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江浙沪高校校训及其英译的文体分析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ou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训是一种兼具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特征的小语篇。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自建江浙沪高校校训语料库,利用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3.4.4,系统分析了江浙沪高校中文校训的文体特征,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探讨其文体功能。对校训这一特殊文类的语言学研究和翻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校训;语料库;文体特征;文体功能
  【Abstract】School motto is a little text with features of expressive text type and operative text type. By adopting a corpus-based method and employing a corpus analysis toolkit AntConc3.4.4, this paper analyzes stylistic featur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ottos in Chinese version in Jiangsu, Zhejiang and Shanghai respectively. The paper analyzes stylistic function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mottos as well. It is of a certain value to the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of school mottos.
  【Key Words】college and university mottos; corpus; stylistic features; stylistic functions
  【作者簡介】周蕾,吴晓兰,王艳伟(指导教师),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大学的校训,既体现了高校的社会功能,也反映出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语言社团对大学教育这种特殊社会行为的价值追求和预期规范。作为小语篇(Little Text)的校训,因为情景语境的限制,一个小句单独成篇,只能很短小,这就要求它必须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更多的目的。语篇是既受语境影响又动态参与语境建构的“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语篇中的“所有选择均具有功能属性和文体意义”。
  通过查阅研究校训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前人在校训研究方面已经有所收获,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大学校训进行分析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六类。第一,关于校训内涵研究,学者们从校训的表现形式、文化积淀、大学理念、精神追求等角度阐释了大学校训的丰富内涵。第二,关于校训历史及变迁研究,2005年李翚翔实地阐述了我国大学校训从清末至21世纪的发展轨迹。第三,关于校训的起源、类型及功能研究,校训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影响、学校自身发展历程以及其自身学科特色等。校训的分类,可以按照内容、出处、价值取向等角度进行分类。关于校训功能的研究颇多,目前学术界认可的校训功能主要为激励与指导。第四,关于校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学者们普遍发现校训缺乏新意,表述单一,2005年周谷平和陶炳增指出了大学校训千校一面的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第五,关于中西方校训对比研究,2013年王振华与张庆彬从评价系统的角度对比研究了中外大学校训的意义。第六,关于校训翻译的研究,学者们从功能对等理论、语言的语境依赖、动态与静态、一元结构与二元结构、生态翻译学等不同视角对大学校训的翻译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校训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然而鲜有人从文体学角度研究校训。本文利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详细分析江浙沪高校校训的文体特征与文体功能。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语料库语言学,以真实的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大数量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语言使用的规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柯林斯英语语料库等语料库的库容不断扩大,语料库工具不断迭代,功能也愈加丰富。现代语料的巨大包容性及开发语料的种种手段的出现构成了深化我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的强大能力。学者们借助语料库量化研究教学、翻译、语法、语义、词典和词汇等多个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利用语料库对已有的理论或假设进行探索,目的在于验证或修正已有理论。本文将利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量化分析江浙沪高校校训的文体特征及其功能。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对“985”、“211”等名校校训关注较多,而对一般高校校训关注较少,本文则缩小地域范围,将其控制在江浙沪三地的同时,扩大研究范围,对“985”、“211”院校、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校训进行分析研究。
  本研究自建江浙沪高校校训语料库,语料来源于各高校的官网(截止2017年9月10日)语料库选取了317所江浙沪高校,包含175所本科和142所专科 ( 截止2017年7月19日教育部名单)。江浙沪高校中文校训库容为1767字。本文拟利用AntConc3.4.4工具综合分析江浙沪三地高校校训的文体特征及其功能:运用Word List功能统计三地中英校训的高频词,利用Concordance Plot功能直观地观察检索词在文本中的具体分布。
  三、江浙沪高校校训的文体特征
  校训是学校对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是对其人文传统、治学精神、办学风格的理性抽象,它是凝炼后的大学理念的符号表示。因此,本文参考董启明编著的《新编英语文体学教程》,从语相、音位、语音、语义、句法五个层面分析校训“突出”(Foregrounding)的文体特征。“突出”有两种:一种为数量上突出,即某些语言特征以超常的频率重现,或从主观上讲,其出现频率超出了人们的预料,这是一种获取常规的突出,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突出”;另一种为性质上的突出,即违反语言规则,偏离正常用法的突出。   1.语相特征(Graphological Features)。中国校训主要采用相等字号的中国书法字体呈现在官网上。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采用了小篆字体,南京医科大学采用了楷体,江苏警官学院采用了行书等。校训采用中国书法字体,更加引人注目,彰显了学校的历史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同时便于学校在视频、海报、雕塑等中更灵活的应用校训。
  标点符号主要是用顿号和逗号,偶尔用间隔号,少用句号。这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是由于中国校训偏好用多个四字词或两字词并列而导致的。顿号可用于并列词语之间,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比如“自谦、自信、务实、超越”(南京财经大学);“勤奋、仁爱、求实、创新”(上海中医药大学)。逗号可用于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如“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苏州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
  个别学校(江浙沪总计5所)用间隔号表示词语之间的并列关系,这是一种偏离正常用法的突出特征,因为间隔号可以用于构成标题或栏目名称的并列词语之间,但鲜用于并列词语之间,比如:“勤慎诚恕·博雅精进”(杭州师范学院钱江学院),“立德·博雅·尚实·知行”(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2.音位特征(Phonological Features)。语料库数据表明江浙沪高校校训主要的音韵特征是押韵、反复以及运用工整或相似的平仄、对仗以追求韵律美。
  押韵指的是韵文中某些句子末尾用上同“韵”的字,押韵的“韵”与“韵母”不完全相同,凡韵腹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都属于同一个韵,如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中的“真”和“人”押韵。
  反复,也称复叠,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它是通过一个字、词句子或段落的重复来加强语气和感情,既读起来郎朗上口,又有强烈的感染力。比如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校训“明德、明学、明事”,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求真、求实、求精、求新”,通过重复首字,表现学校对师生的期望和要求,强调学校的办学目标。
  3.词汇特征(Lexical Features)。从总体上来看,三地高校校训用词较为单一,多用抽象名词,如 “德”、“诚信”、“道”、“真”“毅”,偏好使用行为动词,如“求”、“励”、“竞”、“创”、“敬”等;倾向使用单字形容词或副词,如“博”、“强”、“厚”、“精”等,大面积省略衔接词。为了表达简洁有力,记忆方便,微言大义,彰显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校训多选取积极意义的词语,采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从词源上来看,中国高校校训的用词主要源于儒家、道家等经典著作,使其校训富有历史厚重感,简练又不失内涵。南京理工大学的校训“进德修业,志道鼎新”出自《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浙江医科大学的校训“求本远志”中“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远志”则是中药名。
  除了源自国学著作以外,中国高校校训还取材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浙江大学的校训“求实创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校训“忠诚 卓越 创新 和谐”;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重德,崇实,求精,创新,敬业”。另外,学校自创和引用当代名家佳句也是校训的来源之一,比如河海大学的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是由河海大学的名誉校长严恺教授提出的,淮阴工学院的校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引用了周恩来总理的名言。
  4.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s)。中国高校校训主要采用对仗的修辞手法。对仗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这种对联式的校训体现了校训制定者对于语言美和古意的追求。例如“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南京医科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上海交通大学)。
  嵌字也叫嵌名,指将特定的名称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是一种普遍的对联手法。比如中国计量大学的校训“精思国计,细量民生”中镶嵌了中国计量大学的校名“计量”;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校训“行以求知,学以志用”中镶嵌了行知学院的院名“行知”。
  也有一些高校校训运用双关语,以求在有限的字数中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承载尽可能丰富的精神。比如同济大学的校训“同舟共济”,既隐藏着学校的校名,也是同济大学自身办学历程和同济人家国情怀的写照;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校训“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中“毋忘立信”既是提醒师生勿忘以信立身,亦是嘱咐他们勿忘学校。
  5.句法特征(Syntactic/ Grammatical Features)。中国高校校训的每个分句大多都是并列关系,表现了高校对于师生的多方面要求和期望,体现了高校教育视角的多元化。
  从图3可以得知,江浙沪高校校训总计有1458个形符(token),却只有489个类符(type),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只有36.2,可见江浙沪高校校训用词重复率高,体现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所共识。对比图4、图5、图6,可以得知江浙沪三地中,上海高校校训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最高,意味着其用词重复率较低,校训用词更加多元,更能有效地表现学校特色精神和文化。
  江浙沪高校校训在句式结构上采用传统对偶成联的短语,句式工整严谨,多用“四言八字”“二言八字”,其中最长的校训有24个字,最短的只有2个字。一项针对国内 256 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 192 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见《工人日报》2013年1月4日,《新华日报》2013年1月4日)。这类结构使得校训的语言更加精简,读起来郎朗上口,便于记忆,但是容易导致校训标语化,行文造句单一化。
  四、江浙沪高校校训的文体功能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语言功能在文体分析中起中介作用。语言形式,包括语法结构,语音结构等自身不能表明是否与语篇的问题相关,而是通過它在语言交流中的价值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在语篇中起突出作用,即在语篇产生的情景语境中起突出作用。这种功能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限的抽象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即: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语篇(Textual)功能。这三大元功能是所有语言固有的。下文将从这三方面解读校训的功能。   1.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语言的概念功能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或者说关于“内容”的功能,即“经验”(Experiential)功能。另一种则是逻辑(Logical)功能,即以表现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的线性的循环结构的形式出现。
  校训中需要涵盖的信息有:学校的特色、类型、理念和层次。这些信息按照并列关系组织成一个小语篇。由于篇幅有限,校训中往往只有述位出现,省略了主位部分、并列连接词以及表示恳求和劝说的情态附加语。例如,上海健康医学院的校训“厚德至善、健行康民” 体现了其学校类型——医科类;华东政法大学的校训“笃行致知,明德崇法”体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做一个道德高尚、尊重法律的华政人。
  然而,我们在运用AntConc3.4.4分析之后,发现江浙沪高校的校训及其英译有很高的趋同性,词汇语法手段重复率高,在317个语料中,“厚德”出现了36次,“创新”出现了35次,“博学”出现了27次。除了“985”、“211”高校以及部分人才培养方向十分明确的高校,多数学校的校训只有个别字词之差,甚至出现一模一样的现象,使得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层次、类型和学术区分十分模糊,校训的概念功能无法充分实现。
  2.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人们必然要用语言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这就是人际功能。人际功能的研究可以从互动和态度两个方面展开。互动方面涉及与言语双方互动相关的各个方面,而態度方面则关注的是对言语双方的言语所持的态度或评价。由于王振华、张庆彬已从评价系统角度解析了校训的态度方面,本文将不赘述,而重点分析人际功能的互动方面。
  人际功能的互动方面主要通过小句的语气系统来实现。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不可避免地会扮演某种言语角色,与此同时,他也为听话人创造了自己的角色。说话者还可以通过说话的方式为自己或对方投射某一个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校训用祈使句来表现“祈愿”,而不是“使役”。除此之外,说话人是固定的,即校训制定者;而听话人却是不固定的,对于不同的听话人,校训的人际功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当听话人是本校师生时,校训制定者通过校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染师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引导、激励师生正向发展,规范师生行为,向师生提出一种要求。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有过如此论述的:“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由此可见,作为大学精神外现的校训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随着时间的积淀,校训和学校融为一体,即使校训制定者与世长辞,其感染力仍然可以延续。中国戏剧学院官网的校训页面上不仅刊登浓缩的四字校训“至善至美”,还配上了往届院长熊佛西的箴言寄语;南京大学时任校长蒋树声集全校师生智慧在2002年推出新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诚朴雄伟”继承了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而“励学敦行”则是从中国前贤名句中选取,也是南京大学固有的精神特质。
  运用AntConc3.4.4的词表功能,我们发现在江浙沪高校校训的中,带有“德”字的高校总计有126所,带有“创新”的学校总计有36所,带有“博学”的高校总计有27所;江浙沪高校校训的英译中带有“truth”的高校总计8所,带有“diligence”、“excellence”、“integrity”、“morality”、“virtue”的高校各有8所,反映出校训制定者普遍向本校师生投射了一个德才兼备的角色。即使师生离校,这种理想角色仍会对师生施加影响。
  当听话人是非本校师生时,校训制定者希望通过校训展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方向,学校人文精神等内容,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就读、老师任教。近年来,为了更广泛地传播高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学校精神,实现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越来越多的校训制定者选择翻译其英文校训并刊登在学校官网。
  通过AntConc工具分析意群,可以发现名校的英文校训往往适当省略情态附加语(definitely, at all costs, etc.)、态度标记(prefer, hopefully, etc.)和自称语,提取中文校训的精髓,在保证语言简洁的前提下,用地道的英语传达出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
  3.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实际使用的语言的基本单位不是词或句这样的语法单位,而是表达相对来说完整思想的“语篇”(Text)。上述两种功能部分最后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这就是语篇(Textual)功能。语篇功能能使语言与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相一致和相称的语篇。
  为了更好的实现校训的人际功能,校训多会化用典故,采用对仗、押韵的修辞方法,增加语篇的内涵和可读性,赋予其历史的厚重感,从而体现学校的悠久历史。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的校训“博学至精,明德至善”就采用了四字对仗的修辞,化用了《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了强调训导和祈愿的意图,校训往往会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校训“厚生,厚德,厚技”首字重复,表现出制定者衷心期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为了在强调人际功能的基础上,兼顾概念功能,有些校训运用了双关语、嵌字的方式,尽可能的压缩信息,传达更多的信息。例如在第三部分语义特征中提及的同济大学的校训“同舟共济”以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校训“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
  五、结语   本文综合运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3.4.4,从语相、音位、语音、语义、句法五个层面分析了校训的文体特征,发现了尽管江浙沪高校校训在语义、句法、词汇层面有很高的趋同性,但是在音位、语相、语义层面不拘一格,通过运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和修辞手法夺人眼球,令人印象深刻。
  校训之所以具备一系列相似、突出的文体特征,是由其文体功能决定的。本文按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个方面探讨了校训的功能,发现校训最突出的功能是人际功能,而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都是为了更好实现其人际功能,因此导致了现存校训概念功能实现不充分的现象,甚至出现牺牲概念功能的情况。
  东南大学陈怡教授曾说过“一所学校的校训不仅仅从本质上讲是该校甚至是学校所处的那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沉淀和凝聚,更是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因此,高校校训不应当也不能成为一句口号,而应当成为一面引路的旗帜,成为弘扬学校精神、民族文化的媒介。高校必须重视全面实现校训功能,制定出别具一格的校训,使英译校训和中文校训的人际功能对等。本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为校训的制定提出了新思路,同时也为今后校训翻译的系统研究,以及校训作为独立语类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Dik,S.C.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多数高校都已经开展了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特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然而,多媒体技术也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并不能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要尽量避免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的情况出现。本文首先介绍常见的几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然后讲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进而阐述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最大化。  【关键
【摘要】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上不断涌现出一些流行语。它们引起了很多翻译爱好者的关注,继而出现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英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这些流行语往往产生于特定的情境,具有丰富的意义。译者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词产生的情境,才能正确且充分的译出其中的丰富涵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翻译法,主要探讨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中指称意义的再现。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网络流行语;指称意义  【作者简介
【摘要】英语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在初中时期,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法,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知识,有助于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效的将英语知识运用于日常交流之中。但是,目前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着多个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知识。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探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存在的问题,了解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特征,并且提出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路径,
【摘要】通常情况下,翻转课堂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环境下形成的新型学习方法,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具体应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育人员必须对其具体应用策略加强重视,本文首先分析其应用价值,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推进现代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丁卫真(1978.10-),女,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如:怎样向讲英语的人告别,怎样称呼对方才是合情合理的,当你与外国朋友交谈时应该避免提到什么话题,以及我们的手势与英语国家的人的手势都表达了不同的意义。这些我们应该在教学的同时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传授英语知识,还要注意文化教育,教学生学会使用这门语言进行交际。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文化差异 教学  注意文化背景差异  作为外
【摘要】在教育探索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学生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亦越来越多。然而,就现阶段高中生对英语教学中的英语知识的吸收程度而言,却存有很大不足。在小学和中学的英语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本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一味地教给学生脱离语境的、表面的、规定性的知识,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熟巧掌握程度并不理想。高中英语进入全新的学习阶段,既要求关注语言形式,也要求关注语用意义;既要求关注陈述性知识
【摘要】在塞万提斯力求让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的创作动机下,堂吉诃德的侍从桑丘·潘沙在作品中非但没有被主角的气场所淹没,反而展现出了璀璨耀眼的配角光环。这一角色不但在作者抨击骑士小说的道路上必不可少,其自身形象也在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大放异彩。  【关键词】桑丘·潘沙;配角;人文主义  【作者简介】谭方黎(1983.07-)女,汉族,贵州贵阳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从事大学英语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国家主要教育行业之一,能够为国家各个领域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促进国家经济性发展。本文简述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详细讲述人文素养在高职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情况,希望教育部门重点强化英语教学,让学生的英语能力符合社会需求,为国家发展增添靓丽色彩。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人文素养;英语能力  【作者简介】王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人文素养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存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使用会话分析理论,试图通过分析一档广播节目中男主持人和女主持人之间的幽默对话对幽默话语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剖析。通过结合数据和语料分析,以幽默话语的发起人和对象为不同维度,对三组对话中的幽默话语进行分析,发现男性在进行幽默会话时措辞更直接,而女性则倾向使用更间接的语言,并且男性比女性更多通过自嘲实现幽默话语的功能。  【关键词】性别;幽默话语;发起人  【Abstract】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rade integration, economic and trade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business English negotiati