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一般停留在诵读、识记和赏析的层面上,教学实践中,对写作诗歌的要求却非常罕见。诵读古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尝试写诗,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以写促读、读写互进的教学方式更值得尝试。实践证明,学习诗歌当然是写诗的基础,而尝试写诗则对学习诗歌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以读促写;读写互进;教学策略
自2018年起,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数量,目的是让青少年更好地传承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一般停留在诵读、识记和赏析的学习层面上,教学实践中,对写作诗歌的要求却非常罕见。诵读古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尝试写诗,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以写促读、读写互进的教学方式更值得尝试。实践证明,学习诗歌当然是写诗的基础,而尝试写诗则对学习诗歌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在诗歌读写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如下几点:
一、赏析浅诗:不惧诗
不讲策略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策略的理念是“换心”,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就会想出好的策略。尝试写诗,最好降低学习“台阶”的高度,先从赏析浅显的诗歌开始,哪怕是高中学生。我任教高中语文时,有过一次教学写诗的尝试。有一个古诗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作现代诗。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赏析了小学语文教材上的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既反映童趣,又浅显易懂。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初次写诗之前,见到好几年以前已经熟读成诵的古诗,高中生们很容易就赏析出了其中很多特点: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反映儿童心理,富于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动静结合;有情景感,有细节描写;有情节的转折……
但是,再浅显的古诗,古诗的格律要求、遣词成句,还是让初学写诗者望而却步的,所以教材只要求写现代小诗。我没有选择诗人的作品做示范,而是用我自己的“下水诗”来抛砖引玉,写父亲当天中午来学校(我们住在校内)看我时的思想闪念。
我和父亲
我对面坐着,
【关键词】以读促写;读写互进;教学策略
自2018年起,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篇目数量,目的是让青少年更好地传承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一般停留在诵读、识记和赏析的学习层面上,教学实践中,对写作诗歌的要求却非常罕见。诵读古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尝试写诗,特别是进入中学阶段,以写促读、读写互进的教学方式更值得尝试。实践证明,学习诗歌当然是写诗的基础,而尝试写诗则对学习诗歌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在诗歌读写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如下几点:
一、赏析浅诗:不惧诗
不讲策略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策略的理念是“换心”,教师只要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就会想出好的策略。尝试写诗,最好降低学习“台阶”的高度,先从赏析浅显的诗歌开始,哪怕是高中学生。我任教高中语文时,有过一次教学写诗的尝试。有一个古诗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作现代诗。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赏析了小学语文教材上的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既反映童趣,又浅显易懂。
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初次写诗之前,见到好几年以前已经熟读成诵的古诗,高中生们很容易就赏析出了其中很多特点: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反映儿童心理,富于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动静结合;有情景感,有细节描写;有情节的转折……
但是,再浅显的古诗,古诗的格律要求、遣词成句,还是让初学写诗者望而却步的,所以教材只要求写现代小诗。我没有选择诗人的作品做示范,而是用我自己的“下水诗”来抛砖引玉,写父亲当天中午来学校(我们住在校内)看我时的思想闪念。
我和父亲
我对面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