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士人作为一个知识性群体,在历史发展、朝代更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心态可以体现时代的兴衰变迁。从时代上来说,士人的思想和心态可以折射出时代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状态,同时士人心态也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明朝来说,士人心态在初期和后期差别是很大的,其发展又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晚明;士人;心态变化明初时期,太祖朱元璋利用程朱理学来统治士人思想,教化士民,以忠君爱国作为个体的最高思想准则。当时的士人思想比较单纯,都是在为国家的兴盛发展做自己的努力。再加上明太祖重视吏治,重绳贪吏,所以此时的官吏多能够克己守法,对上忠诚朝廷,对下教化百姓,成为君臣与百姓联结重要而坚实的中间环。明初期经过太祖、成祖的苦心经营,到了仁宗、宣宗之时,出现了国家安定、人民富裕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在这个时期,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了明英宗时期,朝政出现混乱的局面,“明至英宗以后,幸门日开。传奉请乞,官冗役繁,用度奢汰,盛极孽衰,国计坐绌”①。这时期的朝政虽然大不如前,但是数十年来培养的忠君爱国的士风尚在。朝政的混乱并没有对于整个统治阶层造成太大影响,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虽然也会出现忠而被谤的情况,却丝毫不会有怨言,为国捐躯,至死无憾。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
到了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时期,朝政进一步恶化,皇帝昏庸、宦官当政,尤其是当时发生了群臣谋除“八党”事件、“南巡风波”以及“大礼仪”几件政治事件,在这几件事情中,群臣为了除宦官、正朝纲、遵祖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可是最终均是以失败告终,许多官员都被夺俸、廷杖、贬谪、发配甚至下狱。这些冤案深深震撼了士人们的心态,为国直谏却换来了残酷的刑罚。传统的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辅佐君王,功成身退”在此时已岌岌可危。再加上此时程朱理学开始衰退,王守仁“心学”的异军突起,以及王学后派诸如泰州学派等的兴起,“心即理”、“致良知”、“安身立命”、“明哲保身”等思想慢慢渗入了人们的思想之中,渐渐地人们从传统的程朱理学纲常教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个人的享受,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变化,奢侈、逾制等行为已成为风气。同时这种风气也在影响着士人的心态。对于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愤懑、对于黑暗政治的失望,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天下为己任已不再是基本的人生理想,立身扬名则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此时的士人心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争名心态
古人有“三不朽”的说法,“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②前两者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于是人们期望“立言”来实现自己永垂不朽的目的。“立言”,首要意思当然是著书立说,这点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那么退而求其次,为皇上出谋划策,指点江山也未尝不可。于是,很多士人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古代有许多上书直言的名臣,他们心中充满的是自己对江山社稷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牵挂。因此,上书言事的行为历来有之,可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忠君爱国,“上者爱国,次亦爱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是在明代后期,政坛一片乌烟瘴气,士人的心态已完全不同于以前,而变为忠君爱国之意薄,沽名钓誉之味浓。
二、党人心态
明代后期党争的出現与士人们的争名心态有着紧密的关系。“争则名高”是当时士人们的普遍想法。张居正时期的高压统治使得言路不畅,张氏死后言路才反弹过来,得到舒张,可是此时的首辅却因碌碌无为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于是言官和内阁逐渐对立,中下层官员为了有力量能与阁臣争斗便联合在一起组成朋党。
党派之间由于互相竞争而产生仇恨,激烈的党争也使得士人们的心态甚至人格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党争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极端,慢慢发展为好同恶异、党同伐异。“名盛则附之者众,附者众,则不必皆贤而胥引之,乐其与己同也;名高则毁之者亦众,毁者不必不贤而怒而斥之,恶其与己异也。”③以这种心态结成的各种党派,其目的就是排除异己,攻击对方增强自己的力量,企图最终能够独霸朝政。于是各党派的追随者开始相互进行攻击,相争力求相胜成为此时期党人的普遍心态,但这种心态又往往会引发出意气之争,是非对错已经不再成为评判的标准,而派性则成为做事的准则。于是黑白不分,本末颠倒,此时党人的心态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变形甚至到了迷幻的地步。钟惺虽然入仕时间较短,而且官职也并不高,并且他“性冷”并不常交朋友,可还是被卷入到党争之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不必说,同时也使他本就不平的仕途更加蹉跎。钟惺没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当然与其自身性格有紧密关系,但是也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
三、堕落心态
激烈的党争使人们的心态迷失方向,仅以互相攻击为能事。连自诩正直的东林党人也在这方面不甘人后,把精力放在与对立党派的斗争之中,而且其打击报复程度也是相当强烈,于是被打击的走投无路的一些党派为了求生存纷纷投靠魏忠贤,这样一个强大的阉党集团就形成了。
最先投靠魏忠贤成为阉党集团的士人是最无耻的,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帮助自己升官发财,满足自己的私欲,就可以把自己的人格与尊严都一同出卖。这种人格的泯灭反映出士人极端自私的心态,他们的自我价值就是享受功名利禄,为了实现这种自我价值,即使是迫害忠良、危害国家也在所不惜。这类人都是才智之士,有能力对抗风云变化的政局,可是由于人格的泯灭,甘当了阉党的爪牙,把刀口对准正义之士,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同时也正是阉党的祸国殃民,断送了明朝的最后一点气数,因此,这些投靠阉党的士人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凶手,他们因为自己的私心毁掉了自己的国家,这种事情出自饱读诗书的士人之手,不能不令人愤恨。
四、忠义心态
在晚明国家政治机器已经腐朽不堪的形势下,在士人良知心态已经普遍泯灭的局势中,依然有少数的士人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情操,坚决抵抗邪恶势力,用自己柔软的肩膀支撑起道义之旗。虽然他们并不能挽救明王朝的命运,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终将青史留名。(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注解
①张廷玉:《明史》卷一八五,列传第七十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912页。
②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7页。
③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067页。
关键词:晚明;士人;心态变化明初时期,太祖朱元璋利用程朱理学来统治士人思想,教化士民,以忠君爱国作为个体的最高思想准则。当时的士人思想比较单纯,都是在为国家的兴盛发展做自己的努力。再加上明太祖重视吏治,重绳贪吏,所以此时的官吏多能够克己守法,对上忠诚朝廷,对下教化百姓,成为君臣与百姓联结重要而坚实的中间环。明初期经过太祖、成祖的苦心经营,到了仁宗、宣宗之时,出现了国家安定、人民富裕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在这个时期,忠君爱国,乐于为君王服务、奉献成了士人的普遍心态。到了明英宗时期,朝政出现混乱的局面,“明至英宗以后,幸门日开。传奉请乞,官冗役繁,用度奢汰,盛极孽衰,国计坐绌”①。这时期的朝政虽然大不如前,但是数十年来培养的忠君爱国的士风尚在。朝政的混乱并没有对于整个统治阶层造成太大影响,大多数官僚仍在凭借责任感与良心为国服务。虽然也会出现忠而被谤的情况,却丝毫不会有怨言,为国捐躯,至死无憾。直言敢谏、廉洁奉公是士人阶层的突出爱国心态。
到了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时期,朝政进一步恶化,皇帝昏庸、宦官当政,尤其是当时发生了群臣谋除“八党”事件、“南巡风波”以及“大礼仪”几件政治事件,在这几件事情中,群臣为了除宦官、正朝纲、遵祖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可是最终均是以失败告终,许多官员都被夺俸、廷杖、贬谪、发配甚至下狱。这些冤案深深震撼了士人们的心态,为国直谏却换来了残酷的刑罚。传统的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辅佐君王,功成身退”在此时已岌岌可危。再加上此时程朱理学开始衰退,王守仁“心学”的异军突起,以及王学后派诸如泰州学派等的兴起,“心即理”、“致良知”、“安身立命”、“明哲保身”等思想慢慢渗入了人们的思想之中,渐渐地人们从传统的程朱理学纲常教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个人的享受,社会风尚也发生了变化,奢侈、逾制等行为已成为风气。同时这种风气也在影响着士人的心态。对于理想与现实落差的愤懑、对于黑暗政治的失望,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天下为己任已不再是基本的人生理想,立身扬名则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此时的士人心态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争名心态
古人有“三不朽”的说法,“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②前两者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于是人们期望“立言”来实现自己永垂不朽的目的。“立言”,首要意思当然是著书立说,这点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那么退而求其次,为皇上出谋划策,指点江山也未尝不可。于是,很多士人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古代有许多上书直言的名臣,他们心中充满的是自己对江山社稷的担忧,对民生疾苦的牵挂。因此,上书言事的行为历来有之,可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忠君爱国,“上者爱国,次亦爱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是在明代后期,政坛一片乌烟瘴气,士人的心态已完全不同于以前,而变为忠君爱国之意薄,沽名钓誉之味浓。
二、党人心态
明代后期党争的出現与士人们的争名心态有着紧密的关系。“争则名高”是当时士人们的普遍想法。张居正时期的高压统治使得言路不畅,张氏死后言路才反弹过来,得到舒张,可是此时的首辅却因碌碌无为引发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于是言官和内阁逐渐对立,中下层官员为了有力量能与阁臣争斗便联合在一起组成朋党。
党派之间由于互相竞争而产生仇恨,激烈的党争也使得士人们的心态甚至人格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党争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极端,慢慢发展为好同恶异、党同伐异。“名盛则附之者众,附者众,则不必皆贤而胥引之,乐其与己同也;名高则毁之者亦众,毁者不必不贤而怒而斥之,恶其与己异也。”③以这种心态结成的各种党派,其目的就是排除异己,攻击对方增强自己的力量,企图最终能够独霸朝政。于是各党派的追随者开始相互进行攻击,相争力求相胜成为此时期党人的普遍心态,但这种心态又往往会引发出意气之争,是非对错已经不再成为评判的标准,而派性则成为做事的准则。于是黑白不分,本末颠倒,此时党人的心态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变形甚至到了迷幻的地步。钟惺虽然入仕时间较短,而且官职也并不高,并且他“性冷”并不常交朋友,可还是被卷入到党争之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不必说,同时也使他本就不平的仕途更加蹉跎。钟惺没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当然与其自身性格有紧密关系,但是也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关。
三、堕落心态
激烈的党争使人们的心态迷失方向,仅以互相攻击为能事。连自诩正直的东林党人也在这方面不甘人后,把精力放在与对立党派的斗争之中,而且其打击报复程度也是相当强烈,于是被打击的走投无路的一些党派为了求生存纷纷投靠魏忠贤,这样一个强大的阉党集团就形成了。
最先投靠魏忠贤成为阉党集团的士人是最无耻的,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帮助自己升官发财,满足自己的私欲,就可以把自己的人格与尊严都一同出卖。这种人格的泯灭反映出士人极端自私的心态,他们的自我价值就是享受功名利禄,为了实现这种自我价值,即使是迫害忠良、危害国家也在所不惜。这类人都是才智之士,有能力对抗风云变化的政局,可是由于人格的泯灭,甘当了阉党的爪牙,把刀口对准正义之士,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同时也正是阉党的祸国殃民,断送了明朝的最后一点气数,因此,这些投靠阉党的士人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凶手,他们因为自己的私心毁掉了自己的国家,这种事情出自饱读诗书的士人之手,不能不令人愤恨。
四、忠义心态
在晚明国家政治机器已经腐朽不堪的形势下,在士人良知心态已经普遍泯灭的局势中,依然有少数的士人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情操,坚决抵抗邪恶势力,用自己柔软的肩膀支撑起道义之旗。虽然他们并不能挽救明王朝的命运,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终将青史留名。(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注解
①张廷玉:《明史》卷一八五,列传第七十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912页。
②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7页。
③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0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