picked up eight Oscars at last night’s award ceremony. The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went to Dame Peggy Ashcroft in A Passage to India. She had flu and did not collect it herself but is said to be delighted[4].
要学生理解这段话,教师就该提供以下的背景知识:
Amadeus:the American film,telling about the composer Mozart
Oscar:the film world’s most famous awards
Mozart:the composer
Dame Peggy Ashcroft:British star,won her first Oscar at the age of 77
2. 话轮转换调控者
话轮转换指在谈话中,话语从一个谈话者向另一个谈话者的转换。Sacks等人[5]认为话轮转换系统是一个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对一切会话来说都存在。一次谈话至少要包括双方一轮发言交替,意义相关的一轮发言交替是对话的基本结构单位。话轮接替是会话的基本要素,熟练地进行话轮交替是一种交际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用外语与人自然地进行交谈。因而,培养学生的话语转换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总是用一些语言标志表示一个话轮已结束,另一个话轮准备开始。而课堂上有些学生往往只顾忙于说话而忽视对方的话语参与,使对话成为独白或中断,这时,教师应适时打断话轮(interrupting a turn),帮助学生移交话轮(passing a turn)。
教师可以演示给学生话轮转换系统信号(话轮开始、接续、把持、施与、结束的习惯用语),话轮分配技巧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大量的会话活动,从中获得会话能力[1]。在交际活动阶段,教师可以在话轮转换策略的指导下灵活运用一对一练习、小组练习或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话轮转换的技能,从而提高交际能力[1]。在一对一练习中教师应防止学生独白现象的出现,在小组练习中应防止一部分好说话的学生抢占话轮,控制对话。教师可以通过分配角色来防止抢占话轮现象的出现。
3. 语言意义协商者
麦克霍尔(McHoul A.)认为课堂教学内师生会话中也存在话轮转换规则[6]。李悦娥、范宏雅[1]通过对几所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口语课课堂录音分析发现,在传授知识阶段,教师通常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一阶段的话语行为主要为教师发问,学生回答式结构。即IRF结构,如:
T:Do you know where Ayres Rock is?引发 (Initiation)
S:It’s in Australia.反应(Response)
T:That’s right.反馈(Feedback)
在IRF互动方式中,如果教师放松对课堂教学的控制,采取一种协商的方式,即教师与学生互动(interaction),共同把一个话题展开、推进、结束,课堂教学话语结构就不会是单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予反馈,即IRF结构。而会有IRFR(引发—反应—反馈—反应式结构或IR[I1R1(I2R2)]),即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作出反应后,教师可对学生的不确切或不正确的回答,不紧接着给予反馈,而是进一步发问,让学生再作出回答,如此几次,教师再作出反馈;以及IR1F1/R2F2,即教师发问后,一位或几位学生作出反应,然后教师再对此给予信息反馈。通过意义协商可以使教师的输入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由此可见,在传授知识阶段,教师也应利用话轮转换规则,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会话参与的机会,使课堂话语结构向着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向发展,使自己成为与学生协商语言意义者,而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
4. 情景语境创设者
根据语境理论,一段话语的产生总要有一定的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就是语篇产生的环境,包括说话者;受话者;话题;背景(setting),即言语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交际渠道,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语码(code),即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方言或使用了什么样的语体风格;交际形式等[7]。在组织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景语境,让学生清楚交际活动发生的场景。
教师在设计会话情景时要考虑情景的趣味性,要能刺激学生的参与,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避免生硬、刻板。
5. 话语话题激发者
话语话题用来描述话语中句子的信息结构的表达,一个话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确定了话题,才有谈话的内容。课堂上的真实交际阶段,学生往往因找不到话题而停顿,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教师可以在题板上列出一系列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口头提示。关于话题内容,也可以在题板一角列出有关话题内容的词语表达供学生选用,以免他们因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而中断话语行为。
总之,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随话语行为的要求而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而调整自己的角色,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好学生的各项活动。当然,教师的角色绝非一篇文章所能穷尽,关于教师的其他角色,还有待以后再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5-19、21、29.
[2]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4]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58、239-240.
[5]Sacks,H.,E. A. Schegloff,& G. Jefferson.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 [J].Language,1974.150,(4):696-701.
[6]McHoul A.W.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s at formal talk in classroom[J]. Language in Society 1978.7:183-213.
[7]Brown Gillian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F15.
关键词:话语分析 话轮转换 情景语境
随着话语分析理论的发展,它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如:李悦娥和范宏雅[1]根据话轮转换系统理论提出直接法和间接法来培养学生的话轮转换技能;刘辰诞[2]根据语境理论提出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的培养。但就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扮演的角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话语分析理论主要探讨了语境的作用、话题与话语内容的表现、话语结构分析、话轮转换系统等。由于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语言交际活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的话语理解能力及会话能力。提高理解力就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提高会话能力,必须掌握话轮转换技能。因此,就培养学生的话语理解力和会话能力方面,外语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应不单是一个指挥者,管理者,还应是背景知识提供者、语言意义协商者、话轮转换调控者、情景语境创设者、话语话题激发者等。
1. 背景知识提供者
“学习一门外语,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而且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3]。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风俗即是理解话语所必须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也就是背景知识。研究表明,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大于语言知识。在阅读和听力教学中,有些对话或段落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背景知识,教师就要提供这些知识。比如,要理解下面这段话,就需要知道Mozart、Oscar、Dame Peggy Ashcroft,否则很难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The film Amadeeus,about Mozart,picked up eight Oscars at last night’s award ceremony. The award for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went to Dame Peggy Ashcroft in A Passage to India. She had flu and did not collect it herself but is said to be delighted[4].
要学生理解这段话,教师就该提供以下的背景知识:
Amadeus:the American film,telling about the composer Mozart
Oscar:the film world’s most famous awards
Mozart:the composer
Dame Peggy Ashcroft:British star,won her first Oscar at the age of 77
2. 话轮转换调控者
话轮转换指在谈话中,话语从一个谈话者向另一个谈话者的转换。Sacks等人[5]认为话轮转换系统是一个基本的言语转换机制,对一切会话来说都存在。一次谈话至少要包括双方一轮发言交替,意义相关的一轮发言交替是对话的基本结构单位。话轮接替是会话的基本要素,熟练地进行话轮交替是一种交际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用外语与人自然地进行交谈。因而,培养学生的话语转换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在日常交谈中总是用一些语言标志表示一个话轮已结束,另一个话轮准备开始。而课堂上有些学生往往只顾忙于说话而忽视对方的话语参与,使对话成为独白或中断,这时,教师应适时打断话轮(interrupting a turn),帮助学生移交话轮(passing a turn)。
教师可以演示给学生话轮转换系统信号(话轮开始、接续、把持、施与、结束的习惯用语),话轮分配技巧等。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大量的会话活动,从中获得会话能力[1]。在交际活动阶段,教师可以在话轮转换策略的指导下灵活运用一对一练习、小组练习或角色扮演等交际活动,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话轮转换的技能,从而提高交际能力[1]。在一对一练习中教师应防止学生独白现象的出现,在小组练习中应防止一部分好说话的学生抢占话轮,控制对话。教师可以通过分配角色来防止抢占话轮现象的出现。
3. 语言意义协商者
麦克霍尔(McHoul A.)认为课堂教学内师生会话中也存在话轮转换规则[6]。李悦娥、范宏雅[1]通过对几所高校本科一年级的口语课课堂录音分析发现,在传授知识阶段,教师通常是课堂的主导者。这一阶段的话语行为主要为教师发问,学生回答式结构。即IRF结构,如:
T:Do you know where Ayres Rock is?引发 (Initiation)
S:It’s in Australia.反应(Response)
T:That’s right.反馈(Feedback)
在IRF互动方式中,如果教师放松对课堂教学的控制,采取一种协商的方式,即教师与学生互动(interaction),共同把一个话题展开、推进、结束,课堂教学话语结构就不会是单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给予反馈,即IRF结构。而会有IRFR(引发—反应—反馈—反应式结构或IR[I1R1(I2R2)]),即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作出反应后,教师可对学生的不确切或不正确的回答,不紧接着给予反馈,而是进一步发问,让学生再作出回答,如此几次,教师再作出反馈;以及IR1F1/R2F2,即教师发问后,一位或几位学生作出反应,然后教师再对此给予信息反馈。通过意义协商可以使教师的输入易为学生理解、接受,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由此可见,在传授知识阶段,教师也应利用话轮转换规则,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会话参与的机会,使课堂话语结构向着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向发展,使自己成为与学生协商语言意义者,而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
4. 情景语境创设者
根据语境理论,一段话语的产生总要有一定的情景语境。情景语境就是语篇产生的环境,包括说话者;受话者;话题;背景(setting),即言语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交际渠道,指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语码(code),即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方言或使用了什么样的语体风格;交际形式等[7]。在组织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景语境,让学生清楚交际活动发生的场景。
教师在设计会话情景时要考虑情景的趣味性,要能刺激学生的参与,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避免生硬、刻板。
5. 话语话题激发者
话语话题用来描述话语中句子的信息结构的表达,一个话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确定了话题,才有谈话的内容。课堂上的真实交际阶段,学生往往因找不到话题而停顿,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激发。教师可以在题板上列出一系列题目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根据实际场景口头提示。关于话题内容,也可以在题板一角列出有关话题内容的词语表达供学生选用,以免他们因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而中断话语行为。
总之,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随话语行为的要求而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而调整自己的角色,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好学生的各项活动。当然,教师的角色绝非一篇文章所能穷尽,关于教师的其他角色,还有待以后再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5-19、21、29.
[2]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4]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58、239-240.
[5]Sacks,H.,E. A. Schegloff,& G. Jefferson.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 [J].Language,1974.150,(4):696-701.
[6]McHoul A.W.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s at formal talk in classroom[J]. Language in Society 1978.7:183-213.
[7]Brown Gillian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F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